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如题所述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是我第一次对古风歌曲有了一点印象,他的声音的确是非常特别的,而且唱腔也会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现在有很多歌手模仿他,但是总是没有那种调调。

王菲的其他歌曲有的我是喜欢的,但是有的也不太喜欢,毕竟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所以我觉得特别喜欢他的人应该也是非常有个性的吧,我不是那种特别有个性的人,所以我只喜欢他一部分的歌曲,比如红豆。

还有但愿人长久,这首歌因为它本来就是根据一首古诗来唱出来的,让我们想象一下,古时候的诗人是不是也是以这样的语调来朗诵他的诗歌的?据说诗歌诗歌本来就是最开始拿出来唱的。

总的来说,当初这首歌出来的时候,就会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当然,我也不知道,我的感觉是不是正确的?只能说这首歌当年让我有了很深的印象,毕竟那时候这种曲风的歌还是非常少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说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说:
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月宫本非人间,
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
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
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这首词久负盛名,历来评价甚高,前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由此可见一斑。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一“归”字,点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以“谪仙人”著称的。传说宋神宗曾问内侍,宫外流行什么小词,内侍将苏轼《水调歌头》抄录呈上,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深受感动并叹息曰:“苏轼终是爱君”。苏轼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于是“起舞弄清影”,舞罢,顾谓众人曰:“此便是神仙矣!”“何似在人间”,意谓在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却又令人“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缱绻深沉,令人玩味不尽。

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题记中的丙辰年为公元1076年,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同苏辙兄弟情谊很好。但两人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手后已有六年不相见了。苏轼任杭州太守三年后,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见。这一情形我们从“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一诗也可以了解到。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现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情丝高远。又逢佳节,浩月当空,面对姣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你何时开时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象“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暧亲切。这一“欲”一“恐”体现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天上和人间,出世和入世,同时吸引着他,最后诗人还是坚定地立足现实,热恋人世。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诗人望月抒怀,胸怀豪迈的逸兴壮思,从高处着笔,幻想琼楼玉宇“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与深情与热爱。

然而人间也并非没有寂寞和遗憾,兄弟长别离,相见遥无期,这令诗人离愁难遣。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举杯赏月,诗人自然会想起难得相见的远方亲人。因此,下片转为直接抒情。前五句为一个层次,夜阑姗,月徘徊,人难寐。无眠是因为思念所致,深深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想到与弟弟无缘团聚,所以向月发问: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偏偏这样圆呢?“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这是长期囿积于诗人内心的发问。但是,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能及时地从这种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来写,宕开一笔,使行文舒缓,也体现了诗人情怀旷达的一面。诗人转而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这一阙由思念难眠到互致慰藉再到真诚的祝福,层层推进,至情至理。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仕途艰难坎坷,却处之泰然;历经人世沧桑,但仍然乐观向上,这与他那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是分不开的。读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几百年来苏轼以其在诗、文、词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风流而为后世学者文人所羡慕,正是这上原因。苏轼的诗词极富真情实感而又饱含哲理,经常为后人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已成为脍灸人流传千古的佳句。
第2个回答  2022-06-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说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说:
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月宫本非人间,
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
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
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这首词久负盛名,历来评价甚高,前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由此可见一斑。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一“归”字,点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以“谪仙人”著称的。传说宋神宗曾问内侍,宫外流行什么小词,内侍将苏轼《水调歌头》抄录呈上,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深受感动并叹息曰:“苏轼终是爱君”。苏轼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于是“起舞弄清影”,舞罢,顾谓众人曰:“此便是神仙矣!”“何似在人间”,意谓在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却又令人“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缱绻深沉,令人玩味不尽。

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题记中的丙辰年为公元1076年,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同苏辙兄弟情谊很好。但两人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手后已有六年不相见了。苏轼任杭州太守三年后,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见。这一情形我们从“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一诗也可以了解到。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现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情丝高远。又逢佳节,浩月当空,面对姣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你何时开时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象“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暧亲切。这一“欲”一“恐”体现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天上和人间,出世和入世,同时吸引着他,最后诗人还是坚定地立足现实,热恋人世。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诗人望月抒怀,胸怀豪迈的逸兴壮思,从高处着笔,幻想琼楼玉宇“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与深情与热爱。

然而人间也并非没有寂寞和遗憾,兄弟长别离,相见遥无期,这令诗人离愁难遣。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举杯赏月,诗人自然会想起难得相见的远方亲人。因此,下片转为直接抒情。前五句为一个层次,夜阑姗,月徘徊,人难寐。无眠是因为思念所致,深深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想到与弟弟无缘团聚,所以向月发问: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偏偏这样圆呢?“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这是长期囿积于诗人内心的发问。但是,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能及时地从这种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来写,宕开一笔,使行文舒缓,也体现了诗人情怀旷达的一面。诗人转而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这一阙由思念难眠到互致慰藉再到真诚的祝福,层层推进,至情至理。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仕途艰难坎坷,却处之泰然;历经人世沧桑,但仍然乐观向上,这与他那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是分不开的。读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几百年来苏轼以其在诗、文、词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风流而为后世学者文人所羡慕,正是这上原因。苏轼的诗词极富真情实感而又饱含哲理,经常为后人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已成为脍灸人流传千古的佳句。
第3个回答  2022-06-29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说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说:
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月宫本非人间,
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
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
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熙宁九年(1076)苏轼在密州任所写作的一首中秋词,词首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怀人之作,一“兼”字说明并非止于此。这首词久负盛名,历来评价甚高,前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由此可见一斑。其时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藉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词的上阕以无端陡起的形式突兀发问,从何时开始,有普照人间的明月?不知天上的神仙宫阕,现在已是什么年代?此句以屈原《天问》的笔法,化用李白《把酒问月》的诗句,以豪迈潇洒的姿态,把酒问青天,笔势奇特。顺势写道,我真想驭气乘风回到天庭啊,又怕经受不住天宫琼楼玉宇里的寒冷。一“归”字,点出自己并非凡人,如李白一样,苏轼也是以“谪仙人”著称的。传说宋神宗曾问内侍,宫外流行什么小词,内侍将苏轼《水调歌头》抄录呈上,神宗读至“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也深受感动并叹息曰:“苏轼终是爱君”。苏轼以奇幻的想象,创造了一个空灵蕴藉的境界,极虚极活,若远若近,神余言外,寄意深远而幽隐,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仍存忠爱之心,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于是“起舞弄清影”,舞罢,顾谓众人曰:“此便是神仙矣!”“何似在人间”,意谓在这清朗的月下翩翩起舞,心无杂念,自由自在,尽欢尽兴,不就如登仙界了吗?哪里还像在人间呢?“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却又令人“直觉有仙气缥缈于毫端”,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上阕即景想象,着重写见月思君,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而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
下阕着重在写睹月思人,抒写对弟弟苏辙的深切怀念,写得惋恻缠绵而又富于理趣。作者先从室内视角望月,以“转”、“低、”“照”三字细腻地描写月光移动的动态。月光巡行于朱红楼阁之间,低低地照射在绮丽的门窗之上,映照着长夜不眠的人。点出怀人者及其内心的伤感。接着抒写内心的愤懑,月亮莫不是与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别人离别之时又亮又圆?以怨月之议反衬离情之苦,责怪月亮故意捉弄离人;继而又自我宽解,人生遭际总有悲欢离合,月亮运转也会出现阴晴圆缺。天行有常,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最后,作者终于战胜了自己,以超迈豁达的心情表达对弟弟的祝愿,只愿我们都能健康长在,即使远隔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光。下阕怀人,写得宛转曲折,缱绻深沉,令人玩味不尽。

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此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可以说不假雕饰,洗尽铅华,如出天籁。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迈高洁的情怀撼人心魂。全词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同时又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诗人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来,传颂不衰,深得人们的喜爱。

题记中的丙辰年为公元1076年,正是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同苏辙兄弟情谊很好。但两人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手后已有六年不相见了。苏轼任杭州太守三年后,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见。这一情形我们从“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一诗也可以了解到。

中秋月圆人不圆,这对于经历了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苏轼来说,举头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说:悲莫悲兮生别离。朋友离别、骨肉分散,可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来,出现了许多写离情别绪的诗词。那么,苏轼的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这种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虽然此词用了明白如话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进行抒情和说理,但是却摈弃了线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现为抒情方式的丰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开头几句为一个层次,接连问月问年,好似屈原的《天问》,起得奇逸,情丝高远。又逢佳节,浩月当空,面对姣洁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诗人神思飞扬,情怀激荡,不禁对月发问,明月你何时开时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这问月问年,好似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宫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诗人也设想自己是月中人,象“谪仙”李白一样,想“乘风归去”。但又怕月宫金殿,虚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亲朋之爱的人间生活温暧亲切。这一“欲”一“恐”体现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天上和人间,出世和入世,同时吸引着他,最后诗人还是坚定地立足现实,热恋人世。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诗人望月抒怀,胸怀豪迈的逸兴壮思,从高处着笔,幻想琼楼玉宇“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对人间生活寄与深情与热爱。

然而人间也并非没有寂寞和遗憾,兄弟长别离,相见遥无期,这令诗人离愁难遣。古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举杯赏月,诗人自然会想起难得相见的远方亲人。因此,下片转为直接抒情。前五句为一个层次,夜阑姗,月徘徊,人难寐。无眠是因为思念所致,深深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想到与弟弟无缘团聚,所以向月发问: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偏偏这样圆呢?“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这是长期囿积于诗人内心的发问。但是,这首词不同于其他离别诗词之处,就在于诗人能及时地从这种难遣的思绪中摆脱出来,从更高的角度来写,宕开一笔,使行文舒缓,也体现了诗人情怀旷达的一面。诗人转而想到,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从古以来皆是如此,何须怀恨?最后,诗人终于以理遣情,只要亲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长久,虽分隔千里,但共赏这同一轮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种团聚吗?难遣之情至此释怀,这是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发乎情而止于理,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以及超妙的见解。这一阙由思念难眠到互致慰藉再到真诚的祝福,层层推进,至情至理。

苏轼一生虽然屡遭贬谪,仕途艰难坎坷,却处之泰然;历经人世沧桑,但仍然乐观向上,这与他那豁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是分不开的。读苏轼的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几百年来苏轼以其在诗、文、词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风流而为后世学者文人所羡慕,正是这上原因。苏轼的诗词极富真情实感而又饱含哲理,经常为后人引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已成为脍灸人流传千古的佳句。
第4个回答  2021-09-26
王菲:但愿人长久》再创气势非凡的模拟原声音效,天下无双的天后巨星,菲比寻常之魅声天碟。王菲是中国女歌手与影视女演员。她于1987年由出生地北京前往香港发展。曾使用艺名王靖雯(英文名是ShirleyWong);对应“王菲”的英文名是 Faye Wong,一般在华人圈外使用。空灵的声音,率真的个性,智慧的眼睛,慵懒的表情,有时无奈、有时轻狂、有时平静、有时激扬。王菲在华人世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音场超级宽阔,人声真实,愉悦的类比音质感受。温润甜美的音色,极高的声音密度,极强的空气感,质化数码音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