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陕北人住的窑洞不会塌下来

为什么陕北人住的窑洞不会塌下来,全是黄坭,下雨行么?

因为黄土的的自立性。

黄土的结构与其它土壤有显著的区别,黄土的垂直剖面具有很好的自立性,它的剖面是一个整体的光华的平面,而其它土壤的剖面会呈现散状!所以人们就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做成了人类居住的窑洞。

扩展资料

历史由来。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 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

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

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陕北窑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因为陕北窑洞用的是黄土,而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

陕北窑洞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扩展资料: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

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北窑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1
表面是黄土。
丘陵地带下雨后水很快流走,不会下渗,所以不会影响地下的土层。选在在土质好的地段,窑洞是足够结实的。没有地震,应该是不会塌下来的。

现在的窑洞也有了进步,有的用砖,水泥把上面砌起来,也有用砖把屋面砌上的,使窑洞更结实,安全,也更美观。
………………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过去有见村不见房,见村不见人的说法。那么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出现这种民居呢?

一个是土质比较好,便于挖窑洞,挖窑洞一般都不倒塌,再一个,它沿传下来咱们古代穴居,也是那种古文化的一种延续,三,一点就是在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社会到解放前农民群众都比较贫穷,盖不起房屋,因此就挖窑洞,挖窑洞出力就行了,不花钱。我想它产生这种民居风格主要是这样三种原因。

当地的人说,窑洞的优点不光是花钱少,因为它是在地下,所以它还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现在的窑洞也有了进步,有的用砖,水泥把上面砌起来,也有用砖把屋面砌上的,使窑洞更结实,安全,也更美观。

窑洞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用咱们当地话叫做靠山院,靠在一个山,一个崖头来挖的窑洞。这种形式比较多。

当地的民民窑洞以开井窑院最富有特色,一般是在平地挖一个方形深坑,坑院的四周挖出数个窑洞,在坑院的一角挖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门洞。在坑院中还要挖一个较深的渗井,囤积雨水。开井窑院是考察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了解黄土高原农村民俗民习的一大景观。

参考资料:国家地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08-02
这是大学地理专业 《土壤地理学》里面的内容

黄土的的自立性:黄土的结构与其它土壤有显著的区别,黄土的垂直剖面具有很好的自立性,它的剖面是一个整体的光华的平面,而其它土壤的剖面会呈现散状!所以人们就利用黄土的直立性做成了人类居住的窑洞!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具体内容你打开下面的参考资料来看吧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15457.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22514.html

第4个回答  2006-08-02
可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