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民间风俗主题班会主持词

就是关于绍兴本地民风民俗的主题班会主持词,可以直接读的那种。两个人主持的。多谢了!!要尽快!明天傍晚之前!!!
PS:详细可以参照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

  给你提供一些资料,我只能做这么多了

  一
  挖掘江南水乡文化 开拓语文课程资源作者:邬世军字体: 【大 中 小】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母语教学的传统学科,其基础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片面追求升学率,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被人为地“赶”上了应试教育道路,缺失了人文性,没有了审美感。好在有一批有历史责任感的语文教育专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审美性,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性。自是,语文教学天地一片宽阔。单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来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仅指语文教科书,而且还包括教师(指教师学识素养)、校图书馆、学校人文和自然环境,还有互联网络、社区、城市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可见,《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这就启发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扩大视野。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从语文教科书中跳出来,迈向生活,放眼现实,紧跟社会前进步伐。
  比较于城市,农村学校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显形课程资源可能不丰富。但是,笔者认为,这只是我们语文教师没有关注隐性语文课程资源,不重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而已。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自己所处的小镇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拿我们西坞街道来说,前身是西坞镇,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的江南水乡小镇,现在正在向生态化、工业化新兴街道迈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挖掘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一个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很重要的问题。那么如何挖掘这些课程资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查历史,观遗迹,感受乡史久长。

  大凡有人聚集的地方,小到村落,大到城镇,总是沿革历史发展而来。在其发展过程中,总会有历史记录,例如,县档案馆保存的县志,村委会保存的村志、族谱等。学生要了解镇、村的历史,可以请有关家长借来这些书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这些草根历史书。在阅读、理解这些乡史的过程中,感受家乡历史久长。另外,散落在小镇古建筑群中的这些弄堂和故居,他们的名字就有很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可以叫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罗这些弄堂和故居名称,向乡族遗老探询名称背后的故事,感受家乡历史名人的精神风貌。上面提到古迹话题,使我想起了西坞的居敬桥,这座约有460年历史的三孔石拱桥,可以说是表现这个古镇江南水乡风貌的古建筑之一。“要让学生了解这座桥,知道家乡历史久长”,我心里想。那么怎样来呈现这一课程资源呢?上完了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两篇文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之后,我就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设计了一堂综合性实践课——《家乡居敬桥》。首先,我让一位在街道工作的学生父亲从档案室借来县志书,叫语文兴趣小组同学查阅出有关居敬桥的历史记载,抄录下来,并借助文言工具书,译出这段文字的意思。我打印好这些资料,分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对桥历史有了初步了解。第二步,我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明确了这次综合性实践课学习任务(观察居敬桥特点),掌握了学习方法(观察建筑物方法)。接下来,就让学生亲临这座古桥。学生学习兴趣之浓厚,学习热情之高涨,学习场面之活跃,自然不必用更多语言来描述。回到学校后,学生实践活动作业——作文《居敬桥》写得很成功,他们普遍都抓住了居敬桥的特点,有条理地作了介绍,不少同学文章中出现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思想感情的语句,教学效果非常好。
  像这样的古迹,各个乡镇应该都有,我们语文教师不妨挖掘挖掘,带领语文兴趣小组同学在探古访幽过程中,去感悟家乡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二、看庙会,察民俗,体会民风淳朴。

  学生时代读过鲁迅先生《社戏》,真是非常难忘。为什么印象如此深刻?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鲁迅先生向我们展示了绍兴的地方民俗——社戏文化。可以这么说,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我们语文课就挖掘这种资源,让乡土文化走进我们课程,让语文贴近生活。从历史中走来的小镇,大多保存了许多节日民俗和地方民俗。我们可以让学生访问,调查,做好记录。遇到重大节庆日,鼓励学生随家人参加,让学生来感受淳朴浓厚民风。当然我们要向学生指出有些民俗有封建迷信糟粕特点,预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就拿我们西坞街道来说,就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如盘龙公庙会、舞龙、行稻会、灯会等。如果盘龙公庙会有迷信色彩的话,我们可不提。那么街道舞龙会,力邦社区集体婚礼,则是我们西坞街道文化亮点。怎么让学生接触这些课程资源?我们语文教师可采用“课内自然延伸课外,深入观察现实生活”的教学方法。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单元。课内学生领略的是作家笔下的风俗美;课外,语文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眼光引导到家乡风俗上来。教师先布置学生向家长询问本地民俗有关情况的作业,结合自己亲眼所见的文化活动,写成一篇民俗散文,然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精心的准备,举行一次以“我家乡的民风民俗”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中“文、歌、舞、画”并现,声情并茂,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乡民的生活热情,感受民风的淳厚、古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赏美景,展未来,进行美感教育。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山水不知哺育了多少子孙后代。“谁不说俺家乡好?”倘若问起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家乡美在何处?游子们总会噙着泪水,闪着泪光,魂萦梦牵般自语“那山……那水……”,脑中闪出一幅幅色彩神异的图画。可见,每个人心中都有深深的故乡情结。维系故乡情结的是故乡的那些景和情。我们语文教师要用审美的眼光,像摄像机那样,筛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家乡景色美点来,以家乡美丽的自然山水风光来熏陶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家乡美,在内心深处永远留下家乡的美丽倩影。
  每年三月或清明节,学校总会举行类似“游春”、“踏青”等活动。或是金秋十月,秋风送爽的日子里,学校会举行远足活动。我们语文老师可向学校领导建议优选目的地。最好去那些最能反映家乡自然风貌的地方,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如果学校没有类似的活动,我们语文老师可以联系班主任,在班队课安排此类活动。在请示了学校领导,做好了安全教育工作,交代了学习任务后,带学生出来逛逛。在学校邻近处,教师事先选择好地点,师生一起放飞心情,共赏家乡美景。
  像今年,我们西坞中学就组织了一次游春活动——登金娥山。金娥山,是西坞街道的最高峰。带领学生登临主峰,俯瞰平原,西坞美景尽收眼底。语文老师此时可以适时作些解说,吟诵一些诗词,学生自然兴趣盎然,纷纷摄影留念。回到学校,待到照片冲印出来,我以语文兴趣小组同学为骨干,发动全体学生,号召学生用“最精美、最形象、最深情”的语言为相片命名。事后,学生挂印出来的相片的解说词让我大为惊叹,这样有创意的语言在学生以往的作文中见所未见。看来,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增添了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果。
  金娥山是家乡的自然之景,随着街道经济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街道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人文之景——力邦社区。社区不仅风景优美,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更是喜人。如果让学生参观一下现代社区,请社区主任作一个报告,教育效果肯定不错。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带着对课堂已有倦意的学生,来到距西中不远的美丽的力邦社区,学生兴奋不已。当学生听了此处是电影《两只蝴蝶》拍摄地的介绍,观看了“力邦社区集体婚礼”录像后,同学们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和幸福感。我想同学们肯定对家乡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教育目的也达到了。
  我们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开发者,我们的教育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要我们语文老师热爱自己家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钻研新理论,一定会开发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语文课程,为家乡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

  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被许多地方政府奉为发展经济的圭臬,地方政府挖空心思、掘地三尺,想方设法寻找具有历史影响与地域声名的文化事项,其中利用最多的当属民俗文化。曾几何时,历史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化好像“陪侍女郎”,地方政府的任何发展计划都很可能把文化拉来陪衬一把,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鬼文化,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管发掘、包装了何种历史文化或者民俗事项,无非都是经济发展的陪衬品而已,文人们证明文化事项的历史影响与地域性声望,试图通过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的金字招牌扩大地方的影响,足以使地方政府吸引到海内外的资金投资地方经济建设。在仪式表演的背后,地方政府的意识形态则是“让 ╳ ╳ 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 ╳ ╳”,怀抱着通过文化的仪式化表演纳入世界经济秩序格局的理想,想象地方性文化的展示迈向世界的坦途,这种全球化的想象正是中国当下的文化现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症候。对于这一当下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我们还是以2000年9月浙江省绍兴市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绍兴文化周”为个案进行分析。

  据主办单位介绍,本次“中国·绍兴文化周”以“让上海更了解绍兴,让绍兴更走近上海”为主题,集中展示绍兴的文化精品,汇集绍兴的名优新特农产品,利用绍兴建筑、旅游业的影响,以展览、展演、展销、洽谈等形式,充分展示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杰出的名人群体和良好的经济基础,进一步提高绍兴知名度和影响力。整个文化周分为“文化活动”和“经贸活动”两大部分。其中“文化活动”包括戏曲展演、书法展览、 文化名品图展、电视精品展播。经贸活动包括农副产品展销、农业科技招商 建筑业恳谈会、 旅游业恳谈会。此次“中国·绍兴文化周”活动的效果如何,我们可以看一下当地报纸《绍兴日报》的说法:

  整个上海滩弥漫着“绍兴文化”气息,绍兴的桥、水、酒、戏曲及历史名人,使前来参观的上海人陶醉忘归,赞叹不已。绍兴文化周展览”充分体现了“文化切入,雅俗共赏”的布局精神。第一部分“文化名品图片展览”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了绍兴丰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和乡土文化,不少人看完图片展后就表示“有空一定要去绍兴白相”;第二部分“翰墨渊薮”展出了历代绍兴书法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少儿书法作品展”部分令参观者刮目,赞不绝口;第三部分是农副产品展销,各种绍兴的名优新特农产品让参观者既领略了乡土风俗,又能满载而归。蔡元培的侄曾孙蔡健国先生在看完展览后说:“整个布局既有高雅文化,又有乡土文化,豪华的展馆里卖1元多一瓶的腐乳而并不显得突兀,这就是绍兴乡土文化。”最能吸引人的展厅是充满绍兴乡土味和民俗风味的农产品展厅,其中的咸亨酒店场景,让不少上海人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嚼一颗茴香豆,喝一口热老酒,咽下一缕绍兴风情。而霉豆腐、霉干菜等风味食品也不断诱使上海市民打开钱袋。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晋也参观了“绍兴文化周”的展览,他在上虞的有关展点前对记者说,绍兴的人文景观并不输杭州、苏州,而独特的民俗风情更让人回味良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绍兴,这种以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形式效果不错,另外还可以拍摄一些纪录片,在上海的媒体中陆续播放,介绍一些绍兴人文文化的渊源。一位从事过多次类似宣传报道的上海台记者说:“来上海作各种宣传的省、市挺多,但拉出‘文化’大旗的还是头一家。”[1]

  从记者的介绍来看,“中国·绍兴文化周”可谓非常成功,而它的成功可以说是完全以绍兴的自然山水以及人文景观取胜。绍兴这块土地,仅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就孕育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更不用说它所拥有的悠久历史,这些都使它具有足够的文化资本向外界展示其诱人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这一文化策划取得成功的奥妙,毋宁是“中国·绍兴文化周”中权力话语的展示,正是这一系列的权力话语,将绍兴本土的各种资源浓缩在一个有限的场景之中,构成一出社会戏剧。表面看来,在这出社会戏剧之中,扮演主角的是绍兴地区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其实,当这些所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浓缩在一个有限的场景之中的时候,整个自然与文化资源就已经被彻底的戏剧化了,换言之,作为政治权力代表的地方政府在这一戏剧化的过程中,充当着导演者的身份,这些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只是实现政府政治意图与经济目的的木偶,在整个社会戏剧中,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展示依据的是程式化、仪式化的套路,文化资源的展示演化成了政治权力意图的展示,在这一意义上而言,“中国·绍兴文化周”实际上是一种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仪式。在“文化周”期间,促使文化资源实现意识形态功能转换的恰恰是文化资源的空间位移,绍兴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以展览、表演的方式展现在昔日十里洋场,今日改革开放最具活力的大上海,绍兴市政府的这一文化策划可谓意味深长。如果我们解构这一权力话语的展示过程,则可以发现,权力话语的展示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时间和空间的想象来完成的,在这一展示过程中,权力政治与资本之间的共谋,驱动着大众观看这场文化资源展示(权力话语展示)的欲望。

  关于时间的想象,表现在将绍兴的历史发展脉络实物化,在“文化名品图片展”中,将代表绍兴悠久文化历史的古代文物一一展示,而所谓名人、名馆、名舍、名景等的展示更将一个地域悠久的历史与可视、可感的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而当代文化的成就展示则向观众表明:在今天,这一悠久的文化灿烂依然,形成一幅流动的辉煌历史画轴。无论是现代史上的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历史人物,还是古代历史人物曾经流连驻足的名山胜水,它们象征的是一个地域的历史流程,却被现代的光电设备、包装技术整合到一个空间之中,无非是为了论证绍兴悠久的历史以及鼎盛的人文,而论证的目的又是为了向观众展示“中国·绍兴文化周”活动策划的历史与文化合法性,也就是说,绍兴拥有足够多的文化资本吸引外来者的眼光,使更多的外来资金注入绍兴的经济建设。关于绍兴风土人情的介绍,特意将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以图片的形式在“文化周”宣传的互联网网页上予以展示,却无须描述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关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杰出思考与批判,在这里,思想已经被视听时代的图片形式过滤与化约了,历史已经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厚重与深沉,在这种平面化的展示中,人们无须了解到历史现象背后的真实存在,因为权力在这场历史与文化展示的社会戏剧中,已经预设了历史与文化的陪衬作用,真正支持着历史与文化展示的是一种权力与经济合谋的目的。在当下的文化境遇中,历史往往不是被尊重的事实,反而是戏拟、反讽、不断被“修正”的对象,一如所谓的历史事实自身掩盖了现象背后的权力与意识形态,当下的文化对于历史的态度也同样表明了人们运用历史的潜在意识形态。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众多的“人造节日”中看到这种对于历史与文化的“非历史化”的倾向,历史与文化往往成了权力资本与经济资本玩弄的对象。有鉴于此,我们可能更应该揭示的是这种历史的生产方式是如何生产与再生产的?它又是如何从当下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错综复杂的语境中脱胎而出?它是如何被意识形态生产出来?又是如何参与到中国当下的新型意识形态的建构之中?[2]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中国·绍兴文化周”的口号是“让上海更了解绍兴,让绍兴更走近上海”,而不采用人们常见的“让世界了解绍兴 ,让绍兴走向世界”的宣传话语,这一口号表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空间想象,即“绍兴—上海—世界”的空间序列想象。其实,主办单位对“文化周”命名尽管煞费苦心,“中国·绍兴文化周”将主办单位更广阔的空间想象却暴露无遗,当然,这是一种潜在的空间想象。在上海展示绍兴的历史与文化,绍兴与上海的空间距离之近,稍有历史与文化知识的上海人应该不会不知道绍兴这个地方,如果主办单位仅仅局限于上海的市场,没有必要在绍兴前面冠以“中国”二字。自从90年代以来,上海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心,旧上海的十里洋场浸淫着欧风美雨,引领数十年中国社会关于现代文明的想象,今日的上海滩又一次领导着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即便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货”依然是工业文明的象征,自从近代以来,上海似乎从来没有失去其作为东部中国中心的地位。现在,巨大的城市广场、西式快餐的连锁店、夜晚星河般闪烁的霓虹灯、国际化的城市建筑等等以其奢华而虚假的繁荣景象编织了一个现代化的迷梦,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获得了替代性和想象性的满足。上海拥有的现代文明的先进色彩,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了先进/落后、现代/传统之间的时间意义上的二元对立,无形之中获得了地缘政治的意义,在广大的东部地区,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无疑是一种“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中心是现代化的象征,边缘则是次发达或者待发展地区。另外,在边缘地区看来,上海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无疑要比边缘地区小得多,在某种意义上,上海的城市文明拉近了边缘地区与西方文明之间的距离,因为,在大上海可以感受到全球化的气息,经济、文化、生活的潮流几乎与世界同步。据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向往上海的城市文明,试图开拓上海市场的努力,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则是全球化的想象。在上海展示绍兴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名优特产,绍兴以一种经济弱者的姿态明显地希望能够得到上海——现代都市文明的象征——的认同,它必须采取的策略只有在经济强者面前展示自己的文化优势,将自己包装成为一个文化强者的形象,以深邃的历史感填补空间想象所带来的距离,以此更靠近现代都市文明的中心,希望能够纳入由上海引领潮流的经济秩序之中,进而通过上海迈上经济全球化的道路,用一句俗语形容,就是“借船出海”,用国家话语表述则是“与世界接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