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哪里人的?

如题所述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享年65岁。刘基出身名门望族,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元至顺四年{1333年)23岁的刘基,一举考中进士,开始步人仕途生涯。他立志报国,但朝廷昏庸腐败,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屡遭磨难贬抑。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接受朱元璋的邀请,成为参赞军务的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刚直,胆识过人,朱元璋尊其为“吾子房(张良)也”。民间有“上有诸葛孔明,下有刘基伯温”的称道。 身处乱世 满腹经纶 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温州文成县南田)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30
据《沙河县洛阳村范氏家谱》174页正二行载:“前朝出了个刘伯温,淹了沙邑十八村”;西北留村及四留村民也历传至今一句话云:“南刘出了个刘伯温,淹了沙邑十八村。”这句话在沙河南北两岸方圆几十华里,时间跨越六百余载,万口传诵,妇孺皆知,世代相传至今不衰,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有人说那句话中的“南刘”的“刘”字不确,应为“留”或“流”的话,那么请你到现今的新悟思村看一看,新悟思村原大队门口西侧躺在地上的那半幢石碑的碑文,你就无话可说了。那个碑只剩上半幢,碑顶园弧形(按明碑顶呈半圆形,清碑顶呈方形而论)此碑明代无疑,这半幢碑文(因年代久远且又断损,风化雨蚀)看不出来何时何因而立。但从字里行间判断似是为建个什么寺庙而捐款、捐物的功德碑。碑文中清晰出现了“北刘村”、“南刘村”、“中刘村”、“刘家庄”(现今的东、西前留两村先曾合称留家庄)这碑文中为何写这些村名时,不写“留”而一律写“刘”呢?这应该与“南刘出了个刘伯温”的名人效应不无关系吧。
另据,现今距西北留村西北方向仅二华里的后留村的槐仙庙前,有幢石碑的碑文如此记载云:“史记明代1368年朱元璋军师刘伯温故土此地南侧河沿一次激战明军败於此地跪佛保佑倾刻军心重振马卒倍增个个精神抖擞刀不入身敌鞑丧胆全军覆灭……”碑文中铿锵有声地写有“刘伯温故土此地南侧河沿。”好一个“故土”二字!故土者不是指故乡,出生之地,又是指什么呢?“此地南侧河沿”恰是指的“南刘村”原址所在。
又据。现今的东前留侯氏,村民都这样说他们侯氏始祖迁居东前留的来历——“俺爷在世时,经常给我们这些后代这么说:‘咱们侯氏先祖是从南刘村迁来的——刘伯温见桃树上结着枣,又见枣树上结着梨。这是天意告诫人们枣(早)桃(逃)枣(早)梨(离),不然将有大灾大难临头。’并给咱先祖指明逃离的处所:‘你们应逃迁到刘家庄(即现今的东前留村)最安全。’咱侯氏先祖说:‘刘家庄原住的郝氏老民会让我们往那村迁吗?他们不欺生?’刘伯温说:‘郝氏老民过不了三户。’于是我们的侯氏先祖迁到了当时的刘家庄。一直瓜瓞连绵至今。”
又又据。大油村靳晚军说:“大油村先辈流传‘南刘出了个刘伯温,淹了沙溢十八寸’。一日刘伯温被一枣树葛针挂破衣衫,便俯身细看。只见那原来是枣枝上一弯倒八钩葛针,长于直葛针背面。于是说‘长这个倒八钩葛针有啥用?怪害人的’!此话说后,南刘一带的枣树上,再也见不到这种倒八钩葛针了。足见圣贤金口玉言之灵威,连葛针也不敢违抗。”
再据。据说在现今的西北留村(明代曾称北刘村)村南三华里处有个南刘村(早年学大寨时,在现今的西北留村南约三华里处深翻土地三尺时,挖出门框,火灶、盆、罐器皿瓦片之类古人生活遗迹,遗物。)南刘村曾出过个名叫刘伯温的人。他自幼聪慧过人,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尤长於气象变幻术。那一年他观察到一种奇异景象:即桃树上结着梨,有的桃树上还结着枣。他便对村上人说:“这是天意让人们赶快逃离、早逃早离此地。不然将要有水患,大有冲毁村庄人亡之灾”于是他便苦口婆心地劝说村人早作打算,离地逃生。传说刘伯温在大树的五枝杈上做饭。他的这些举动,村人还以为他患了什么异病,说的什么疯话。常言道故土难离,可多数人对他的劝导不予理睬。只有少数人家外迁它村(如侯氏迁往刘家庄村即今东前留村)还有的迁移到北刘村(今西北留村)刘伯温自己也携居家老少迁往外地逃生。没过多久,灾难果然来了。南刘村全被水患冲毁。村民所剩无几,这部分人迁往北刘村入住。从此“南刘村”“北刘村”遂合二为一。
再再据,《英烈传》一书第十七回第20页倒15行载:“恰有元朝太保刘秉忠,他的孙儿名基,表字伯温,中了元朝进士,做高邮县丞”;《邢台通史》下卷376页又载“刘秉忠其曾祖父仕金,原籍瑞州,为邢州节度副使。到其祖父刘泽时落籍邢州,其家遂籍贯邢台县东静庵村。其父刘润入元后,曾任邢州元帅府都统,兼任巨鹿、内丘两县提领”。
《玉尺经解》题(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
《读书敏求记》题为“刘文正公平沙玉尺经六卷”注曰“赵国公邢州刘秉忠著刘基解。”
以上这些书据,雄辩地说明了,刘伯温出生地是邢州(今邢台)而非“青田”。既然刘伯温的祖父是刘秉忠,而刘秉忠的祖父刘泽就“落籍邢州,其家遂籍贯邢台县东静庵”,怎么凭空就蹦出一个“刘伯温出生浙江青田”这种怪事来呢?
关于祖父(刘秉忠)撰书,孙子(刘伯温)解,更是顺理成章。历史上不乏其例。如:王羲之、王献之、智永禅师;陆柬之、陆彦远……他们依赖亲族血缘关系,子孙堂舅,家法密授,维系千年不衰。书谱在一定程度上也呼应着家谱,况且祖孙二人在“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通晓天文地理,数精皇极,祸福能决”上又是一脉相承的。
“诸葛亮下传刘伯温”说明刘伯温可与诸葛亮并肩媲美。如果说诸葛亮能料事如神“借东风”的话,那么刘伯温能未到先知“测水患”。这么个奇才,神人、名人竟出在南刘村,这是西北留村一带的人的光荣、光耀与辉煌!
历史是纪实。不符实,就得修改。
第2个回答  2009-07-04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于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温州文成县南田)武阳村,出身望族,自幼聪明,曾于元朝效力,后改仕朱元璋,成为其手下重要谋士,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卒,谥文成。
第3个回答  2009-07-04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汉族,字伯温,谥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
第4个回答  2009-07-04
江浙行省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