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解放前、后的生活

要平民百姓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好的再加20分

一、服装::从“一件衣服多季”到“一件衣服多季”逐渐变化。

人们的服装仍然保留着中华民国的风格。城市居民通常穿着带有侧面开口的长袍,而女人则穿着旗袍。农村男人一般穿中国风格的短袖长裤,西裤,女人穿短袖衬衫,长裤,有的则穿长裙。

二、饮食:从饮食和饮食到营养风味。

解放前,由于经济形势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只追求饮食和胃。要“吃得饱”,要吃得健康,科学健康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人们注意均衡的营养,厚而稀,口味清淡,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高粪便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去,由于食物不足以填充燃烧的野菜,因此粗粮现在已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三、生活:从“农村”到“宜居城市”。

解放前,他们通常住在一个大院子里,一栋水泥屋里,全家人挤在一间没有家具,没有功能的屋子里。

解放后,个人已成为购房的主力军,乔迁之喜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手中。内部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预示着娱乐消费时代的到来。

四、路线:从脚到门要平稳行驶。

交通条件已大大改善,铁路,公路和路线迅速发展。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问题。

扩展资料: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解放前,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他们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仅能维持生计。农民劳碌终年,除交公粮、出荷粮、地租外,有种子欠饲料,若是留下来年的生产费用,就没有足够的口粮。这样每年都有1/3的农户在来年下种时需借粮贷债,年复一年,总也翻不过身来。孤儿寡母,生活更加艰苦,没有正常收入,只得求亲靠友,解决临时困难。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上等户了,大部分农户冬夏一套服装,是用青蓝粗布或“出荷布"制成的,把夏季穿过的单衣加点棉花就当棉衣过冬。因长期穿在身上不能替换和洗涤,破损很快。多数工农大众均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若是遇上灾害,人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据新安乡历史资料记载,在靠山屯有句民谣:"靠山屯,光腚屯,穿不起棉裤进革囤。"农民一日三餐都是苞米面,玉米馇子或小米。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涂",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农户饲养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须集中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居住条件更差。少数比较富裕的农户能住上草泥房,但一般都是东西屋、南北炕、中间是厨房,又窄又小,老少三辈住一堂,很不方便。多数人家居住在矮小的地窝棚、小马架里。生活用品贫乏,就连日常生活所必须的锅、瓢、盆等有的人家也备不齐。四、五口人家一床被褥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户没有铺盖。到了夜间只能身上身下两条麻袋。有的户买不起炕席,只好睡在草上。穷苦农民盼子女,又怕生孩子。德善公社建兴大队李××的妻子在伪康德9年(1942年)生了儿子没衣穿,只好将婴儿装在母亲的裤子里养活。
解放前,工人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小职员的生活也是低下的。工资收入很低,去掉吃穿烧用没有花的。一旦遇有灾害,就得同农民一样遭受高利贷剥削,甚至有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本县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贫困。当时的伪政府在经济上极力盘剥,劳苦大众有纳不完的苛捐杂税、干不完的义务劳动。当时日本侵略者,为其侵华战争的需要,扩国兵,抓劳工,出勤劳俸士,强制全县人民群众为其修建飞机场,炮台,挖战壕。凡是被抓者,均被强迫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不给饱饭吃,不给衣服穿,有病不医治,带着活气就往死人坑里扔。
解放前人民生活艰苦,只能住草棚,旧时照明多用香油(葫麻油),一般农家用铁、铜灯碗,用木头或泥巴做灯柱。40年代一些农户开始用煤油照明。贫穷家庭,用泥碗作灯,在墙壁上凿一个窝窝置放,因而有“土炕断墙头,灯油壁上流”的状况。有的农户买不起点灯油,只好即昏便息。一年之中很少用灯。
农民,以前都受地主们剥削,解决后只需要向国家缴一定的农税就行,到了现在,不仅不用缴税,反而可以拿钱。
对于工人,解放前被工厂主克扣的很厉害,老是要罢工,解决后,大部分都是国企,(现在当然有很多私企,民企)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尽量保障工人的正常生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0-05
解放前,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在小农经济状态下,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他们靠天吃饭,如不遇天灾人祸,仅能维持生计。农民劳碌终年,除交公粮、出荷粮、地租外,有种子欠饲料,若是留下来年的生产费用,就没有足够的口粮。这样每年都有1/3的农户在来年下种时需借粮贷债,年复一年,总也翻不过身来。孤儿寡母,生活更加艰苦,没有正常收入,只得求亲靠友,解决临时困难。由于收入低,大多数农户都得紧衣缩食,穿代很简陋,一年四季有棉单两季服装的就算上等户了,大部分农户冬夏一套服装,是用青蓝粗布或“出荷布"制成的,把夏季穿过的单衣加点棉花就当棉衣过冬。因长期穿在身上不能替换和洗涤,破损很快。多数工农大众均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若是遇上灾害,人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据新安乡历史资料记载,在靠山屯有句民谣:"靠山屯,光腚屯,穿不起棉裤进革囤。"农民一日三餐都是苞米面,玉米馇子或小米。早晨喝稀,午用干,晚上吃"糊涂",不少人家是糠菜半年粮,多数人家是"冬酸菜,夏野菜,一年四季老咸菜"。农户饲养的家禽下蛋不能自食,须集中起来到市上换回急需的日用生活品,诸如煤油、火柴和食盐等。居住条件更差。少数比较富裕的农户能住上草泥房,但一般都是东西屋、南北炕、中间是厨房,又窄又小,老少三辈住一堂,很不方便。多数人家居住在矮小的地窝棚、小马架里。生活用品贫乏,就连日常生活所必须的锅、瓢、盆等有的人家也备不齐。四、五口人家一床被褥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户没有铺盖。到了夜间只能身上身下两条麻袋。有的户买不起炕席,只好睡在草上。穷苦农民盼子女,又怕生孩子。德善公社建兴大队李××的妻子在伪康德9年(1942年)生了儿子没衣穿,只好将婴儿装在母亲的裤子里养活。
解放前,工人和手工业劳动者以及小职员的生活也是低下的。工资收入很低,去掉吃穿烧用没有花的。一旦遇有灾害,就得同农民一样遭受高利贷剥削,甚至有的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本县以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贫困。当时的伪政府在经济上极力盘剥,劳苦大众有纳不完的苛捐杂税、干不完的义务劳动。当时日本侵略者,为其侵华战争的需要,扩国兵,抓劳工,出勤劳俸士,强制全县人民群众为其修建飞机场,炮台,挖战壕。凡是被抓者,均被强迫从事高强度的劳动,不给饱饭吃,不给衣服穿,有病不医治,带着活气就往死人坑里扔。
解放前人民生活艰苦,只能住草棚,旧时照明多用香油(葫麻油),一般农家用铁、铜灯碗,用木头或泥巴做灯柱。40年代一些农户开始用煤油照明。贫穷家庭,用泥碗作灯,在墙壁上凿一个窝窝置放,因而有“土炕断墙头,灯油壁上流”的状况。有的农户买不起点灯油,只好即昏便息。一年之中很少用灯。
农民,以前都受地主们剥削,解决后只需要向国家缴一定的农税就行,到了现在,不仅不用缴税,反而可以拿钱。
对于工人,解放前被工厂主克扣的很厉害,老是要罢工,解决后,大部分都是国企,(现在当然有很多私企,民企)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尽量保障工人的正常生活。
第3个回答  2009-08-03
解放前吃个馒头都香,解放后鸡鸭鱼肉成天吃还抱怨没好吃的。
解放前家里有电话都不敢想 解放后用着小灵通还“喂?喂?草!”
解放前偷东西人人喊打,解放后弄死你都没人管。
解放前施暴者叫歹徒,解放后叫乘馆。
解放前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解放后连个小小南沙都搞不掂。
第4个回答  2009-08-03
解放前吃个馒头都香,解放后鸡鸭鱼肉成天吃还抱怨没好吃的。
解放前家里有电话都不敢想 解放后用着小灵通还“喂?喂?草!”
解放前偷东西人人喊打,解放后弄死你都没人管。
解放前施暴者叫歹徒,解放后叫乘馆。
解放前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解放后连个小小南沙都搞不掂。

回答者: 相信就是永远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2009-8-3 16:54
我举双手支持他的观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