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代表着什么?

如题所述

字起源于商朝而兴盛于周朝,在之后一直到建国前都是很常见的一种制度,现在使用的情况很少了,大多数都是一些文人和喜好历史的人的一种习惯。在古代同辈之间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取一个表字来互相称呼以表达尊重。而名字只能是长辈称呼你,或者你自己称呼自己。

现在的人们一般都只有一个名字,但是在古代,人们不光有名,还有字,甚至还有号。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的名叫白居易,字叫乐天,他也有个号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确切地说,应该是分为名、字、号这三种。名就是对自己的正式称呼,字就是对这个称呼的延续,号则表示自己的志向。

那么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麻烦,不光有名,还要有个字呢?原来这都要从古代的一本书说起。封建时代人们尊崇的都是儒家学说,有一本儒家典籍叫做《礼记》,里面记录了在秦朝以前人们所遵循的礼制,对后世的礼制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咱们现在自称是礼仪之邦?就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十分的重视礼法。

《礼记》中有各种各样的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其中就记载了关于名和字的礼仪。正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代的男孩女孩们在成年的时候,父母长辈是要给他们举办成年礼的。在成年礼举办完成后,就会给孩子们授字。有了字,也就代表孩子们正式长大成人了。


古人一般称呼别人的时候,是不可以直呼其名的,通常都是称字。如果是年轻人还没有字,他们则会说:年幼,无表。所以取字的目的,就是让别人尊重他,避免直呼其名。

其实更多的古代平民百姓甚至是没有名字,特别是古代的女孩子,这也是封建社会不平等的地方。古代的平民百姓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认识什么字,所以很多时候都不给孩子起名字。只是随便给个称呼如狗蛋,猫蛋之类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8

这就要从数千年的中国商代社会说起了。在当时,中国原始社会尚未脱离神话的影响,因此在君王之下权力最高的人并非宰相,而是当时负责祭天仪式的祭司。由于祭司的职业十分特殊,负责君王和神明的沟通,久而久之,普遍百姓就认为祭司的姓名蕴含着神明的暗示,因此不敢直呼他们的姓名。

那么问题来了,祭司也是人,家中也有亲戚和孩子,那么外出的时候别人要怎么称呼他们呢?古人也考虑到了这个十分尴尬的问题,于是他们允许祭司在自己的姓名之后另外取一个具有深意的名字,作为当时他们姓名的替代,这也就是所谓“字”的由来了。由于是外人所使用的,因此“字”又被称为“表字”,这也就是成语“表里不一”的由来。

不过,在中国古代,能够认字的人实际上是很少的,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识字率大约只有5%左右,因此对于中国古代的老百姓来说,是没有所谓“字”的使用权的,只有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能够使用“字”,因此这个习俗也就从文人之中流传下来。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的“字”和姓名之间又有什么深刻联系呢?这里我们用诸葛亮的字做示范,诸葛亮复姓“诸葛”,名是“亮”,而字是“孔明”,姓是用于纪念上古先祖所使用的,一般不必解释;而名是自己独有的标签和文化,是用于区分自己个他人的存在,因此比较关键,父母取名一般不敢大意;而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要和名相配,两者相称凸显其本意,比如说孔明就是用来解释“亮”,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而另一种情况需要参照自己的家谱,按照家谱记载,自己的这一辈到了什么字,就使用什么字作为“字”的一部分,这里我们用岳飞的字“鹏举”距离,所谓“鹏”是为了和“飞”相衬,而所谓“举”就是岳飞家谱之中他们这一辈所使用的字,代表着岳飞的辈分。

第2个回答  2020-08-27

古人的名字里有字是表示一个人的尊称在交往和 打招呼的过程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字所代表着一个人当时的地位和身份,一般也代表 一个人的德行或者为除自己名字以外意义的称呼。

在古代拥有字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大部分人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字 。但是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男子之中 ,受到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 女子在十五岁成年的时候才会拥有字。虽然在古代打招呼时对方的字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还是存在着说不同的称呼方法。古人常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自谦称名,他人则称字也。“在同辈与同辈之间尊称他人是称呼对方的名字而不是用字,这样会使人感到十分的亲切 。如果双方之间地位相当,在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应当称对方的字而不是名,但是在介绍自己的过程中则需要称自己的名字 。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应该穿对方的名而不是字。倘若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长辈应该称呼晚辈的名,如果长辈对其晚辈十分的喜欢则可以称呼对方的字以示喜爱。

字除了在不同的场合下有不同的情况以外,在取字的时候也有很多讲究。取字需遵循三个要求,同义反复、反义相对和连义推想。同义反复法是指字和名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它们的意思是相互相同的,反义相对是指字和名不仅不同且意思呈相反状态,而岳飞字鹏举则是用了连义推想的方法。

字和名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字和名在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是起到补充和解释的作用。古人的名字里有字表示一个人的身份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

第3个回答  2020-09-16

今人称谓较之古人,可谓是简而又简了,基本都是又“姓”和“名”构成“名字”。不过,古人却要讲究得多。从漫长的历史演变来看,常用以作为区分的“标签”便有姓、氏、名、字、号等,这些如今也多半只能从影视剧中有所反映了。

前面所提到的五种区分符号中,姓与氏可简单理解为族群和氏族的划分,而名、字、号则是对于个体的人的区分,可以视为人的姓名符号,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行为,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

随着人类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强化,除了族群与氏族外,个体区分的要求也日益凸显,于是名、字、号也就应运而生了。最初的“字”,多是标明人物在家族中的行辈,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孔子,就是姓孔名丘字仲尼,其字中的“仲”,便是按照伯、仲的顺序来确定的,表示其在家中排行第二。

表示家中辈分的字,除了古代表示顺序的词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同辈间共用某一相同的“字”。这一点比较典型的便是宋代的苏氏兄弟,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这两兄弟名中均有“车”字偏旁,而字中均用一“子”。

除了表示辈分外,古人的字还具有解释或补充“名”的作用。这种字也是比较普遍的,比如东汉的张衡,字平子,“衡”与“平”为同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而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字鹏举,则是以对名“飞”的补充了。

另外,古人的字还有较为重要的两种情况,一是“字”与“名”相通,二者共同表示某一含义,比如白居易,字乐天,意在表达“乐天”“居易”;二是根据某些典故来取“字”,比如明朝的于谦,字廷益,便是取自“满招损,谦受益”。

当然,大家在听评书或是看古装剧时,还常听到“表字”的说法,这便是针对“名”与“字”互为表里的情况,也就是以“字”解释或补充“名”,这是古代较为常见的取字方式。

最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古代一些文人,随着身份、地位和心态的变化,还会给自己取“号”,用以表达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和好恶。举例而言,著名词人李清照,曾在乱世中给自己取了个“易安居士”的号,表达了自己渴求安定生活的心境。

第4个回答  2020-09-13
字也是古人名字的一种,可以理解为大名的延伸。很多古人取字时会选择和大名有一定联系的字词作为自己的称呼。而且字的使用大部分是在平辈之间,长辈称呼你的字则是代表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