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地区的习俗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约一百字。大家帮帮忙,这是作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06
  茂名和湛江,阳江属粤西地区,都有独特的“年例”习俗。
  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一、年例分布地
  在粤西,有年例这种风俗习惯的地区主要有:茂名(现管辖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化州市和湛江、吴川一带。
  二、年例来由
  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一说:据父老相传,茂名的“年例”也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据父老相传,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节持灯嬉游的习惯也被接受,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一说,年例和洗太夫人有一定的关联。史料中显示年例活动是由洗氏家族而兴起,长期演化后成为今天的年例。洗太夫人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在年例中“游神”所用的神像中,便有洗太夫人的塑像造型。可见她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像神一样崇高。当地人如此敬重一位爱国的巾帼英雄,也多少反映出他们的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及爱国主义思想。或许把洗太夫人尊为神只是现在的人延习了祖先的做法,把拜洗太夫人仅看成是年例的一种形式。但其中所包涵的那种文化内涵,是泯灭不了的。洗夫人文化使年例更具历史意义,它传承的不是只有封建的迷信思想,还有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
  三、年例时间
  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只要集中在过完春节(旧年)的农历正月份,但在整个地区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农历12月30日都有过年例的,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年例一般都是在农村举行,在年例这天,外出的人大都会返回原来的村子做年例,年例一般会维持三天,第一天叫“起年例”,第二天叫“正年例”,最后一天叫“年例尾”。而贯穿整个年例的大都是迷信的活动。年例开始的日子各个地方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隔壁的村落都会在不同时间做“年例”,主要是方便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们亲戚相互走访。
  四、年例的重要性
  粤西人过年例,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所以每当中国大地正在为过年而忙碌准备的时候,仍保留年例这一习俗的粤西人却会在过年后不久各自的年例期忙碌起来。春节的意义在大多数农村地区意义不重,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市区里,越来越多的人们也慢慢将春节转化为自己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过在农村,为人乐道的还是年例,做“年例”,探“年例”,吃“年例”是农村人不变的节目,许许多多的小孩子也在盼年例。年例是茂名人最为熟悉的节日,据说在文革时期,因政治原因和年例中回穿插一些“游神”等迷信活动,一段时期被终止过。但随着动乱的过去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年例这一独具粤西特色的节日再度盛行。传统的年例也有不少改变:迷信色彩的活动相对减少,而更注重亲朋戚友之间的感情联络。
  可以说,年例已变成粤西人年末的狂欢节,是庆祝一年辛苦丰收,联络感情的节日。年例大概流程。粤西人常说“睇年例”和“吃年例”,而现在在粤西城市中,一般的年例都以吃为主,更多的习俗在农村还保留着,所以要了解地地道道的年例还是要深入农村中。
  五、游 神
  “摆宗台”是神游的一部分。这是年例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臂挎肩挑,把准备好的供品集中到村头或村中的一块空地上,摆上供桌。最显眼的供品当然是鸡。茂名人无鸡不成席,自然也就无鸡不上供了。经过挑选取和煮制的一只只鸡,胖鼓鼓、油汪汪,脖子挺起一个弯,显得雄赳赳的。鸡的嘴里总要衔着一个利事袋(相当钱袋),是准备接纳神的恩赐的。鸡头都朝向一个方向——神将要莅临的方向。除了鸡以外,酒、肉、鱼、水果等一切人们在节日里享用的东西,都要拿来给神歆享。有些地方供品中间还要插上高高的腊烛,横竖成行,光焰闪耀,增添了不少温馨神秘的气氛。烟花爆竹是不可少的。它们随着其他供品,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涌向供桌旁,盘卷着对神的虔诚,有的几乎大如磨盘。孩子们把一盘盘的爆竹展开,一挂一挂地接在一起,连成几十丈长年全村人的同心结,和驱魃迎神的红色的阵。
  迎神的气氛越来越浓,可以看到,可以听到,也可以闻到。忽然,一阵罗鼓响起,人们的表情立刻敬畏起来,目光投向一个方向:神正向他们冉冉走来。神是威武地坐在轿里,被仪仗队送着的。自然有鸣罗开道,有鼓乐齐鸣,有旌旗招展……于是事先连好的爆竹震耳欲聋地响起,报告人们的无限喜悦和尊敬;成捆的纸香火光闪闪地燃起,表达着人们对神的无限慷慨和虔诚;浓烈的烟雾遮天敝日地腾起,衬托着神的慈目笑颜。唯有那些由鸡领衔的供品一动不动,静待神的唇温。神被抬着绕供桌绕了三周以后,停了下来,尽情接受人们的祭,于是一些人(多是老年人、妇女和凑热闹的孩子)开始俯下身来,不住地叩头、祷告……
  在人和神都心满意足之后,神又开始起驾,奔向另一个集满了香火、供品和人群,集满了敬重和虔诚的公祭场所,这们不辞辛劳地奔来奔去就叫“游神”。神是从庙里请出来。他们是人们塑成的泥身、木身或金身。过了年例,他们还要回到庙里过平常的日子。
  每个地方的游神时间一般都是年例当日,有些地方是中午或凌晨,各地不尽相同。而游神的队伍,是正月初(年例前),村民们通过抽签等各种方法组成的。有负责担彩旗的,有负责抬鼓,有负责敲锣打鼓的,还许多村中的小孩和大人手拿自制的火炬跟随队伍,而其中抽中抬菩萨的村民更是被大家认为的幸运儿,因为大家都相信抬菩萨来年会得到菩萨的保佑。这样一队庞大的游神队伍在村中游行,接受村民的朝拜,煞是壮观。
  六、贺 丁
  贺丁俗称“点灯”。这个习俗在大多数农村都存在,但各地方具体有不同做法,以下说的只是一种。当某村有男丁出生,在年例期期间,该户村民就必须在该村注定地方(一般是村里的庙前)点一盏花灯,灯内并且要一直亮着长寿灯。而该户还要做一种当地特色的米制品分发给本村同祖宗的村民。而还必须在年例前一天在家里摆下“点灯酒”,宴请亲朋戚友。而点灯是仅限家里出生男丁,一旦家里生的是女孩则无需做以上事情。所以这种习俗凸显了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仍十分严重。但这种风俗在许多地区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小,毕竟大家已经慢慢接受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观念。
  七、宴 客
  宴客就是所谓的 “吃年例”了 ,这也是粤西人现在过年例的重头戏。宴请客人,这是年例活动中的一外最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为神准备的丰盛的供品,在神的面前大大方方地摆放了一阵以后,又丝毫无损地拿回了家,经过一番深加工,摆到了餐桌上,让客人大鱼大肉大食一餐。
  年例请客可不像目前一些人为了求人办事那种宴请——具有明确的走人情的目的,年例请客似乎是为请而请;来的客人主人不必熟悉,甚至从没听说:随着亲戚或朋友来了,一概欢迎,甚至多多益善,来客越多摆的台数越多就证明该户人家越兴旺。相反,谁家来的客人少,会感到门庭冷落。这到底为了什么?大概为了庆祝旧一年的顺利和祈求新一年的吉祥,为了一种人气。这显然也是一种遗风。
  陆游就赴过类似的酒宴。他在《游西山村》诗中曾写道:“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古朴风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花明一村”。写的是当时的农民在祭祀土地神的社日到来之前慷慨待客,庆祝丰年的情景。陆游无条件地吃了农家的鸡宴以后,深感农家的纯朴和热情,只有高兴,而没有顾虑,所以诗最后竟写道:“从今若许闲月,拄仗无时夜扣门”,随时都想去吃!
  八、年例的意义
  过去的年例包含有接菩萨、摆宗台、游神、宴席、唱戏几大项,费用一般由宗族或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俗称“人口钱”。 现今的年例已经基本摒弃了迷信色彩,但亦产生了一些其他不良风气.如人们间籍做年例的排场,人气多少来互相攀比产生浪费等.这些问题仍是存在的,但更多粤西人做年例,吃年例.只是为了在岁末年初中,亲朋好友一聚,彼此串门,联络感情,也是对一年辛劳工作的告慰和对来年的期盼。
  所以,现今粤西人过的年例已经大部分摒弃了其迷信色彩,俨然成为粤西人别具风格的狂欢节!作为一个粤西人,有理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节日而自豪!

参考资料:百度的词条“年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6-06
习俗,有年例等等,你可以上茂名文化局网站抄或者去省的文化厅抄茂名部分
第3个回答  2009-06-06
还真的不太会写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