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伏入九的开始是怎么算出来的?

每到夏天冬天都有三伏、三九,而且每年的时间都不一样,那到底每年的入伏和入九的那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间如果有四个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如果有五个庚日,中伏为二十天,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

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

扩展资料: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日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瓣。待过完这81天,81个花瓣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

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冻河开,八九雁归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首《九九歌》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流传较广。反映了华北地区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了解与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三伏

“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三九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一般“三九”时最冷。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因此规定,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第四个庚日起的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去年的中伏就有20天
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提冬数九”。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2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夏至日到立秋日之间如果有四个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如果有五个庚日,中伏为二十天,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

从冬至开始数“九”以计算时令。具体计算方法是从冬至日(今公历12月22日前后)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数满九九八十一天(至公历3月12日前后)便是“出九”(数九结束,出了数九寒天)。
第4个回答  2006-08-03
哇。。。高人,受我一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