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以下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主要贡献: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

如题所述

1、普朗克

主要成就

热力学,普朗克早期的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波尔兹曼常数,普朗克的另一个鲜为人知伟大的贡献是推导出玻尔兹曼常数k;普朗克常量;能量量子化,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像这样以某种最小单位作跳跃式增减的,就称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量子假说,普朗克最大贡献是在1900年提出了能量量子化。

2、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爱因斯坦于1905年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3、玻尔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德布罗意

波动力学的创始人,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5、薛定谔

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时在固体比热、统计热力学、原子光谱等方面享有成就。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等)在运动速率远小于光速时的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在量子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价值相似。

另外, 薛定谔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也做过工作。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6、海森堡

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量子力学是整个科学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他的《量子论的物理学基础》是量子力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鉴于他的重要影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海森堡名列第43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斯·普朗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尼尔斯·玻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薛定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纳·海森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0

1、马克斯·普朗克

量子力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化”的概念。像这样以某种最小单位作跳跃式增减的,就称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光照射到金属上,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这类光变至电的现象被人们统称为光电效应(Photoelectric effect)。

他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3、尼尔斯·玻尔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获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物质波”概念。

1927年,美国的戴维森和革末及英国的G.P.汤姆孙通过电子衍射实验各自证实了电子确实具有波动性。至此,德布罗意的理论作为大胆假设而成功的例子获得了普遍的赞赏,从而使他获得了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埃尔温·薛定谔

在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波动力学。由他所建立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大致相似于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

6、沃纳·海森堡

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被一般认为是科学中所有道理最深奥、意义最深远的原理之一。

测不准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于它说明了科学度量的能力在理论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7-30
普朗克:伟大的德国物理学家,首次提出“量子”概念。他抛弃了能量是连续的传统经典物理观念,导出了与实验完全符合的黑体辐射经验公式。在理论上导出这个公式,必须假设物质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以波包的形式发出的,又根据波粒二象性,即以粒子的形式打出。他称这种粒子为量子。故任何能量只能是量子这一基本能量的整数倍。又提出量子的大小与辐射频率成正比,比值为h(6.626196×10^-34J·s)。普朗克的发现是物理学的一次革命,将传统的物理学颠覆,产生虚粒子的概念,不仅为量子力学奠基,亦为大一统理论的寻找产生重要影响;

爱因斯坦:犹太裔德国物理学家,提出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同时为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又应用量子理论解释了为何固体比热容在极低的温度下会显著下降的问题,并得到物理学家能斯特的实验支持。爱因斯坦的发现解释了经典物理无法解释的难题,证明了量子力学的正确性;但信不信由你,他对量子力学的贡献只是片面的,爱因斯坦本人一生中从未支持过量子力学,始终认为量子力学是错误的,并提出爱因斯坦理想实验试图证明之。时至今日该实验仍是不解的难题,它涉及到纠缠态问题。

玻尔:丹麦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教父。他在卢瑟福的基础上将电子抽象成波,提出玻尔允许轨迹,即电子只在一定的轨道上运行,此时电子既不吸收也不放出能量。并提出核的液滴模型,认为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表面张力”的出现,解释了强核力的存在,构建了全新的原子体系。他还提出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在进入原子核内以后将和许多核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被激发,结果就导致核的蜕变,并预言由低能中子引起裂变的是铀-235而不是铀-238。事实上,原子武器的革命是由玻尔带来的,并不是由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是写了一封信而已。波尔还在哲学领域提出互补原理,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侧面却又不可完全废除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在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按照玻尔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两个方面中哪一个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而且必须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说“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备描述。波尔的发现将量子理论带入核物理中,将量子理论的范围极大的扩展,证明不止能量符合量子假说,实在的粒子同样符合,因而被尊称教父。且他的哲学思想隐隐有将量子理论与经典物理、相对论统一的趋势,真是一个奇才。注:除此之外,世界上最大的核物理研究机构:欧洲核子能研究中心CERN也是他创立的,众所周知,物理学的奇迹每天都在那里发生着。

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物质波理论,即任何运动着的物体都伴随着一种波动,而且不可能将物体的运动和波的传播分开,这种波称为相位波。存在相位波是物体的能量和动量同时满足量子条件和相对论关系的必然结果。以狭义相对论原理和严格的量子关系式为基础。德布罗意通过严格论征得到:相位波的波长是普朗克常数,是相对论动量,这就是著名的德布罗意波长与动量的关系。此外,德布罗意把相位波的相速度和群速度(能量传递的速度)联系起来,证明了波的群速度等于粒子速度,确定了群速度与粒子速度的等同性。德布罗意的发现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殊途同归。

薛定谔:奥地利物理学家,他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是量子力学的两种形式,可以通过数学变换,从一个理论转到另一个理论。又提出薛定谔方程,揭示了微观物理世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就像牛顿定律在经典力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样。(薛定谔方程仅适用于速度不太大的非相对论粒子,其中也没有包含关于粒子自旋的描述。当计及相对论效应时,薛定谔方程由相对论量子力学方程所取代,其中自然包含了粒子的自旋。)同时他也是概率量子力学——量子论概率化的创始人。他的发现有如牛顿发现三定律,对量子理论的贡献不言而喻了。

海森堡:德国物理学家,发现不确定性原理,即不能同时得知一个粒子的速度与位置,对一个量知道的越精确,另一个量就越不精确。他的发现使我们对万物的终极理论的寻找失去信心,揭示了万物的不确定本质,是量子理论的基石之一。注:这个人在物理学方面是很牛,但他的做人方式却不怎么样,尤其是他对纳粹的支持。
第3个回答  2009-07-21
Plank->黑体辐射, Einstein->光量子。Bohr->氢原子光谱的解释。de Broglie->物质波。 Schroedinger->波动力学 Heisenberg->矩阵力学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5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得到λ=√(h²/2mE)。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
  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就完全确定。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经狄拉克、海森伯(又称海森堡,下同)和泡利(pauli)等人的工作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建立之后发展建立起来的。旧量子论对经典物理理论加以某种人为的修正或附加条件以便解释微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旧量子论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在寻找微观领域的规律时,从两条不同的道路建立了量子力学。
  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丹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海森堡还提出了测不准原理,原理的公式表达如下:ΔxΔp≥ħ/2。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