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害怕强迫症的压抑,不知道如何摆脱了..继续

半年前.高二.自信 充满希望的人生.成绩一步步辉煌.真的我喜欢那时侯的自己.好厉害.一直第一第二.感到没什么东西难的.后来一次考试我失败了,我无法承受,老是因计算而失误的.为什么我让成那么不好的习惯.老是如此.我一直在想我的计算一加一等于二 一加三等于四..生怕会错..脑子一直在想这些东西.后来就想到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等.死了,怎么那么简单都不会了,怎么办?我这叫做厉害吗?后来我一直想一直想用种的方法思考.因为一支笔加一支笔等于两支笔~也会想英语的从句.什么叫定语从句.怎么找宾语渭语 后来想到人说话的胃语.我们是怎么找的?有什么依据证明他就是胃语.是靠感觉吗?为什么人要靠感觉?感觉就是经验吗?经验就是世界观的积累....一直再想一直再想.深度的思考.好可怕.想不出 想不通一直想好可怕...后来上网看了看说是强迫症
.完了 看到上网说的强迫症的人的人生已经完了,没希望了,毁灭了.
我看到后绝望了..我也完了,我的梦想灭了,我曾经的自信..我是强迫症
没了完了...我是强迫症的人...没了..怎么办.那些说什么得了强迫症没救了..我该怎么办?听到强迫症就感的很恐惧很恐怖..
后来我想什么都觉的为什么...例如: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人为什么能够理解文字.?
你看到别人说东西自然就想很多问题.例如:那个人真高啊..我就想为什么眼睛看到他高他就高?眼睛反映的东西就是客观存在吗?高低大小就能够看出?为什么??这是世界观形成的?这是人浅移默化得到的吗?人为什么有思维?是怎么有的?我的脑子是怎么记忆东西的?一切的一切好象变很飘渺,不懂.想不通了,我是不是傻了 我这就是强迫症了.我完了.听说会神经分裂的..怎么办...
后来我停学了.
看医生了.
说是强迫症,没事
但还是很可怕.
想东西时 我思考东西就想到人为什么能够思考 你的思考就是正确吗?
为什么能够理解东西,怎么理解东西..想不通...?好可怕好恐惧.
怎么办怎么办........? 深度思考东西..看到什么都能想为什么..好害怕这种感觉.为什么我不能够简单一点
我到底怎么了?我一直想
我想不明白
怎么办.?强迫症怎么办?
过了几个月想通了点..生活就是要简单,.别想太多 没意义 人就是如此 这是客观的,无法改变.
后来看了越狱的里面所说,那个人有抑制症.
会深度思考问题.
我觉的我症状好相似.
那个电视里说 智商高就是天才
智商底会神经分裂.
什么都会想....
一看到别人说1000米 我就想..1000米的概念怎么理解.是脑海中的一个印象吗.一想就又想到强迫症了..好可怕...有时听别人说话就问自己我的大脑怎么理解别人说话...唉`我一直都运动打篮球.打篮球好好,能够什么都不想 好轻松.我不知道该怎么对待.我或许一辈子这样吗.?
我怕我承受不了.我应该如何..应该如何 ..我迷茫.. 现在呢,感觉时好时不好,心里好害怕.当我看到强迫症是精神类疾病是我就更加害怕.我真的好恐惧它会影响我的一生,我感到想什么都可怕,只要害怕时候.或许说我想什么都觉的可怕,例如:为什么我看到它是红色.我是怎么分析的?为什么..我不知道...例如别人说到一眼就看出一个人了.我又感到可怕.为什么人能够一眼就看出那个人是谁?大脑如何分析?为什么呢?就是感觉吗?如果感觉错误了怎么办?我怎么确定就是他...我很迷茫....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字 或许别人说的话,我就想起...人为什么会说话.好象说话能够随心所欲.怎么理解人说话的呢? 例如别人说一句:不是啦!我会问自己 不是啦是什么意思? 就是否定的意思? 那么否定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否定的意思?想...一直想..怎么也想不出,好可怕.可怕的感觉.
有时别人说的每一字我都很在意.例如"在意"两个字.在意是什么意思?就是很放在心上的意思?放在心上又是什么意思?语言就是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觉?为什么我并不太理解象这些的词字 却能随心所欲的说出来 或者象现在一样写出来?如果没了这样的能力怎么办..?
唉``无法摆脱 时好时坏

自救步骤

一、确定自己的恐惧线索

1、 外在线索
大多数强迫症朋友恐惧他周围环境中的某个事物,比如某物体、人或者情境。如某一强迫洗澡的朋友,经过分析其实自己恐惧的是爱滋病病毒,害怕自己携带这种病毒并传染给家人。所以每次从外面回来必须长时间的洗澡。这里,爱滋病病毒就是他外在的恐惧线索。

2、 内在线索
一些让人感觉羞耻或者厌恶的内在想象、冲动或者是一些抽象的想法,也能引起人的焦虑和痛苦。这一类就是内在的恐惧线索。比如,想伤害自己或亲人的冲动,开车时想撞人的冲动,不反复的去做某一动作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发生等等。

外在线索和内在线索并不一定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有些人只有外在线索,有些人只有内在线索。

二、确定自己的回避行为

强迫症朋友为了降低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对于可以引发自己恐惧的情境或事物往往采取回避行为,这一点和恐惧症朋友一样。自己要找到自己的所有回避行为。

三、 确定自己的仪式行为

仪式行为是为了减轻由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和痛苦而采取的一种仪式性的行为。仪式行为可以分为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仪式行为比较好识别,如反复洗手,反复洗澡,反复检查等等;内隐遗失行为识别起来相对困难,如某人没有外显的反复检查锁门的行为,但每次锁门后他都不放心,这时就会在头脑里数1、2、3、4、5,数3遍以后就认为好了,门已经锁好了。这种在头脑里数数的思维就是他内隐的仪式行为。

四、确定恐惧等级

面对一个情境或事物一点都不恐惧,记0分,极度恐惧记100分。把第一步所确定的恐惧线索依次打分,然后把恐惧线索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每十分一个等级。

五、进行系统脱敏

使自己反复地长时间暴露于恐惧的想法和情境中,这样会给自己提供丰富的信息,打破原来的错误连接,矫正一直持有的负性评价,最终促进自己对先前的威胁性刺激形成习惯化。使自己体验到并相信你所恐惧的东西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可怕,后果也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么严重。最终建立正常的行为反应模式。

系统脱敏要从恐惧内容中等的情境开始,然后逐渐提高情境的难度,最后面对最恐惧最痛苦的情境。这个过程最好有治疗师一起参与,或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进行。整个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认知调整。暴露的频率要足够多,每次暴露的时间要足够长,否则达不到效果。

六、阻止回避行为

通常情况使人暴露在其恐惧的情境中,会让人感觉到焦虑和痛苦,所以极力回避这种环境。这时必须靠自己的意志力或其他人的帮助来阻止回避行为的发生,只要在恐惧的情境中暴露的时间足够长,这种焦虑和痛苦就会缓解。经过反复大量的脱敏并阻止回避行为的发生,最终对这类情境就不再恐惧,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

七、严格控制仪式行为的发生

强迫思维让人产生痛苦,仪式行为则能减少这种痛苦。如强迫洗手和反复检查的朋友,其痛苦和焦虑在实施了仪式行为之后获得缓解,结果就认为这种仪式行为是缓解焦虑和痛苦的唯一有效的方法。从而使仪式行为得以固着和发展。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打破这种仪式行为与缓解痛苦之间的错误连接,使人体验到并相信不实施这种仪式行为其痛苦和焦虑也能得到缓解。

处在焦虑和痛苦的情境中,你会想通过仪式行为来缓解这种焦虑和痛苦。这时要靠自己的意志力或他人的帮助来阻止仪式行为的发生,这样反复练习你会发现,其实不进行仪式行为焦虑和痛苦也会缓解。最终使仪式行为不再出现。

八、避免新的仪式行为的产生

由于阻止仪式行为你会焦虑和痛苦,所以很多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出现新的仪式行为。如,控制住了自己不去反复洗手,这时你会不知不觉的进行反复搓手来缓解焦虑和痛苦。要及时发现这些新的仪式行为并进行阻止。

注:
1、暴露和仪式行为阻止治疗的是强迫症的不同方面,所以这两步都必须进行。
2、暴露的频率要足够多,每次暴露的时间要足够长,最好有其他人的参与。
3、整个过程中的认知调整是防复发和保持长期疗效的关键。
4、由于这种疗法短期内会使人更加焦虑和痛苦,所以必须有足够高的治疗动机和改变的决心,要作好“忍受暂时的痛苦,带来长久的解放”的思想准备。
5、有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的朋友、有严重错觉和妄想的朋友、以及有严重抑郁症的朋友不适合以上疗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7-31
我从初三开始,就因为学习压力,而的了强迫症,并且,症状和楼主类似,起初是单一强迫,后来还有抑郁和焦虑的症状,情绪时好时坏,并且总是害怕。我通过楼主的形容,发现楼主也有类似症状。不过,我要说的是,楼主你根本不需要害怕,我们都一样,可这没什么好怕的,我有段时间通过服用药物左洛复以及兰释来缓解强迫和焦虑感,蛮有效的,并且进行每周的心理咨询。我想这对我的症状缓解有一定帮助。其实,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我从一开始的绝望,到看到光明再到现在的平静的思索和接受。是我看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我想楼主的家人朋友,一定也很关心你吧。每个人都有强迫和抑郁的因子,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但楼主你不需要害怕什么,因为我和你一样,但我并没有被打败,虽然我现在还存在一些小强迫,担着是正常的,从楼主的描述中,我看到的是高一时的我,别怕,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在我患病的时候,我一直在坚持上学,我想,楼主也可以试着重新开始学业,就算脑海中有强迫的想法,只要坦然面对就好了,顺其自然,自自然然。你依然可以很自信啊。如今我已高三毕业,并且顺利考入一本大学。我相信楼主也可以和我一样,或者取得更大的成就。你要相信,这点问题,是一定可以克服的,因为我曾经也这样过,我相信你也可以成功。试着进行心理咨询并服用少许药物,我想很快就会正常的。在这里,我还要说一句,不要认为吃了药之后就不会再想这些问题,就会所谓的彻底根治,楼主要知道,每个人都会有强迫抑郁焦虑等情绪,也要坦然接受他,没什么好怕的,我们都是在正常不过的家伙。我相信楼主会很快走出焦虑强迫的怪圈,我们都很年轻,还有很光明的未来等着我们。加油
第2个回答  2009-07-31
首先,你在否定自己。当自己优秀时,能够“超凡脱俗,出类拔萃”,你就一切释然,一切归于正常。如果发生一次失败,或者仅仅是一次考试成绩不如意,就会产生落差,然后全面否定自己。并且,对这一次失败的经历,强加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归因于一种人的后悔心理。其次,当人遭遇重大的挫折或者创伤,总有一个心理适应期。比方,回到过去,从头来过。比方,消沉、抑郁、干什么事情,总提不起兴趣,更无法回到往日的种种。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一般要持续一月左右,然后,接受现实,调整状态。最后,有的恢复的从前的状态,甚至,要高于从前的状态,有的永远走不出来,精神方面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从你的叙述来看,你现在仍然没能出来,可能事情发生不久,也可能在生活上学习上很少遇上挫折甚至失败,没有这种经历,也就缺少抵御力。其实,生活不总是多姿多彩,要想见到彩虹,总要等到风雨后。这里也有不少励志名言:比方没有入过监狱的人不是完整的人;比方,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比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比方劳其心志,苦其体肤;比方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比方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然开启一扇窗户等等,不一而举。具体建议:你承受的不是现在,而是明年的高考。由于无法控制一次考试,而对后续的考试产生恐惧。同时也对自己的真实状态,产生了怀疑,说白了,已经由于一次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而对自己失去自信心。毛泽东: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你不是最强的人,这个你要承认。你不可能做到最优秀,因为在你的前面有人,在你的后面有后继者。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斗争,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先把学习放下,先调整一下状态,或者就是战场上,补给粮草,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准备工作,去旅游一下,去爬一次山,游一次泳。散散心,放松心情。
第3个回答  2009-07-30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图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未明,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

[临床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一、强迫观念

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一)强迫联想:反复回忆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二、强迫动作:

(一)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二)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三)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

(四)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三、强迫意向:

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病程和预后]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或时轻时重。病前性格特征明显、发病年龄较早和病程较长者,预后欠佳。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步减轻;病前有较明显精神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不显著、病程;较短、无阳性家族史者的症状也有可能自发缓解。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一、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二、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三、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强迫症表现,但内容逐渐变得荒谬不可理解、无焦虑、痛苦等相应的情绪反应;自知力差,不积极要求治疗或否认有病而拒绝治疗;随着病程发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逐渐显露。

二、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因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可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消极观念,但从无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的对外界缺乏兴趣、思维迟钝、行为缓慢及情绪低落有别。

三、颞叶癫痫:偶可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呈发作性,并有其它颞叶癫痫的症状,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检查可助鉴别。

[治疗]

一、精神治疗:以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对强迫动作可进行行为治疗,以反应阻抑法的疗效较佳。

二、药物治疗:抗焦虑药可减轻焦虑,有助于心理治疗与行为治疗的进行。

三、其它:电抽搐治疗适用于强迫观念强烈,并伴有浓厚消极情绪者,对症状顽固、久治无效,极端痛苦的患者,可试用精神外科治疗。
第4个回答  2009-08-03
啊万读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neurosis)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大无畏我 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图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病因与发病机理]

病因未明,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一、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二、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

[临床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一、强迫观念

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一)强迫联想:反复回忆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

(二)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三)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四)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五)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二、强迫动作:

(一)强迫洗涤: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心中总摆脱不了“感到脏”,明知已洗干净,却不能自制而非洗不可。

(二)强迫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三)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

(四)强迫仪式动作:在日常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三、强迫意向:

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病程和预后]

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可持续多年或时轻时重。病前性格特征明显、发病年龄较早和病程较长者,预后欠佳。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步减轻;病前有较明显精神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不显著、病程;较短、无阳性家族史者的症状也有可能自发缓解。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一、不可控制的反复出现某种观念、动作或意向,伴有焦虑和痛苦的情绪体验。

二、患者明知这些症状不合理、不必要、却难以摆脱,迫切要求治疗。

三、患者的工作,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对日常生活也产生不良影响。

四、病前性格特征及病程可助诊断。病程可长可短,研究病例的病程至少三个月。

五、排除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强迫症状。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强迫症表现,但内容逐渐变得荒谬不可理解、无焦虑、痛苦等相应的情绪反应;自知力差,不积极要求治疗或否认有病而拒绝治疗;随着病程发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逐渐显露。

二、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因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可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消极观念,但从无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的对外界缺乏兴趣、思维迟钝、行为缓慢及情绪低落有别。

三、颞叶癫痫:偶可出现强迫观念和行为,呈发作性,并有其它颞叶癫痫的症状,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等检查可助鉴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