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这首诗的历史地位

如题所述

登高这首诗的历史地位
学过诗词的人都知道,律诗是一种非常难写的诗体,而七律就是律诗的一种。其格律严密,要求篇幅固定,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分为首、颔、颈、尾四联。全诗严格押韵,讲究平仄,中间两联还必须对仗。
大概就是因为律诗规矩太多,束缚太多,向来天真烂漫的李白几乎不写律诗,他的整本文集也仅有8首律诗。反倒是和他齐名的诗圣杜甫,是写律诗出名的。也许没有杜甫,唐代的律诗还需要发展许多年,而杜甫的一首《登高》更是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在这个有着“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法的国家,杜甫的《登高》凭什么被这么推崇呢?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二年秋天所作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但是地方军阀却乘势而起,彼此发动战争争夺地盘,杜甫在夔州都督的照顾下,在当地住了三年,而这三年中他的身体并不好。一天,他独登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之下,百感交集写下此诗。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风那么的急,天那么的高,猿叫得那么悲凉。水面清澈,沙子被水洗成了白色,海鸟飞回了小岛。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落下,看不到尽头的长江滚滚流逝。我漂泊多年,为秋天的萧条而伤心,暮年多病的我独自登上了高山。生活艰难,又没有出头之日,头发逐渐发白,穷困潦倒之后,又因为有病而不能饮酒,酒杯也停了。
杜甫的这首诗,简直字字啼血,声声哀鸣。年轻时候受到挫折还充满希望,如今已经暮年的自己事业还是失败的,这就让杜甫失望甚至绝望,实际上,杜甫写完这首诗后,三年就去世了。这首诗大概写尽了杜甫的一生。
首联中,“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对“鸟飞”。中间两联是标准的对仗句,尾联因为“艰难”对“潦倒”使得句式工整而被人认为也是对仗的。因此人们说《登高》是四联皆对仗。通常情况下,为了格律对仗工整,诗意往往会被限制,而《登高》一诗却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全诗浑然天成。
全诗情感悲哀,眼界高远。
没有一首诗可以因为格律而伟大,《登高》也不例外。《登高》的前四句写景,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近景,颔联远景。两联好似画家一般,画出了一幅秋景图。后四句抒情,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的悲哀之情。使得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