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孔子谁更伟大

如题所述

你好,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其中相比较而言,孔子更伟大一些

孔子的伟大,借用宋明时代儒者的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它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孔子出生,它将永远黑暗。孔子出生后,这世界才有光。

无独有偶,基督教《圣经》也说上帝创造了光,人类才有光。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把火带到了人的世界,为此受到了永远的惩罚这说明火很重要:火就是光。这说明人类对光的追求有普遍性。

但若说有了孔子,世界才有光,孔子不是上帝,这样的解读是不是过分了呢?今天我们重新认识孔子,也不是要把他神话,而是不能采取平面化的立场,对孔子的了解必须深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才能如实讲出孔子的伟大之处。

孔子的贡献

孔子的贡献,平情而论,有根有据的,至少有以下几点:

一、 孔子是首创式的教育家。是不是历史第一人,可以放下不论,至少他的教学规模、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同时代无人可比,绝对是首创式的人物,开启了中国民间的教育事业,被称为“至圣先师”。

二、 孔子是个真正懂教育的人。他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只是文化知识和礼乐操作,教人的目的在使人成长,但人在现实层面有气质上、性格上和程度上的差异,因此需要因材施教。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答案,又能深入学生内心,依其困惑而给予启发,循循善诱,使学生欲罢不能。

三、 孔子是大学问家。他的学问完全是积累得来,非常好学,他自己也以此自信: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好学的结果,不止精通六艺,而且知识渊博,许多冷僻的问题到他手上,也能迎刃而解。

四、 孔子是古代文献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孔子以他的学问为基础,分为六艺教人,但当时周衰,“礼乐废,诗书缺”,孔子于是追踪三代之礼,正乐、删《诗》、序《书》、演《易》、笔削《春秋》,结果中国文化大旨得立。

五、 孔子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成为中国人的典范。他对文化的爱护,对道的承担、对人的关爱、对理想的坚持、对自己修养的重视和对自己人格的要求,都是非常正面的。尤其他生于乱世,礼乐废弛,他要重建周文,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更凸显了儒者不畏艰巨的性格,为后世视为圣者。

孔子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从世界视野,孔子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之一。据德国哲学家雅斯培的说法:在两千多年前,人类社会同时出现了好几位先知,他们是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希腊的苏格拉底和稍后出现的耶稣。雅斯培把这一时代称为“轴心时代”,意思是以后人类的文化都是以他们为轴心转动出来的。

这的确指出了孔子独当一面的重要贡献,有历史地位,但我认为:这样的了解还是不足够,只看成果,只看影响力,会舍本逐末。我们应该先回到孔子的生命,了解他难能可贵之处,才知道我们该向他学习什么或纪念什么。

孔子最难能可贵的,有两方面:

一是从孔子的人格来看,他的实践精神: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让我们看到孔子的生命成长的学问不是虚说,而是真真实实的,成为一个典范;

二是孔子对“仁”的发现,那是对生命最深的醒觉:人之所以为人,原来有此特质,原来有此自我成长的要求,由此自然要求自我开放,希望与他人相感通,彼此互动,于是有性情世界、和谐世界、道德世界和文化世界。

孔子一生行仪

我们说:作为历史人物,孔子所留下的,就是对生命成长之道的见证。孔子晚年自顾一生,总结可分为许多阶段,每十年便有一个突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孔子的成长是从“志于学”开始的,孔子非常好学,他自问不是第一等聪明人,不是“生而知之”,只是“好古,敏以求之”(《论语》〈述而〉)。“敏”就是勤快、用功、马上学习、不拖拉,而且善于会通。

孔子为什么这样用功?因为“志于学”,其实是“志于道”,“道”是理想,“道”是真理,“道”人人都能共行、共向的大道,“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终极价值,一切学习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价值,“道”才是“学”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6
在中国历史上,王阳明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之所以要用两个非常来加重语气,是因为王阳明在我国的政治历史、思想史、军事史、文学史、哲学史以及教育史上,都是一座无法绕过去的丰碑。

一般的历史人物,能够在以上任何一个领域当中,取得一些成就,就足以名留青史了。能够在两个领域取得成就,那绝对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至于像王阳明这样,横跨多个领域的全才,似乎只有一句话能来形容他的成就了。

真乃神人也。

王阳明是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从小就是一位天赋异禀,勤奋刻苦的孩子,10岁的时候,王阳明就开始会作诗。11岁的时候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中了状元。至此,他们全家就都搬家到了北京,踏入了京城。

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喜欢思考,喜欢追求真理的孩子。在王阳明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王阳明在课堂上就问自己的老师,什么事才能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等事呢?这个时候私塾的老师想了想就回答王阳明说,成为想你父亲一样的状元,这就是人间的第一等事啊,但是这个时候年纪尚小的王阳明却和老师有了不一样的见解,王阳明跟老师说,读书做圣人,才是第一等事。

由此可见,王阳明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想派的人物,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但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是很能接受王阳明相关的这些思想呢?首先,有关于现代对于其思想的曲解以及炒作是一方面,其次就是王阳明是一位唯心派,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现在大多数人都更追求唯物派,是现实主义者,这是为什么很多人对于王阳明并不能理解的,以及不能赞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儒家体系当中,王阳明是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和朱熹的第四位圣人。但是在现代,他就不是圣人了,只是一个思想家、军事家和哲学家,因为在现代来说,没有圣人,就跟现在没有超级英雄是一个道理,乱世出英雄,和平年代不需要超级英雄。

接着回到王阳明本身,王阳明十三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兵法,学习骑射武艺,开始文武全面发展了。但是同样就在这一年里,王阳明的母亲,去世了。即便如此,王阳明依旧是没有拉下自己学习的进度,依然是没有放慢自己追求理想的脚步。

王阳明不愧是有大志的孩子,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已经开始敢大胆的向皇帝上书了,想要为国靖难。结果也是丝毫不出意料的,就直接被皇帝给拒绝掉了。毕竟当时王阳明还只是个十五岁的孩子。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阳明从小的胆子就比较大,而且时常可能还会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情,对于有一个这样的儿子,王阳明的父亲,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啊。

后来王阳明的父亲,就为了能够压制住自己儿子的神力,压制住自己儿子的这些奇思妙想,决定在王阳明17岁的时候,给他说一门亲事,想着儿子成家立业之后,就会开始成长,会变得成熟,稳重。或许就不会在这样想什么干什么,想一出是一出了。

说干就干,于是王阳明的父亲就在南昌,真的就给王阳明寻了一门亲事,找到了南昌的一户官家,想要娶人家官家的小姐成亲,但是在结婚当天,王阳明却是突然失踪不见了,这可是急坏了大伙,不知道的还以为王阳明这是要逃婚了呢。

其实也不是,王阳明之所以会失踪,其实是因为王阳明当天看见了一位道士在打坐,王阳明见状,就直接想去跟道士请教一二,结果道士还真的就给他讲了一些养生术,之后王阳明就开始和道士相对着打坐忘归,保持着这样的状态,一直知道第二天的时候,王阳明的岳父才找到了王阳明,把他给叫了回去,最后还是把这个婚给结了。

紧接着第二年,王阳明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在赶往老家余姚的路上,路过广信,广信有什么作用呢?广信是当时朱宁的理学宗师娄谅前辈居住的地方。那既然都到老师家的家门口了,那么登门拜访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更何况王阳明还是一位如此好学好问的人,在拜见娄谅的时候,娄谅给王阳明讲授了一个影响了王阳明一生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朱熹的思想之一,“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按照世界的运转方式来说,人的终极意义就是要去探索寻求最高级别的原则与道理,那么对于人类而言最高的原则道理都蕴含在什么当中呢?那一定是我们抬头仰望的日月星辰,以及我们触手可得的草木虫鱼之中。其实就是蕴含在我们生活的大自然之中,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蕴含着自己的道理。

那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呢?就是格物。“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日积月累,终有一天一定能够豁然贯通,领悟到这其中的真理,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因为“圣人”一直都是王阳明对于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王阳明的梦想,所以之后的王阳明也是即刻就开始投入到了实验当中。

不过,王阳明选择的对象比较奇特,他选择的是自己家的竹子。按照朱熹的思想意思,一草一木都含有人生哲理,那么竹子之中肯定也是存在的啊,所以王阳明就没日没夜的观察竹子,说什么都想要把竹子之中蕴含的哲理搞清楚。王阳明对这件事物的认真到看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就这么没日没夜的观察。最后搞得王阳明都出现了幻觉,人也病倒了。

这个时候的王阳明其实是有点挫败的,王阳明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圣人其实也是需要天赋的,自己是不是根本不具备这个天赋呢?但是王阳明还是不能够放弃自己的梦想,心里产生一个想法,面对一个竹子都如此困难,更何况是全天下的这些事物呢?

这个时期算是王阳明的混沌期,因为过于热忱,过于激进的行为方式,让王阳明开始一根筋,已经是单纯的陷入到了竹子本身,开始被表面,字面的意义所困顿。所以当时王阳明的父亲对王阳明的做法简直就是气得不行,王阳明的父亲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老老实实的读书,做点读书人该做的事,然后最后在考取个功名,当个官,一辈子顺顺利利的岂不是美滋滋。

但是好在,这时的王阳明产生了自我怀疑,以及对朱熹思想的怀疑之后,王阳明就放弃了朱子理学,还是继续沉迷与之前的文学,兵法, 养生术等等一系列的学习,这才算是安然的度过了这段时间的思想混乱期。这样王阳明的父亲这颗天天揪着的年迈的老心,才算是稍微放下。

后来的王阳明就开始准备科举考试,没日没夜的疯狂读书,开始沉浸于书海不可自拔,还跟随自己的几个堂兄夫妇一起学习,终于在王阳明而是最后的时候,王阳明参加了第一次的乡试,中了举人,在学习方面可以说是突飞猛进。

之后的王阳明更是不单单只是谈学问到,王阳明开始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骑射的技术也是越发的精湛。但是,王阳明二十二岁的时候要去考取进士,结果不幸是没有中,对此王阳明也比较沮丧。但是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李东阳却对王阳明劝解道说,虽然这次没有考中,但是一下次一定能够考取状元的,不如我们直接来写一篇《状元赋》吧。
第2个回答  2020-10-16
这个没有可比性的,最伟大的肯定是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开创者。是教育的奠基者,是千古第一圣人。
第3个回答  2020-10-16
王阳明与孔子应酬伟大,那谁这个伟大自己那个啥,这个必须从心理预防的方式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