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的“河阳”指?

如题所述

  江苏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教参》)第310页,有这样一段解释: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阴”“阳”用于表山水位置时,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我翻了以前用过的参考书,几乎都把“河阳之北”翻译成“黄河的北岸”。
  笔者认为,与其把“河阳之北”译成“黄河的北岸”不如把“河阳”看成地名翻译成“河阳的北面”合情合理。其理由如下:
  1。如果把“河阳”翻译成“黄河北岸”,那“河阳之北”不就成了“黄河北岸的北面了”吗?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一字千金,字斟句酌。“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可见古人用字之良苦。相信古人怎会说出“黄河的北岸的北面”这样意义重复的话呢?再说“黄河的北岸的北面”是什么地方啊?如此辽阔怎能表明“太行、王屋二山”的方位啊!
  2。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几近对仗,读起来顺畅流利,朗朗上口。用“之南”“之北”去给两座山定位,那“冀州”既是古地名,“河阳”也未尝不能看作是古地名。
  3.笔者在网上查找资料,“河南发现2600年前东周河阳古城”。“(2001年7月)大洋网讯:河南省文物局近日组织专家对孟州市槐树乡西部岭区的一座古城进行现场勘查与综合分析,初步认定此城为距今2600多年的东周河阳古城。”《竹书纪年》记载:周襄王会诸侯于河阳。《春秋》也记载,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河南省文物专家介绍说孟州市从秦汉始置河阳县,一直延袭到金元。河为黄河,水北为阳,故河阳在黄河北岸。由此可见,“河阳”做为古地名在周时就已有了。
  4.《教参》第315页“附录资料”里有:“《列子》一书最早见于西汉刘歆《七略别录》,共八篇,与今日传本相同。但从今本内容和语言使用来考核,知道它出于晋人的搜集,不是原本,原本在魏晋之世已经亡佚了”。既是“出于晋人的搜集”“不是原本”,周时的古地名,晋人更应来承袭了。
  5.在《汉典》条目里: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韩愈就是河阳人。
  由此可见,把“河阳”看作一个古地名比把它翻译成“黄河之北”要通顺自然的多。整个句子也就可译为:(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1-06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河阳之北”,人教版注为“黄河北岸”。苏教版未注,
但其配套教参注为“黄河的北面”。
杜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句中的“河阳”即指此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第2个回答  2019-11-20
衡水的啊
桃城区啊河阳路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