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话怎么说

我想说四川话!

四川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拥有多种含义。

1、由于成都及重庆两大城市在四川地区的地位和对外的重要影响,四川话通常指西南官话成渝片,即成渝话,成都话和重庆话是其代表。

2、也可指四川方言,即流行于四川及重庆境内的方言的总称。

四川话的特点:

作为官话的一个分支,西南官话的内部一致性是很高的。作为西南官话的一部分,四川话内部的一致性也是很大的。同普通话相比较,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也都
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怀。尽管如此,作为地方方言,尤其是鉴于明末清初四川人口来源的复杂,至今仍有三十多个客方言岛、四十多个湘方言岛的情况下,四川话内
部,四川话与普通话,都表现出相当的差异性。

语音方面,以成都话为例,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声母无卷舌音zh、ch、sh、r不卷舌;增加了舌面鼻浊音n、舌根鼻浊音;鼻音n和边音
l是一个鼻化的边音,听起来像二者的自由变读。②韵母中无后鼻音韵母eng、ing、ueng,无单音韵母e、-i,无合口呼韵母uo,增加了齐齿呼复韵
母iai、合呼复韵母ue、撮口呼复韵母ǖo。③声调调值无高升调。

就四川话内部来看,语音方面也表现出一些差异性。单就声调来看,就近三分之一的县市有独立的入声声调,有20个县市古入声不归阳平而归阴平或去声。但是,
这些地方(西昌、冕宁除外)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的调值与成渝片这四个声调的调值相类,分别为高平调、中低降调、高降调、低升调或低降升调。
至于细微差别,各地颇有不少,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构词法方面,跟普通话对比,构词法上显著的不同是名词和动词的重叠式,即,名词能够重叠,动词一般不能重叠。

1、名词的重叠。四川话的单音节名词和名词性语素大都能重叠,且多数重叠式第二字儿化(川东比川西多)。重叠式表示小称。非重叠式有单字单用、加"子"尾、加"儿"尾或儿化等几种方式。具体的词各地不尽相同。例如:

草-草草 虫-虫虫儿 壶-壶壶儿

洞-洞洞儿 人-人人儿 嘴-嘴嘴儿

某些动词性语素和形容词性语素也能重叠,重叠后构成名词。例如:

沉沉(沉淀物) 抽抽儿(抽屉)

皱皱(皱纹) 方方儿(方形木块)

2、普通话有动词重叠式,重叠式的动词大都有尝试的含义。四川话动词一般不重叠,动词加“一下”或“哈儿”表示尝试或短暂动作。例如:

看一下 看下儿 看一哈哈儿

听一下 听下儿 听一哈哈儿

一些地区动词有“A-A”的格式,作谓语、状语或补语。例如:

他飞一飞的跑。

肚子痛得绞一绞的。

3、值得注意的是,四川话中形容词的生动形式相当丰富。虽然普通话也具有相同的构词方式,但四川话这类词远比普通话多,而且表意丰富,感情色彩浓烈,使用
频率高。这从川剧、方言作品和地方报刊上都可明显感觉到。在形容词词根的前后都可加单音节或多音节语缀构成这种生动形式,表达不同的状态或感情色彩。例
如,“火巴
”(软)前面加“溜”、“稀溜”、“捞”、“捞捞”,后面加“溜溜”、“捞捞”、“稀稀”等都表示很软,但程度却有细微的差别。这里A+bb的格式尤其值
得注意(A表示中心意思,一般能独立成词,bb是叠音后缀,表示某种状态或感情色彩):

①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但也可以是动词性语素或名词性语素,组成的Abb格式都是形容词。例如:

红扯扯 黑黢黢 臭烘烘 慢梭梭;

翻叉叉 吊甩甩 闪悠悠 垮筛筛;

风浩浩 心欠欠 猴抓抓 嘴刮刮。

②相当一部分Abb式形容词可变换为AbAb格式,语意较Abb式略轻。例如:

活甩甩/活甩活甩 扯稀稀/扯稀扯稀

蔫梭梭/蔫梭蔫梭 慢吞吞/慢吞慢吞

③大部分Abb式是由A+bb构成,但有些可以认为是Ab重叠b而构成的,它同时存在Ab的重叠式Aabb。例如:

光生/光生生/光光生生

伸展/伸展展/伸伸展展

死板/死板板/死死板板。

还有些Abb式没有与之相应的Aabb式。例如:

密匝匝/密密匝匝 昏沉沉/昏昏沉沉。

④语素A的词汇意义很清楚,语素bb的词汇意义有些是清楚的,如“展展”、“甩甩”;有些则要同A组合之后才显示出来,如“生生”、“筛筛”。什么bb与什么A组合是约定俗成的。

句法方面,四川话在句法上与普通话对比,显著的不同是在补语的构成上。

1、能直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作程度补语(后带“了”)的词相当丰富,且富于表现力。例如:

很:累很了/胖很了/看书看很了。

惨:喜欢惨了/安逸惨了/热惨了/方惨了/好惨了/坏惨了。

完:对完了/好完了/体面完了/精灵完了。

2、动词后用“倒”、“起”、“倒起”作补语,相当于普通话的助词“着”或用“到”、“了”、“起来”等作补语。例如:

看倒看倒就睡着了。(着)

到处都买得倒这起布。(到)

管不倒那么多。(了)

坐起说不如站起干。(着)

赶紧睡倒!(下)

把裤脚挽起。(起来)

你坐倒起说嘛。(下)

你等倒起,我一哈儿就来。(着)

综上所述,四川话和普通话虽同属官话,但作为地方方言,仍有不少自己的特点。上面仅是撮其大要,至于更细微的差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中。

扩展资料:

四川话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四川人爱“算坛子”,也就是特别爱开玩笑。如果你来天府之国出差,旅游;最有必要的是了解一下四川话,以防自己“吃了亏”还不知道。

参考资料:四川话—百度百科 四川方言集锦—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黑不说黑,要说曲黑。白不说白,要说讯白。甜不说甜,要说抿甜。苦不说苦,要说焦苦。重不说重,要说邦重。轻不说轻,要说捞轻。酸不说酸,要说溜酸。湿不说湿,要说交湿。烂不说烂,要说稀烂。淡不说淡,要说寡淡。辣不说辣,要说飞辣。哭不说哭,要说惊叫唤。 ­ [
热闹要说成闹热。哪里要说成啷里、哪个凼(dan)。里面要说成吼头。地方要说成踏踏。轻松要说成松和。什么要说成啥子。走路要说成甩火腿。莫关系要说成莫来头。老朋友要说成老背时的。聊天要说成摆调、冲壳子、摆龙门阵。好不说好,要说安逸、巴适。小孩要说成碎(Shui)屁儿。

最有水平的是:明明是自己的儿子,非要骂他是龟儿子、狗日的、短命的、杂种、匪头子……。

骂人出口就是(非常好的朋友见面时也可以这样称呼):瓜娃子、傻儿、傻撮撮的、砍脑壳的、闷墩、瘟丧、你个烂贼(音咀)。

水稻叫谷子、最小的娃儿称幺儿子(所以才有幺老汉)、当然也有幺女子、肘部即倒拐子、流氓是二杆子、土匪叫捧老二、蚊帐叫罩子、铺盖就是普通话的被子;
    
开玩笑叫涮坛子、撒谎就是扯把子、非婚生子女叫私娃子、青蛙喊成切蚂子;
  
屁股是沟子、跛脚即掰子、小偷叫做贼(音咀)娃子或叫撬钩儿;
  
得痢疾是打摆子、大仙叫做私娘子、傻瓜是莽子、也可说成瓜娃子;
  
说了恁个多做啥子,逢人尊称龟儿子,川内男女老少人人自称是老子;

哈哈!有意思吧。下面这段话就是四川人日常生活中的很具代表性的一段话(绝对原创哈),
狗日的莽子,老子叫你切打酱油,你格老子跑到街沿边边上看闹热。憨眉憨眼的,听隔壁子几个老背时的冲壳子,你娃包包吼头的票子遭贼娃子摸球了蛮,你吃个球!

砍脑壳的、短命的,叫你切给老子买瓶酱油,嘿!你个狗日的,你给老子跑到水凼凼里去打了一瓶子曲黑的水回来,抓把盐放在吼头,你还扯巴子说是酱油,还说是啥子新产的牌子。豁老子没文化,老子用嘴一抿,焦苦、焦咸。

狗日的,以为把老子麻得到,看老子今天啷个收拾你龟儿子,笋子炒肉,沟子给你狗日的打肿!你还跟老子两个涮坛子,不把你娃娃打得惊叫唤,你娃娃不晓得锅儿是铁倒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2
扯皮,扯精——吵架
恼火,讨球嫌——烦
chen头,洋盘,摩登——时尚,有品味
KAKAGOGO——角落
倒拐——转弯
巴适,安逸,稳当,要得——好
逗是,对头,诶——正确
晓得——知道
着起,挨chen,死的惨(棒硬)——很严重的后果
X球半天——做某事花了很久
搓脱,洗白——后跟钱或其它东西,失去之意
边hur——独眼龙
靠实,硬(EN)是——确实很
戳火,黄了,莫搞头——(生意等)没希望了
要不得了,着不住,撑不起——不行了
袍哥——黑道老大
弯酸。迂(yue)夫子——斤斤计较的人
假打,假老练——伪非
凶——厉害
第3个回答  2019-01-28
场景不同,意思想反!
一种敬称,如“这件事你做得真不错”四川话可以说:“有你娃娃的”
另一种类称,
如“这件事你做得很差,我会记住的”四川话可以说:“这件事你娃娃给我记到起!”
第4个回答  2013-09-24
在四川多呆几年,自然就耳濡目染学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