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我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根据季节、气候、物候等订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B.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C. 封建社会对名字的避讳非常严格,需要回避帝王、父母等尊长
D. 中国古代地名中,“阳”的方位指山之北、水之南

【答案】:D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项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B项正确,“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
C项正确,中国古代由于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有避讳的制度。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三种:一是皇帝的名字,全国的臣民都要避讳,这可以叫做“国讳”,也可以叫做“公讳”;二是父母或先祖的名字,全家族后代的人都要避讳,也可以叫做“家讳”,或者叫“私讳”;三既非皇帝,又非宗亲,而是周公、孔子一类圣人的名字,也要避讳,可以叫做“圣讳”。
D项错误,山南水北叫做“阳”,山北水南叫做“阴”。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