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幺鲁迅去世不举行哀悼

如题所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在苏州病逝,其后由众多章太炎的门生和好友合力举办了追悼会,鲁迅同样是章太炎的学生,却并没有前去参加老师的追悼会。很多人可能对鲁迅和章太炎的师生关系感到惊诧,1906年章太炎前往日本成为鲁迅跟随前者学习的一个契机。
那时,“幻灯片事件”刚刚过去不久,深受刺激的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于是他告别了自己的另一个老师藤野先生,不再学习医学,而是转入文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鲁迅正式在章太炎那里学习知识,不过那时在章太炎那里听课的留学生很多,鲁迅并无显得特殊之处。

正由于这段特殊因缘,所以鲁迅也算是章太炎的学生,何况那时章太炎还是光复会的领导人之一,鲁迅本身又是光复会的一员,这样的缘故自然让鲁迅常常得以接近章太炎,聆听后者教诲。1936年6月章太炎去世以后,鲁迅并没有前往追悼会上追悼自己这位老师。
究其缘故,一来此时的鲁迅也已经是重病缠身,他和自己的老师逝世时间前后相距不过4个月而已。由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著名的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女士还特意从美国给他请了一位医生过来为他治病,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到了1936年10月19日,由于病情恶化最终去世。
其次一个缘故在于,鲁迅感到自己和当时举办追悼会的那些人的身份已经格格不入,鲁迅弃医从文后一直为革命事业奋笔疾书,大声呼喊,这让他得罪了很多人,所以他“人缘”不好。再有一个原因是鲁迅自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愿成为别人的御用文人和刀笔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14
你这说法是错误的,追悼会当时就开了而且很隆重
1936年10月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
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在3天公开吊唁中,前往瞻仰遗容的人民群众,络绎不绝,近万人。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出殡时,由治丧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巴金、萧军几位作家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白绸的绣着“民族魂”的旗子,覆盖在灵柩上。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第2个回答  2022-12-14
鲁迅去世那天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哀悼。
在鲁迅先生出殡的那天,数万上海民众自发地走上了街头。
仅仅在万国宾馆门前十多米的路上,就尾随了数千人,他们都想来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
当天,鲁迅先生去世的新闻占据了各大上海报纸的头版,就连日文报纸也用大篇幅地记载了鲁迅一生的成就。
宋庆龄,蔡元培,等16位在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大人物纷纷到场,共同为鲁迅扶灵,静默的人群中,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挽歌。
“你的笔尖是枪尖,刺透了中国的脸……”
这首挽歌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冼星海临时所做。
低声的哭泣与悲沉的歌声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灵柩上,一副白底黑字的旗帜格外显眼,上面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的沈钧儒亲笔写下了的“民族魂”三个大字。
而这面旗帜也被人们用手捧起泥土,一点一点随着鲁迅先生的灵柩一起深埋在了地下。
灵车前,是画家司徒乔亲笔所绘的巨大遗像。
在鲁迅先生的遗体停放在万国公馆二楼的时间里,前来瞻仰遗容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仅第一天,就有4462人到场,外加40多个团队,共计万人到场。
叶圣陶也在文中写到:“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也从未有过。”
在鲁迅去世后,巴金先生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篇文章来悼念好友的离去。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中最明亮的星辰之一,鲁迅的人生在55岁时画上了一个急促的句号。
第3个回答  2022-12-14
鲁迅虽然属于有名的文学家,但其影响力选选无法达到哀悼的地步。
当然,在去逝时也有很多人送行了。
第4个回答  2022-12-14
鲁迅去世是举行了全国哀悼的。鲁迅的去世,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听说这一消息的名人纷纷专程赶往上海,当时光从北京出发的就有5000多人。宋庆龄早就预想到了这种盛况,于是第一时间就成立了治丧委员会,但没想到的是,现场的人数还是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