什么是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化解不和谐因素?怎样促使和谐因素的生成?

如题所述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需要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和谐的社会关系牢固地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才能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公平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还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和谐社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保证他们享有大致相同的发展机会,保证他们都能够接受教育,都能够平等地参与竞争。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就是诚恳老实,有信无欺。它是一种道德规范,又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它既表现为个人品德,也表现为群体品格,还表现为社会公德。如果社会缺少最基本的诚信和友爱,家庭、邻里、单位、组织乃至国家就无法存在,基本的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就是契约经济、信用经济或诚信经济,而与这种经济相适应的社会其它领域,也必然要求诚信化。
  四、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社会活力是社会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动态的社会,一个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社会。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五、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和经济、政治、社会呈现高度平和稳定状态的社会。安定有序,是人类社会在解决了基本生存需要问题后必然的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是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志。一个社会稳定有序,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现偏差时社会纠编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而且应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以此作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协调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培养人们尊重生命和自然界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协调各种利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通俗点:两句话可以概括!!官不再贪,民不再怨。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数据来说,和谐社会就是协调发展的社会,这是一般的说,当然要说得多还可以说一个和谐社会是一个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照顾的社会,是一个共赢互利的社会等等。 我个人认为和谐社会的提出确实表明了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最高层治理国家和社会一个根本战略观念的转变,关于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我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以研究和推进社会良好运行和协调发展为已任的中国社会学和它的各个分支学科,应该而且都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我想它们和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一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第一、是自觉的适应世界从旧式现代性向新型现代性转变的潮流;第二、深刻的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当中用破坏旧世界的思路和方法来建设新世界这样一个经验教训;第三、是深入参考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人际和谐,天人协调这样一个精华的思想;第四、认真吸取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关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成果。最后是积极应对我国进入矛盾和不协调因素活跃期和多发期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从国际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我国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巨大活力的空前社会变革,同时又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功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当前还存在着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任其发展,就会挫伤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就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就会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迫切需要我们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体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民心工程”,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总结: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关于 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化解不和谐因素?怎样促使和谐因素的生成?我想看完上文您应该知道答案了(这2个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呵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