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文言句式是什么?

这是个什么句式啊?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加青绿。

出处: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劝学》。

原文节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扩展资料

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

曾两次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今山东临淄)游学,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与其弟子撰成《荀子》一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8-13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出处: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劝学》。

状语后置句几种形式

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状语后置
翻译: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加青绿

“取之于蓝”中“于蓝”意为“从蓝草中”;作“取”的状语;
“青于蓝”中“于蓝”是“比蓝草更”的意思,正常顺序应当是“于蓝青”,即“比蓝草(颜色)更青”,本应放在“青”的前面,现在放在了“青”的后面,也是状语后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9-21
介宾短语(于蓝)作状语,状语后置,也有称介词结构后置句。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蓼蓝颜色深。
第4个回答  2010-09-19
介词结构后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