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

如题所述

第一个角色:衣食父母-创造成长环境
家中充满温情,孩子在家庭中就能感受幸福;只要家中充满欢乐,孩子在家庭中就能欢快成长;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不是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能满足孩子成长需求,其实孩子的心心理、健康、教育都要良好的成长发育,而家庭就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个角色:生活教练--培养成长能力
1、不能放任不管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父母如果对孩子放任不管,任其发展,孩子就会自发地形成各种各样的行为习惯,当然,在这些行为习惯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父母在教孩子各种生活技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行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当发现不好的行为时,父母要给予及时的纠正。
2、不能管得过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不要对孩子管得过于严厉,不要让孩子一切都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如果家长这样做了,您陪养出来的孩子就是机械式的动物,它就会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家长要留给孩子足够宽松自由成长空间,把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和培养出来。我们的家长起到的应该是帮助辅导的作用,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不应该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对孩子要有耐心
我们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要注意一点:孩子是在成长中的,他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不要用大人的学习状态来衡量孩子。大人一次可以学会的孩子不一定可以学会,大人一次学不会的孩子也许一次就学会了。我们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成长的特点。对于孩子来说太多的事都是第一次,所以我们家长不要以为一次就可以让孩子掌握全部。家长要有耐心。注意不要训斥孩子,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就这么笨!"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我们的家长都要对孩子说:"没问题,下次你一定做得很好,老爸相信你!"家长的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
4、允许孩子犯错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会经常犯错误的。他们会经常把什么东西搞坏。我们的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在搞破坏。所以,不要打孩子、骂孩子。就算是他把你价值连城的东西搞坏了,也不要打孩子。因为孩子不知道他闯祸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是孩子在不断学习的过程。每发生一件事,孩子都会进步一点的。
第三个角色:知心朋友--解决成长问题
家长在孩子的生命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把家长当作自己最要好的朋友时,他才能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才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他外在行为的内在原因,从而使给孩子提供正确的指导成为可能。通过分享孩子内心的感受和痛苦,消除了孩子的孤独无助恐惧焦虑等情绪问题,使孩子产生正面的情绪从而产生成长的动力。如果父母与孩子之间不存在朋友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居高临下的关系,就必然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紧张,矛盾不断。时间长了,孩子再也不会和父母沟通。家长所说的、做的一切对孩子都不起作用,这样的孩子就象失去控制的汽车一样,我们父母没办法控制它的方向。
第四个角色:人生导师--指引成长方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形成对事物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看法的积累就逐渐地形成孩子观念系统。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人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孩子就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或者形成不完整的观念。错误的观念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不完整的观念体系就会让孩子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帮助孩子建立各种各样的观念。在现实中,我们的家长本身就存在观念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当然也就不利于孩子的正确观念的建立。
正确的观念的建立是一项社会工程,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观念是社会有序运行的规则。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完整、正确的观念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第五个角色:啦啦队长--激发成长动力
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激励,孩子就不能生存。要激励孩子。就应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常常为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穷追猛打,期望他转天改变,致使大家的注意力都对准了孩子的坏的方面,双方都丧失了信心。只有当他们对孩子有信心时,才能有效地鼓励孩子;而只有在孩子对自身有信心时,他们才能无障碍地接受鼓励。学会激励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位家长都要仔细地研究与思考鼓励孩子的策略,并养成鼓励孩子的习惯。激励是对孩子能力的尊重和信任,赏识的是孩子的努力过程。
第六个角色:眼里的法官--适当的批评与惩罚是必要的
对孩子的批评与惩戒是必要的。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两种属性:一个是原始本能属性;另一个就是人性。人性是在孩子出生后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属性。包括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观念和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为规则。在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是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行为管理的。这种行为管理就包括通过对孩子行为的不同方式的管理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一种方式是正向管理,另一种就是反向管理。正向管理就是通过对孩子讲道理的方式直接陈述或通过爱、表扬、鼓励、理解、确认、陪伴等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方式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观念和培养习惯。反向管理就是通过批评、惩戒的方式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观念和培养习惯。用反向管理的方式主要是用在改变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但必须保证具备三个前提: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必须是融洽的、相互信任的,孩子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二、父母必须得让孩子知道确实是自己做错了,而且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错误的程度,自己的错误会造成什么后果,自己对已经发生的事要负什么责任。三、父母绝对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5
首先得是长辈,得养好她,教会她各种生活的技能。其次要用真心去教会她有爱与被爱的能力,有驱走生活阴霾的信心和勇气方法。再次是朋友,要做到真正的站在她的角度去体会她的喜怒哀乐,一起去探讨如何更好的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法。
这一世能成为母女或者母子要心存感激,我们陪她们长大,她们陪我们变老。
第2个回答  2021-03-30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其实是陪伴的角色。但是这里需要家长们知晓,“陪伴”这个词,不仅仅是陪着孩子就行,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传递。不是单单的陪伴着孩子做功课、看电视就叫陪伴。
  叫叫学院认为,以前的孩子,总是缺少父母的陪伴。爸爸妈妈工作很忙,应酬很多,没办法花太多时间陪孩子玩,只能不停的给孩子买玩具,满足孩子一切的外在需求,同时以此来消除内心的愧疚感。后来的家长,明白了工作再怎么重要,也比不上孩子的一个微笑,于是开始抽时间陪孩子玩。给孩子一个手机,一堆玩具,让孩子自己玩,家长一边陪同甚至可能还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
  但是家长可知道,这种陪伴方式,相比之前的不能陪伴,孩子会更加的失意难过。
  国外之前有个节目采访,问问小朋友平时在家都是谁陪着一起玩。孩子们说的不是奶奶就是姐姐。节目组问孩子们,如果现在有机会可以说服爸爸妈妈陪你们一起玩,你们会怎么说?
  “我会很乖很乖不调皮,只要妈妈陪我一起玩”
  “我不吃甜食,妈妈不喜欢我吃太多甜食”
  “只要爸爸愿意陪我搭积木,我可以把新买的玩具小车送给爸爸”
  ......
  为了能和爸爸妈妈多待一会,孩子们可以献出自己最爱的东西,甚至可以变得乖巧懂事,做出改变。
  孩子想要的陪伴,不是有人陪着看电视玩手机,而是遇到开心的事情,有人可以分享喜悦;遇到好奇的事物,有人可以答疑解惑;遇到伤心的事情,有人可以安慰关心......而不是买一堆玩具给孩子自己玩,拿一个ipad放着动画片打发孩子时间,更不是和孩子共处一室却让孩子感受不到情感的共鸣。
  家长没有赋予感情的假装式陪伴,对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种成长的缺失和遗憾。
  电子工具的产生,无疑是对教育孩子有了更多的帮助和促进,但是,亲子关系和情感陪伴却是任何一个电子设备都没办法拉近的。陪伴不仅仅是陪着,这个“伴”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陪在孩子身边,伴着孩子成长,需要家长深度的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更注重的是陪伴的质量。
  工作日回来,抽出点时间和孩子交流交流学校生活,和孩子说说自己工作上的趣事,偶尔也和孩子小小抱怨以下工作上的烦恼,把自己当做孩子的好朋友。休息日,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逛逛公园爬爬山,去尽情的探索大自然。
  平时在家里,可以和孩子一起亲子游戏或者亲子阅读,让孩子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家长的陪伴。亲子阅读可以选择叫叫学院的阅读课,能够帮助孩子自信表达,和家长更好的沟通交流。
  其实,陪伴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需要家长们用心,方能有所收获。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的一些观点和心得体会,希望对您能够有所帮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