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为何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呢?

如题所述

为什么不燃烧树木取暖?谁都知道,德军是交通工具和补给线出现了问题,天又是突然冷的,苏联红军的反攻让他们逃命都来不及。而苏联人没有烧树木取暖,是因为保护森林资源的传统,宁可冻死它不烧毁家园和后代生存的希望。

除非希特勒疯了,否则不会在英国没有投降的情况下再去惹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坑;除非军队疯了,否则不会攻击莫斯科;除非统帅疯了,否则不会不考虑俄国的冬天怎么办;偏偏希特勒疯了,于是打了个漂亮的闪击战、重创苏联,然后被反攻至灭亡。

说到底还是希特勒莫名其妙的两翼思维害惨了德军,马上进攻莫斯科了,突然叫古德里安南下打什么高加索基辅,等回来已经冷成狗了。

新砍的树是很难烧着的,特别是寒冷的还有厚厚积雪的冬天,除非有易燃物点起火(比如燃油),然后把新砍的树架起来烧,边烧边加树木,这样才能维持树木的燃烧,可德军是在打仗啊,不停的流动地点,不可能固定的燃烧树木取暖,再加上一百多万德军如果都烧树取暖,首先点燃树木的燃油不够,烧树也有烟的,会暴露了自己的目标。

希特勒压根就没想到战事会脱到严冬,所以没准备那么多御寒保暖物资,还一个 德国跟苏联的火车轨道不一样,没法通用,再一个苏联人撤退的时候什么都没留下。德国的失败不是偶然的,法西斯德国的闪电战遭遇苏联广袤无垠的国土,悍不畏死的军队,再加上英美等国的牵制,失败只是一个早晚的事。

砍树取暖是可以的,苏联再破坏,也根本来不及把整片森林摧毁,要知道德国正在高速推进,问题是,德国是进攻方,想要一口气歼灭苏联,就必须走出暖和房间在野外与苏联决战,这才是德国为啥被冻死的原因。

零下三十度,就是零下二十度都要冻死很多人你们信不信!不要看的零下三十度只是数字,当你真正体验过了才知道什么叫冷,保暖内衣毛衣卫衣羽绒服围巾帽子,你都会感觉还冷,烤是越烤越冷,更何况他们还要作战,还有以前也没那么多高热量的食物,我就形容一下-25度拿个手机出来接电话是什么样子,第一次去这么冷的地方手机铃声响完了才把手机拿出来解开锁!

好多人都说希特勒早点丢掉乌克兰,说不定冬天前就能拿下莫斯科。可是拿下莫斯科有用吗?拿破仑当年攻下莫斯科,可是一把俄国人自己一把火连沙皇的冬宫都给烧了,啥都没留。拿破仑不也是兵败了。所以拿不拿下莫斯科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苏联的战略纵深大,抵抗意志坚定,希特勒必败。其他的因素都是希特勒的催命符而已。

说实在的,如果德军的补给跟上的话,德国打苏联跟玩似的,最初德军俘虏苏军都是几万,几十万的,说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那是瞎吹,德国人才是,德军的军事素养在当时绝对是世界第一,很多德军的祖父,曾祖父都是军人,从小就受军事熏陶,那些空军飞行员原来都是飞行俱乐部的成员,平时就是安空军的标准训练的,二站一开始,他们穿上军装,驾驶飞机冲上蓝天就能战斗。

人家是把打仗当成一种娱乐。整个欧洲的重工业都不如苏联,这才是德国失败的原因。 综合国力比不过。苏联人口1.8亿。德国才6000万,苏联很多工业产量超过美国,德国,特别它重工业发达。 长期打下去变成了消耗战。胜利的天平不可避免地偏向了苏联。 二战苏联高达4%的人口出生率。想想吧。

首先,非寒带的人到寒带的地方去生活,他的御寒能力肯定跟当地人没法比。第二,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砍树取暖,这个方法其实是非常容易暴露自身目标的,是非常不安全的。无异于杀鸡取卵。第三,苏联的气温是非常低的,比如说大家特别熟知的一个西伯利亚寒流,其实就是一个极度寒冷的一个代名词。苏联的寒冷程度估计比我国的东北最冷的天气还要冷。

我看过二战经典的文章书籍。当时的战时壮况就是这样的,德军在苏联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后勤补寄,后勘保障完全跟不上,在异国他乡,而且是侵略战争,在加上当时极端严寒恶劣的天气,那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德军官兵都还穿的是秋天的衣服,和苏军战斗。冻死的冻伤的,对手又是战斗民族,战争打的越来越艰苦,导致最终打出了苏联,又乘胜追击一路打回了德国境内。使苏联在西线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一,在交战区域,起火肯定要暴露目标,第二,进入莫斯科后,是进行巷战,巷战根本没有条件起火,甚至有木材你都不敢起火,巷战最威胁士兵的就是单兵阻击手。第三,在莫斯科巷战,来回攻防抢得时间太快,这一秒可能是德军占领,下一秒可能是苏军占领。所以没时间起火,就是起个几秒几分钟都没用,你也不敢久留,因为有门口的地方随时出现敌人。第四,能生长树木的地方肯定是空旷地方,在空旷地方,砍伐树木随时招来火炮袭击,除非是集团军或者师级集体驻地周围。但是德军进入莫斯科就马不停蹄的进入巷战根本没有多余的部队在郊区集合群。第五就是就算有条件砍伐树,要知道砍下来的树是带有水分的,不是说一天两天甚至10天就可以烧,尤其在莫斯科的冬天更难,可以说砍下来没有几个月都烧不了。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败给严寒是谎言,德军进攻阶段(9月末—12月初),莫斯科最低气温只有零下10几度,非常利于德军进攻,苏军展开反攻阶段再逐渐变冷。实际上在苏军反攻之前,11月初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就已经丧失战斗力。博克说11月初德军兵力不足以防守莫斯科地域,不如赌一把继续进攻,德军攻势持续到12月初,苏军反攻初期发现德军非常虚弱,才把局部反攻变成全局大反攻。天气不是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那么多人要烧多少木头算过吗?那可是几十万人,最初可能走个几百米就能拖回来一棵树的木头,几天后可能就得走几公里才能弄回同样多的木头,几个月后,不得走个几十公里去找木头?在寒冷的天气里,食物还不足,德国人也不可能走出几十公里砍树,再拖几十公里回来烧的,否则取暖的木头有了,食物都吃光了,还不如多吃点少运动找个避寒的地方躲着呢。

前期进攻确实跟天气关系不大,苏做了大量的防备工作,德军士气和指挥影响比较大,很多是法籍雇佣兵,可能受挫后作战能力也受影响。苏军1941年12月反攻时,德军后勤确实没有跟上,没有足够衣服御寒,食品得用锯子锯,关于烤火的事,苏军不让他安静的烤火,这是重点,另外德军很多地方得反复抢夺,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多少时间,至于烧汽油取嗳,在后面就是因为没有油料,重型机械爬窝才停止不前,后来枪栓都拉不开,缺衣少食,天气那是最首要的因素,天天出太阳,德军还怕泥巴路?有汽油还怕湿木头?德军飞机还怕苏军赶制的(机身有大量木材料)飞机?后期忽然的坏天气是后期迅速德军溃败的主要原因,不过反正要败,这个锅肯定得由天气不好来背。

当年库图佐夫火烧莫斯科,坚壁清野,让拿破仑吃尽了苦头,大败而归。德国人连点历史常识都不懂,失败是注定。相比较美国人还是比较聪明的,虽然像狗一样叫得很欢,但从不和俄国发生直接的正面冲突,因为他们记住了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教训,不上当!战争的核心就是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消灭几十万就马上撤回来。等到时机有利再来一波。那么大个国家哪能一鼓而定?要像锯大树一样,来来回回地搞。日本搞中国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小吃大,要一口一口的吃,不能一口闷,会噎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3

要树没树,要房子没房子,要衣服没衣服。零下30~40度的天气,就算人是铁打的,也完全扛不下来。

错误的战略部署,延误了战机。

德国在攻打莫斯科之前,先是向南进攻的基辅地区。德国集结500多万的兵力,准备兵分三路进攻苏联。北方集团军对准圣彼得堡,南方集团军对准乌克兰,中路军团对准莫斯科。

本来在北路和中路的集团,一直是势如破竹,取得了很不错的结果。但是由于苏军在南方布置的军力比较多,一时间南路集团军有些吃力。

曾经有士官建议在雨季没有来临之前,先行攻打莫斯科,毕竟这里才是重中之重。虽然乌克兰地区是资源重地,但是只要莫斯科败了,乌克兰也撑不了多久。

可惜这个建议并没有采纳,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围歼战就此展开,西南方面军将近60万人被捕。不过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莫斯科附近集结了110万的兵力,苏联也进入了雨季当中,眼看冬季就要来临。

其实这也不能怪当时的德国高层,毕竟战争打到那样的程度,德国内部的资源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乌克兰作为资源重地,抢夺下来会占据很大的主动权。就算绕过不去攻打,囤积在这里的70万苏军,也不可能让德军完全放松。

而德军一支引以为傲的闪电战,在苏联地区却失去了作用。长时间没能攻打下来乌克兰地区,也把战事拖得越来越远长。再加上苏联地广物博,在战略纵深上面,德军也是欠考虑。

苏联战略恰当,逼迫德军败退。

在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闪电战,它是由德国著名将军古德里安创建的一种作战方式。充分地利用了飞机、坦克高机动性,高破坏性的特点,对敌方重点地区特殊照顾。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破坏敌方阵营的目的。

之前在欧洲地区一直是屡试不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不是因为欧洲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小国。甚至一个小时,飞机就能穿越整个国家。然而整个欧洲面积加起来,可能都没有苏联的大。

因此闪电战到了这里,自然而然的失去了效果。再加上苏联的反抗,战争也被越拖越长。无独有偶,希特勒也曾经夸下三个月攻下苏联的海口,因此就没带这么多冬季装备。

可惜熬过了漫长的雨季,等到苏联极度寒冷的冬季到来的时候,战况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然而这些士兵带的最厚的衣服,也只不过是秋装。莫斯科零下30多度的天气,让这些士兵完全傻了眼。

其实苏联早就做了最坏的打算,把所有的兵力全部蜷缩在莫斯科附近,准备和德军来一个破釜沉舟。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坚壁清野,把莫斯科周围能毁的都毁了。

当时在莫斯科周围的所有树木、房屋,全都被烧光砍光。当时打出的口号是:不留下一口水,不留下任何牲口。能搬得动的全部被搬到了莫斯科城内,如果有不愿意的,直接用军队采取强硬措施。

所以等到德军赶来的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算是想抢东西都找不到地方去抢。至于所说的为什么不烧树木,因为完全被砍光了,能烧的都没有了。

就算是这些树木都留着,对于上百万大军来说是杯水车薪。就算是烧火取暖,总不能一直烧吧?有人说为什么希特勒没有补救?不是没有救,只不过实在是杯水车薪。

后方在得知情况之后,曾经加急赶制出了170万套的棉衣。但是要运到莫斯科,又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莫斯科领土这么大,从德国运到莫斯科已经很费劲了,再去定点投放,下面白茫茫一片,也不知道去哪里找。

就算是投放下来了,让德军去找估计还没有走出去莫斯科范围,也就冻死在了外面。德军的失败来看,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据。

第2个回答  2020-12-16

二战时期,德军之所以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真相很残酷,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在战场上,人命真的不值钱。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500多万苏德军队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由于苏联前期准备不足,面对德军的突然袭击,措手不及,苏军一路溃败。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的进攻才受挫,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互有胜负。

德军进攻的受挫,无法在入冬之前攻入莫斯科,这就大大地超出了希特勒对战争的预期。天气变冷,苏联的气温降至零下40摄氏度,这给德军带来了致命的威胁。这是因为由于希特勒战前太乐观了,犯了与当年拿破仑一样的错误,认为入冬前就可以攻入莫斯科,打败苏联。因此,德军竟然没有准备入冬的衣物。

500多万德国军队眼看就要攻入莫斯科了,但是在斯大林格勒受挫,无法再前进一步,只能在冰天雪地里穿着单衣御寒,那刺骨的寒风,不是一般的酸爽。很多人士兵晚上睡下,第二天就再没有醒来。据统计,至少有几万的德国士兵没有被敌人的打死,最后竟然被活活冻死了。

残酷的真相

很多人会想,既然德军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他们是不是傻呀,不会烧木取暖呢?实际上,德军可不傻,只是想法很美好,现实却是非常残酷的。二战,德军之所以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苏军的坚壁清野。苏军前期溃败,随后斯大林调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有诱敌深入,等到天气变冷,拖垮德军的意图,让天气助攻,打败德军。为此,苏军采用了当年俄军打败拿破仑的老套路,就是在撤退的时候,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不留给德军任何取暖的物资,其中就包括树木。虽然苏联军民不能把所有的树木带走,但是也所剩无几,对于几百万的德军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二是树木点不着。上面都说了苏联给德军留下的树木本来就少,但是好不容易剩下的树木又深埋在冰天雪地之下,一方面不容易拿到,另一方面即使拿到了,因为这些树木都是湿的,无法点着。要想点着就必须要使用大量的汽油,但是汽油是战略资源,德军也非常紧缺,那是要紧着坦克使用的,又怎么会这么宝贵的资源用于点木柴烤火。在战场上,人命不值钱,德军想要汽油点火,就是做梦。

三是找死。就算德军有了木柴和汽油,他们也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这是因为一旦德军将木柴点着了,就会出现火光,这些火光是致命的,会暴露德军的位置,必然会招致苏军猛烈的炮火攻击,并且这些攻击是有火光指引的精确打击,那么围在火堆旁的德军必然就是死亡葬身之地了。因此,在战场上烤火,简直就是在找死。德军不傻,宁愿慢慢被冻死,也不愿被苏军的炮火给炸死。

结语

综上所述,二战时期,德军之所以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能。战争是残酷的,回顾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第3个回答  2020-12-12
因为树木没办法烧起来,要知道被雪覆盖过的树木是湿的,基本上很难烧得起来,而且烧起来后形成的火光会成为敌人炮弹的目标,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烧。
第4个回答  2020-12-12
二战德军之所以宁愿被冻死,也不烧树木取暖是因为一旦烧火就会被苏联军队发现,然后万炮发射,就会送命,死于炮火之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