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为什么被贬到岭南?

被谁,因为啥

原因如下: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河流,并修了一条长堤,,人们欢庆不已。

扩展资料:

苏轼三次被贬过程

苏轼第一次被贬是因为熙宁变法。宋神宗上台后让王安石做了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熙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宋朝当时财政困难、民穷兵弱的局面,摆脱落后挨打的境况。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对推行变法的官吏过于苛责,导致许多官吏在其中浑水摸鱼,鱼肉百姓。

这时的苏轼正在基层做着一个小官,苏轼对百姓的痛楚有了切身的体会,所以对这个变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时的宋神宗着急看到成果,自然不喜苏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种事情被御史们看出来了,为了讨好皇帝,御史们无中生有的想陷害苏轼。

他们细细的看了苏轼以往的文章和诗词,为苏轼安了些莫须有的罪名。特别是从苏东坡的奏表《湖州谢上表》,还有诗歌《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中,找到了苏东坡一些发牢骚的句子,以讥谤皇帝、攻击新法的罪名,弹劾苏东坡,苏东坡因此入狱,坐了一百多天的牢,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就被贬到了黄州。其实苏轼本人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仅仅只是为变法提出了些建议,便落得如此下场。苏轼本人和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错,他也钦佩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事情做后弄成这样,这能说是苏轼运气不好了。

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得罪了新宰相章惇。宋哲宗启用章惇为相,章惇上台后恢复新法,对以前持反对态度的人非常的痛恨。苏轼又因为“乌台诗案”被牵连,被章惇怪罪,从而把他将苏东坡贬至岭南惠州,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苏轼第三次被贬也是因为章惇。当时苏轼在惠州,即使是被贬,苏轼也是悠闲自得,他曾作诗曰:“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多么的悠闲自在!

但是苏轼过得好却让章惇不高兴,他想看到的是苏轼过得凄苦,所以 又把当时已经61岁的苏轼贬到了海南的儋州。当时的海南是荒芜的外化之地,基本没有人烟。后来的苏轼在回京的路上死了,享年65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6-13
苏轼于1079-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州(今广东)再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编辑本段]乌台诗案始末介绍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句中“其”为自称,他以自己同“新进”相对,说自己不“生事”,就是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古代文人因为客观环境使然,总是习惯于在谴词造句上表现得十分微妙,而读者也养成一种习惯,本能地寻求字里行间的含义。比如御史台里的“新进”们。六月,监察御史里行何大正摘引“新进”、“生事”等语上奏,给苏轼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明明是苏轼在讽刺他们,而他们反说苏轼愚弄朝廷。偷梁换柱正是小人们的惯技。这里还有一点背景,王安石变法期间,保守派和变法派斗争激烈,两派领袖分别是两位丞相司马光和王安石,因前者给后者的长信中有“生事”二字,于是“生事”成了攻击变法的习惯用语;“新进”则是苏轼对王安石引荐的新人的贬称,他曾在《上神宗皇帝》书里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结果是“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后来正是曾拥护过王安石的“巧进之士”吕惠卿把王安石出卖了,使其罢相。
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者心目中的笑柄。而他们恼羞成怒,必然对苏轼进行报复,同时也是借新法谋私利、打击异己的一个步骤。
但单凭《湖州谢上表》里一两句话是不行的。偏偏凑巧,当时出版了《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给御史台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机会。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檀”去“木”,念“胆”)经过四月潜心钻研,找了几首苏轼的诗,就上奏弹劾说: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主。”
第2个回答  2009-06-27
前面的人说的好像都是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苏轼被贬岭南是被贬到了惠州。原因是宋哲宗当政,他对苏轼很不满,先后将他贬到定州、英州、惠州和海南。
第3个回答  2009-06-13
苏轼于1079-1084年1月被贬黄州,共4年零2个月。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到惠州(今广东)再贬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县)
第4个回答  2009-06-14
苏轼再变法上是个顽固派,他是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然而当时新政正红,并且王安石的地位是很高的,所以称不上政治陷害,新政要想发行,不除去顽固分子是不行的,从这一点上看,苏轼的被流放很正常

参考资料: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