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最后为何要自杀谢罪,他死后子孙怎么样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3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笔下的名句,其中,"飞将"指的汉初名将李广,他骁勇善战,被后人所尊重和景仰。

然而,李广虽然拥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却缺少战功,所以初唐诗人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感叹道:"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为国尽力尽忠,多次北上讨伐匈奴,但在漠北之战中迷路而错过了战斗,羞愤之下竟拔刀自刎。后来,其子李敢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杀,其孙李陵更是被汉武帝灭族,史载:"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那么,李广"苦战竟不侯"并自杀谢罪,子孙遭灭族之灾,是因运气不好吗?

李广生于陇西成纪,也就是今甘肃天水的秦安县人,他出身名门,其祖先是秦朝曾率军征讨燕太子丹的名将李信。李家在陇西世代为武将,精通射箭的技艺,汉文帝十四年(前166),李广初次从军,因为善于骑射,他击杀了很多敌军,因功被封为汉中郎。

后来,李广曾经和汉文帝一同出行,有过冲锋陷阵和与猛兽搏斗的经历,当时文帝感叹道:"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如果李广生活在汉高祖的时代,他的才能能够在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战役中展现出来,被封为万户侯都绰绰有余,而汉文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位期间战事并不多。


由此可见,李广第一件时运不济之事,便是生不逢时,和平年代无法展现他的军事才能,也就没办法让他积累军功了。后来,汉景帝继位,很快就因削藩一事引起了"七国之乱"。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叛乱,并在战争中斩将夺旗,立下功勋,被梁王授予了将军印,然而,朝廷便因为李广已经在梁王那里得到赏赐而不予嘉奖。

后来,李广被调到北方,在位于今河北省怀来县的上谷担任太守,抵抗匈奴。后来,他又转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都因为作战勇猛而知名。公元前14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他主张对匈奴主动出击,似乎李广的出头之日终于到来了。

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采用王恢的计谋,在马邑设下伏兵,引诱匈奴单于前来。汉军在马邑周边的山谷中埋伏了三十万大军,又派机动性很强的李广部队迂回包抄,但单于从降兵处得知了汉朝的计划,于是退兵,李广与扬名立万的机会擦肩而过。

四年后,李广从雁门出关,进攻匈奴,因为他喜好与敌搏命的作战方式,汉军部队被击破后,他本人也被生擒。不过,李广先是装死,然后趁匈奴士兵不备一跃而起,跳上战马,并用弓箭射杀数敌,逃回了汉军阵营。朝廷认为李广损失惨重,又战败被俘,应该被判死罪,不过,鉴于李广的贡献,他只是被贬为庶人。


几年后,朝廷征召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史载:"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李广的优异表现使得他重获信任,于是得以和大将军卫青一同北上讨伐匈奴。然而,汉军中许多将领都因功封侯,唯独李广的部队没有什么战功。

此后,李广又带领四千骑兵北上,被十倍的匈奴敌人包围,他力战一天一夜,张骞才带领一万援军赶到。匈奴虽被击退,但李广也几乎全军覆没,于是他功过相抵,仍然没有得到封赏。

一次,李广和一位懂得"望气"的王朔闲聊,他询问自己不能封侯,是否是命中注定的事情。王朔则问他是否有悔恨之事,他答道:"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王朔听完恍然大悟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