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河的水文特征

如题所述

降水
修河流域地处长证中下游地区,季风气候影响较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低丘平原区(永修)年降雨量在1560毫米左右,高丘山区(铜鼓)在1850毫米以上。降水量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年降水量西部山区大,东部平原小。降水量的年季变化也比较明显,上半年逐月增加,下半年逐月减少。第二季度最多,平均为705.4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44.83%,也称为“雨季”;第四季度降水量最少。流域地区水面年蒸发量为1048.6毫米到1476.3毫米。
径流
修河全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35.05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1998年的272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为1968年的58.8亿立方米。径流的年内变化也很大,4—9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74.2%,4—7月占64.4%。
枯水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流域发生枯水旱灾115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9年,又发生较大枯水位9次,主要典型年份有1978、1979、2004年等。
水质
修河水质清澈透明、无色无味,一年四季丰、平、枯水期基本保持这种状况,唯有暴雨时节,局部水质呈黄色浑浊状,暴雨后一周左右恢复清澈。
泥沙
由于上游渣津水支流河源地带植被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干流中游地区植被较好,又有柘林水库拦蓄;下游河势平缓,湖水倒灌,含沙量相对稳定,所以形成了上游河流含沙量较大,中、下游河清水绿的状况。整个流域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0.113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153万吨。输沙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主汛期,其中4—7月占全年值的84.7%,4—9月占全年值的89.3%。
水资源
整个修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35.40亿立方米,最高可达272亿立方米;全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31.66亿立方米,其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31. 2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0.43亿立方米。 洪水
修河流域具有典型的南方山区性河流特征,多暴雨且强度大,易发生连续降水,洪水起涨较快,洪峰持续时间短。主要暴雨洪水多发生在4—6月,特殊年份受台风影响,9月局部地区也会发生暴雨洪水。据统计,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修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18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9年又发生较大洪水14次,主要典型年份大水有1954、1955、1973、1998年等。如1973年6月22日至24日,修河中上游普降暴雨,高沙水文站以上流域面雨量达320毫米,山洪暴发,铜鼓县受淹农田1837公顷,损毁水利工程4368处,冲毁桥梁863座,受灾人口1.47万人,死亡41人;修水县城进出公路水淹1米余,冲坏小型水利工程8896处,受灾人口13.4万人,死亡94人,高沙水文站出现有记录以来最高水位99.00米。局部地区暴雨与洪涝年年都有。
干旱
自唐元和二年(807年)至1949年,修河流域发生旱灾115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8年,又发生严重的干旱11次。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而干旱往往同时伴有高温,给人们生产生活也带来严重影响。1978年的大旱,从6月下旬起到11月初,时间长达5个月,而后接冬旱,直至次年春旱,历史罕见。全境受旱面积15万公顷。其中永修县中、晚稻绝收面积2000公顷,武宁县155座蓄水工程除3座尚有少量底水,其余全部干涸,多数村镇群众饮水困难,农田受旱面积超过8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