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不希望别人看穿自己吗?

如题所述

人都渴望被理解,却不希望被看穿,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理解万岁”任何一个时代都通用,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所谓“知己难求”。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有一段有趣的论述: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我们非常可怜的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递给别人,但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

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给孤独的绝对性下了论断,也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的珍贵。正因为茫茫人世的不确定性,被认同显得尤为重要,从他人身上得到自我意识和价值的肯定,意义非凡。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鲁迅将此语赠给瞿秋白,可见犀利勇敢如先生,亦渴望被理解。

不是谁都敢面对真相

找到朋友、知己去倾诉,如鱼得水,沟通变得顺畅,连呼吸都格外匀称。但这种交流有时候很脆弱。

人都喜欢和知心人倾吐人生的不快,生活的烦忧,而这些纷扰背后必然有一个所谓的真相,自己的烦恼和不幸被感同身受,自然要感动得一塌糊涂,可倘若对面的知心好友,把真相戳破剖开,一点点掰碎给你看,或许你会落荒而逃。

谁都不想在抱怨对手如何狡诈的时候,被指出是因为自己不够智慧,谁也不想在痛惜失败的时候,被挑明是因为不够努力,还有很多冠冕堂皇连自己都相信的借口,如果被人看穿,那真是羞愧难当,甚至恼羞成怒了。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人毕竟有软肋,不也正是因为自己脆弱、孤独的时候,才更加渴望被理解么。

你知道的太多了

理解再往前走一走,探知到了对方的底细,甚至到达了连对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领域,这就成了“看穿”。

“看穿”大概是极可怕的,谁也不想自己的灵魂和内心赤条条袒露给对方,每个人都愿意给自己留个余地,如果没了这点余地,那理解就得变成提防,甚至是痛下杀手了。那个出使魏国的匈奴使者就死得很冤。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长相不够威猛,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

接待完毕,曹操命令间谍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风雅高尚、仪容风采,但是坐榻边上握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了这个使者。

“你知道的太多了。”充满调侃得敌意,也不过是给我们提个醒儿,理解是彼此关照得刚刚好,即便看穿也不好说破。理解有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个中拿捏,靠得是智慧,当然还有此生相识相知的运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5
把自己包在脆弱的壳里才感觉安全,人都是需要安全感的嘛。
第2个回答  2020-09-25
当然了,谁都希望有自己的小秘密,不希望别人洞察自己的秘密。
第3个回答  2020-09-25
为什么大家会问这样的问题呢?一方面是出于对心理学的这种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种防备。因为大家认为学心理学就好像一眼就能看穿别人一样,而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一眼就能看穿。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在你说谎以及就是尝试着掩饰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时候,他会非常无情的戳穿了你心中的真实想法以及真实感觉的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会让我们觉得很受伤。
学习心理学真的可以更容易了解他人的心理所想吗?是的,心理学研究的就是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这么一门学科,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够对一个人进行相对准确的判断,甚至对他人的未来进行一个基本的预测。

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但是厉害的是心理学本身以及那些为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人们,并不是我们自己。所以,如果你对心理学有兴趣,并且开始学习的话,我给大家一个建议,那就是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要轻易的指出你所看到的他人身上的问题。
因为如果你指出他们的问题之后又不能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话,对对方会造成巨大的伤害。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不要对任何人进行野蛮分析。如果我们四处卖弄,时不时就分析他人并且说出来,我相信一段时间之后就没有人愿意搭理我们了,因为这样做真的很让人讨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