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之所以要用两个非常来加重语气,是因为王阳明在我国的政治历史、思想史、军事史、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教育史上,都是一座无法绕过去的丰碑。
一般的历史人物,能够在以上任何一个领域当中,取得一些成就,就足以名留青史了。能够在两个领域取得成就,那绝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至于像王阳明这样,横跨多个领域的全才,似乎只有一句话能来形容他的成就了。
真乃神人也。
王阳明是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出生在
浙江绍兴,从小就是一位天赋异禀,勤奋刻苦的孩子,10岁的时候,王阳明就开始会作诗。11岁的时候王阳明的父亲
王华,中了状元。至此,他们全家就都搬家到了北京,踏入了京城。
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思考,喜欢追求真理的孩子。在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王阳明在课堂上就问自己的老师,什么事才能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等事呢?这个时候私塾的老师想了想就回答王阳明说,成为想你父亲一样的状元,这就是人间的第一等事啊,但是这个时候年纪尚小的王阳明却和老师有了不一样的见解,王阳明跟老师说,读书做圣人,才是第一等事。
由此可见,王阳明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想派的人物,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是很能接受王阳明相关的这些思想呢?首先,有关于现代对于其思想的曲解以及炒作是一方面,其次就是王阳明是一位唯心派,典型的
理想主义者。现在大多数人都更追求唯物派,是现实主义者,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王阳明并不能理解的,以及不能赞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儒家体系当中,王阳明是地位仅次于
孔子、孟子和
朱熹的第四位圣人。但是在现代,他就不是圣人了,只是一个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因为在现代来说,没有圣人,就跟现在没有超级英雄是一个道理,乱世出英雄,和平年代不需要超级英雄。
接着回到王阳明本身,王阳明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兵法,学习骑射武艺,开始文武全面发展了。但是同样就在这一年里,王阳明的母亲,去世了。即便如此,王阳明依旧是没有拉下自己学习的进度,依然是没有放慢自己追求理想的脚步。
王阳明不愧是有大志的孩子,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敢大胆的向皇帝上书了,想要为国靖难。结果也是丝毫不出意料的,就直接被皇帝给拒绝掉了。毕竟当时王阳明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的胆子就比较大,而且时常可能还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对于有一个这样的儿子,王阳明的父亲,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啊。
后来王阳明的父亲,就为了能够压制住自己儿子的神力,压制住自己儿子的这些奇思妙想,决定在王阳明17岁的时候,给他说一门亲事,想着儿子成家立业之后,就会开始成长,会变得成熟,稳重。或许就不会在这样想什么干什么,想一出是一出了。
说干就干,于是王阳明的父亲就在南昌,真的就给王阳明寻了一门亲事,找到了南昌的一户官家,想要娶人家官家的小姐成亲,但是在结婚当天,王阳明却是突然失踪不见了,这可是急坏了大伙,不知道的还以为王阳明这是要逃婚了呢。
其实也不是,王阳明之所以会失踪,其实是因为王阳明当天看见了一位道士在打坐,王阳明见状,就直接想去跟道士请教一二,结果道士还真的就给他讲了一些养生术,之后王阳明就开始和道士相对着打坐忘归,保持着这样的状态,一直知道第二天的时候,王阳明的岳父才找到了王阳明,把他给叫了回去,最后还是把这个婚给结了。
紧接着第二年,王阳明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在赶往老家余姚的路上,路过
广信,广信有什么作用呢?广信是当时
朱宁的理学宗师娄谅前辈居住的地方。那既然都到老师家的家门口了,那么登门拜访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更何况王阳明还是一位如此好学好问的人,在拜见娄谅的时候,娄谅给王阳明讲授了一个影响了王阳明一生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朱熹的思想之一,“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按照世界的运转方式来说,人的终极意义就是要去探索寻求最高级别的原则与道理,那么对于人类而言最高的原则道理都蕴含在什么当中呢?那一定是我们抬头仰望的
日月星辰,以及我们触手可得的草木虫鱼之中。其实就是蕴含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之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蕴含着自己的道理。
那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就是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一定能够豁然贯通,领悟到这其中的真理,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因为“圣人”一直都是王阳明对于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王阳明的梦想,所以之后的王阳明也是即刻就开始投入到了实验当中。
不过,王阳明选择的对象比较奇特,他选择的是自己家的
竹子。按照朱熹的思想意思,一草一木都含有人生哲理,那么竹子之中肯定也是存在的啊,所以王阳明就没日没夜的观察竹子,说什么都想要把竹子之中蕴含的哲理搞清楚。王阳明对这件事物的认真到看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就这么没日没夜的观察。最后搞得王阳明都出现了幻觉,人也病倒了。
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其实是有点挫败的,王阳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圣人其实也是需要天赋的,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具备这个天赋呢?但是王阳明还是不能够放弃自己的梦想,心里产生一个想法,面对一个竹子都如此困难,更何况是全天下的这些事物呢?
这个时期算是王阳明的混沌期,因为过于热忱,过于激进的行为方式,让王阳明开始一根筋,已经是单纯的陷入到了竹子本身,开始被表面,字面的意义所困顿。所以当时王阳明的父亲对王阳明的做法简直就是气得不行,王阳明的父亲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老老实实的读书,做点读书人该做的事,然后最后在考取个功名,当个官,一辈子顺顺利利的岂不是美滋滋。
但是好在,这时的王阳明产生了自我怀疑,以及对朱熹思想的怀疑之后,王阳明就放弃了
朱子理学,还是继续沉迷与之前的文学,兵法, 养生术等等一系列的学习,这才算是
安然的度过了这段时间的思想混乱期。这样王阳明的父亲这颗天天揪着的年迈的老心,才算是稍微放下。
后来的王阳明就开始准备
科举考试,没日没夜的疯狂读书,开始沉浸于书海不可自拔,还跟随自己的几个堂兄夫妇一起学习,终于在王阳明而是最后的时候,王阳明参加了第一次的乡试,中了举人,在学习方面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之后的王阳明更是不单单只是谈学问到,王阳明开始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骑射的技术也是越发的精湛。但是,王阳明二十二岁的时候要去考取进士,结果不幸是没有中,对此王阳明也比较沮丧。但是这个时候
内阁首辅李东阳却对王阳明劝解道说,虽然这次没有考中,但是一下次一定能够考取状元的,不如我们直接来写一篇《状元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