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的兄弟,车祸去世,无比悲痛,我也迷信一次,有没有大师有办法让我和他见一面,再说最后一次话

如题所述

有必要申明在先,其实在下极度反对!因为如果根据,在下根本活不到而冠之年!但目前在下已奔五。在下十三岁,开始认识泰国佛牌,到现在超过三十年。 在下一路走来,从阴阳五行术数、外道(世间鬼神)、到小乘佛教(上座部)、到大乘佛教,应证了一个硬道理!福报是可以修来的!如果靠供奉诸佛菩萨,防身避凶,这个绝对有效,(因为诸佛菩萨慈悲)。但如果是,想提升整体上的感情运、财运、事业运,这恐怕需要多行善,才有可能有发生。------------------------根据生辰资料。您的先天本命,(生活,身体,子女),比较多考验,但这一切,其实跟您的性格与想法,(还有过去世的习惯与因果),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只是能知道,却不能改。哪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那花钱做就能去灾包平安是真的吗!?其实这个听起来,直接就有诈财之嫌!所以在下可以告诉您,这不是真的!因为,对于一切的众生来说,业果法则,都有一个原理:即 “未造业不遇”。(业果法则,有四个总相: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未造业不遇、已造业不失。)要不然的话。释迦牟尼佛,这么慈悲,应该早就代替众生,成就佛果了!?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说法四十九年呢,教导众生修学佛法呢??------------------------在正信的佛教里,没有代人念经这回事!但念经后,再把福德/功德,(功德,是从心而生,若心有贪执,则无功德,但有福德。),回向给他人,这的确是可以的!在禅宗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梁武帝见达摩祖师时,问达摩祖师:“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所以修学正信佛法者,所做一切,不能够找人代替,也不能代替他人!佛家有云:“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这个意思。即使您希望,把自己的福德/功德,回向给某一个人,对方也是不可能,在没有亲自,造下那份善业的情况下,而能具有相应的善业功德的,对方所能受用的福德/功德,是来自于您的回向之心。------------------------您必须明白,虽然阴阳五行,是确有其事,但都是属于世间法,(即还在三界六道的东西),作用不大。若以专业的观点,命运其实是命和运的组合,而命和运这两样,是应该分开来论的,命是因果成熟使然,已经成熟的果,大体上不能有太多变动的空间。(譬如出世的时间与地点、性别、亲生的父母、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等等等。)运倒是可以改变,有很多变动的空间。(譬如交往的对象、每天吃的东西、穿的衣服的颜色、出不出门、走哪一条路等等等。)------------------------但修学佛法者,可以改变一切!《了凡四训》就是最好的证明!从短命变成长寿,从无成变成当官,从无子变成有子等等等,有证有据,(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先生,在慈云寺遇着一位老人,相貌非凡,留着长须,潇洒出尘。这位老人用《皇极数》为他推算,对他过去的遭遇,就是连很小的事,也都推算出来了。孔先生他我推算:县考童生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等到第二年去考试,三处的名次完全相符。孔先生再给他卜终身吉凶,说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四川的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可惜没有儿子。他把孔先生的话,详细地记录下来。但修学佛法,却改变了了凡先生的一切!)------------------------所以有一句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然就不能成就佛果了。所以,阴阳五行,顶多也只能,当是成一种参考的资料,而不能迷信!阴阳五行,只是一种预测,而不是绝对,天下这么多相同的生辰八字,那为何每个人的一生,却没有一模一样。最多也只是有一点相似,因为大家的起心动念不一,导致福报不同,所以业力果报也有差别。想想在今天的科技时代,譬如阴阳五行预测,说某某人这天被金克,出门一定会被金属克死,(车祸馋死、飞机罹难难等等),但如果某某人,选择不出门,在家修学佛法,最多也只是被家里的东西,导致刀伤,或者砸伤。------------------------佛教不支持,更不鼓励以阴阳五行为业。所以专业的出家人,不能以此来活命,属于五种邪法之一。(其实连居士,也应该尽量避免!)指比丘以五种邪法求取利养而活命,何等为五?(见大智度论卷十九。)叙述如下:------------------1、诈现异相:谓诸比丘(梵语bhiksu)违反佛之正教,于世俗人前诈现奇特之相,令其心生敬仰。------------------2、自说功能:谓诸比丘以辩口利词,抑人扬己,自逞功能,令所见者心生信敬。------------------3、占相吉凶:谓诸比丘攻学异术,卜命相形,讲谈吉凶。------------------4、高声现威:谓诸比丘大语高声,诈现威仪令人畏敬。------------------5、说所得利以动人心,所得利,指所受之供养:谓诸比丘于彼得利则称说于此,于此得利则称说于彼,令人动心。此五种皆是不正当之活命方法,为比丘者当深戒之。------------------修学佛法者,如果有看好,自己的起心动念,那么邪魔外道,是绝对不能够近身的!经典上告诉我们,受持三皈有三十六位神,受持五戒,每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五戒全受了,就有二十五位护戒神、三十六位神日夜保护。受五戒后,坚定受持,就有25位神,真实不虚。二十五护戒善神说明表(请参阅三藏法数)《灌顶经》佛云:若能持五戒者,有二十五位善神设卫其身,在人左右,守于空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观此表可知,人能好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卫谈左右,自然灾消福至,一切吉祥。又何必痴痴然,到处乞神问卜,舍近求远耶?可是,如果接受的三皈五戒,不是真的(属于附佛法外道),或者是完全没有做到,是挂名的;或者违犯所受持的戒,甚至于破了戒体,那还就没有这些神、护戒神保佑了!!------------------------理想上,任何仪轨和修学法门,都应该具足前行、正行及结行三部份,方能算是完整的修持。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按照仪轨怎么办?比如在上下班的路上,或者临睡前!?其实以善巧方便之法,便能够如理的修持了。极其简单的“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起心动念,就能够具足,圆满的前行。接下来的念佛、持咒,以及诵经,就能够具足,圆满的正行。极其简单的“回向十方三世法界”的起心动念,就能够具足,圆满的结行。------------------------但如果只是,单纯想念佛、持咒,以及诵经的心理,其实不必坚持,“一定要修持完整的仪轨”。不管怎么说,有持,总是比没有持来的强,对不!?------------------------修学佛法,要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无论是修行“任何一个法门”,都是一个净除业障的过程。遇此殊胜佛法时,罪业的障碍越少,出轮回的希望就越大。修学佛法时,以前的冤家债主、会怕以后无机会讨帐,均会找上门,不念佛经、佛、佛咒时不要紧,一读咒,身上某部位便痛或不舒服。------------------------有一例,一读咒、膝关节便痛,这时应想,将此读咒功德回向于它,使它早日获得自在,此居士这样发愿时,第二次便明显地感到「轰」的一下,似有一众生离开关节,关节便不再痛,当时,自己便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有一居士,诵咒刚见效,再诵咒时,便听到似一种日用品所发出的干扰声,当下心中便回向,愿一切有情往生善乐地后,干扰便无。所以在念咒出现不对头时,可将念咒功德回向给冤家债主等。  如果学佛,受到家人干扰,可尽力诵咒作回向。------------------------在诵佛经、佛、佛咒以后,有的人看到别人病障一下除掉,身体变化很大,认为别人读的有效,自己读的没效。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变化,只是说明自己,没有这方面身体上粗重的业障,需要清除的。当内心上的烦恼障、所知障。身体上的病障去掉后,才利于修学佛法。------------------------修学佛法,也要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贪嗔痴,其根本是无明烦恼,而无明烦恼,又是心魔的肥料。也有人将罪业,称为惑业,(因为被迷惑),然后通过身、语、意,所造的十不善罪业。------------------------何谓十不善罪业?即属于身的三种不善罪业,属于语者的四种不善罪业,属于意者的三种不善罪业,总共有十种不善业。身三,是指杀。盗。淫。语四,是指两舌。恶骂。妄言。绮语。意三,是指贪取、嫉妒、邪见,(即贪嗔痴。)就是身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思维意识的行为的十种错误。------------------------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不要只因为,一样东西,一件事物,已经流传千年,你没有认真思考过,就盲目选择了相信和接受它的真实性!”(就类似,以讹传讹)“也不要因为一件事物,就是因为你,从来没有听闻过,你一接触,就选择就了怀疑,甚至于排斥,和辩驳它的真实性?”------------------------佛法,是唯一鼓励,怀疑其教义和教法的教导!真正的佛法,“一定”, 注意是“一定”,要经得起辩证!信、解、行、证!如果要相信。一定要有办法可以解释/解说,然后去实行/实验,最好证明的确可行!------------------------其实佛法,具有科学性数据。佛法,其实不是宗教,佛法乃宇宙永恒的终极真理,而终极真理只有一种,尽管可以作多种解说,但终究。一定殊路同归。所以不管,有没有佛教,真理不会改变。佛法讲求信解行证,这是佛教最高深的经典《华严经》提出的,修行四个阶段,或者步骤。佛法大海,信为能入,首先要有信心,这样才有毅力,和动力去学习。 学习以后,能够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也就是说的开悟,就是解。然后才是真正的修行,就是行。最后亲自达到所悟道的道理和境界,就是证。正信:对起信心,不疑惑;对自己起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觉悟。正解:对,进行正确的理解,不是人云亦云,相信了事,必须自己理解。正行:以正确的方法,依所理解的,开始修行。正证:依修行正确地,证得圣谛,而不是像楞严经里,所说的50阴魔那样,“自以为”的圣证。------------------------任何“诸佛菩萨的塑像”,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修学佛法者,忆念起佛的功德,佛法的作用,以及修学佛法的必要,如此而已。佛的作用,是传授佛法;法的作用,是断除苦和苦根烦恼;僧的作用,是弘扬大道,使众生受益。若没有心灵层次上的“皈依”,虽然人在念经拜佛,吃素、持咒、念弥陀、唱诵、拜经、拜忏、朝拜圣地、灌顶、超渡、烧戒疤、结手印、等等等,也都是在自欺欺佛,不是真正的佛。有一位大德,曾经说过,在佛教中,象征分辨,一个人是否是佛的分界,并不是法器、服饰和戒疤,而是心态,(即起心动念。) 说白一点,意思就是,即使是人在寺院,表情极度虔诚。身穿着合符佛教要求的服饰,手上拿着经书,嘴里念着经、持者咒,但是满脑子,却是的世间七情六欲,酒色财气的思想,那这个人,根本上,就是彻头彻底的一个标准外道!所以真正的佛,是属于心灵层次上的“皈依”,使“皈依”,变成自身,真实的思想感情的一部分,和坚定的意志,进而时刻在实修着。------------------------其实所谓的修学佛法,完全是根据起心动念,和思想行为,来作为准则的。说到是不是佛,绝对不是马上拿出,盖着寺庙公章的 “皈依证” 然后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皈依的证据”!“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说真正的皈依。其实所谓的皈依,完全是根据起心动念,和思想行为。除了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三宝外,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所谓的自性三宝,也就是学佛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发觉认识自性,见性。众生自性本具三宝(内皈依,即皈依自性三宝)。如果符合以上的几点,即皈依佛法的基本原则,虽然不念一句皈依颂,那也已经是受佛欢迎的贤士。------------------------其实在佛法中,没有比皈依法更大的法!这就是修学的重点!皈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学法,产生皈依之心。这种皈依是依靠外部条件的皈依。另一种是未经别人传授,内心自然觉悟的皈依,如见性皈依属此类皈依。初次皈依,可以向高僧大德表示皈依,请示皈依法和应守戒律。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可在佛像前进行皈依。------------------------其实所谓的修学佛法,完全是根据起心动念,和思想行为,来作为准则的。修学佛法,应该按照戒律来看,如果符合戒律,就是佛说,不符合戒律,就是邪魔说。要学习分别,要认识自己的心,如果遇到邪师,要稳住自己的心态。在这里。只根据依法不依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高僧大德,也不管是初信佛,或是老信佛,只根据戒律。因为戒律才是真理,它是唯一鉴别邪师的试金石。修学佛法,只有看好自己的心,不贪小便宜,不无故嗔,不迷痴世间的财、色、名、利,遇事无论大小,皆依据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和四依法:(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义不依语;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第四、依智不依识。)做来决定。然后,随时观照自心,再与一些关系好的同修,随时互相对照检查,那基本上,就应该不会出大问题了。------------------------大乘佛法修行(上士道)的三根本,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发殊胜菩提心:即为利一切的如母有情,无论如何,都要证得甚深觉位,故要修此,成佛的解脱法。------------------------然后,修四无量心:平等舍,慈,悲,喜, 舍。 再来就是四对治力,即皈依力(依止力),忏悔力(破坏现行力),防护力(遮止罪恶力),出罪力(对治现行力)。修行者,必须把佛法与自心结合起来,修持起来,才有生命力。以上所有乃根本,缺一不可,(因缺即不完整、不圆满),不然修此(供养等等),万劫亦无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5-23
见面就别想了,以后多看看他的父母妻儿,能帮尽量帮帮
第2个回答  2017-05-23
心里见过就可以了
第3个回答  2017-05-23
节哀顺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