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其独有的地位和成就而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的大多数作家都来自农村,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同时,农村题材小说还有着其他题材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既拥有着从“五四”新文学到解放区文学以来农村题材小说形成的传统优势,还拥有着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现实生活素材和感受。 

    因此,在当时的文坛上,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是最多的,作品也是最多的,成绩也是最突出的,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贡献出了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等经典作品。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最重要的收获是在表现当时农村生活状况和农民精神面貌的同时,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其中,有四种类型的农民形象最值得注意

    第一类形象是“先进人物”,即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

    如《三里湾》中的王金生、王玉生,《铁木前传》中的九儿、四儿,《山乡巨变》中的李月辉、刘雨生,《创业史》中的梁生宝,《艳阳天》中的萧长春、焦淑红等,他们乐观、自信,既有政治觉悟和牺牲精神,又有知识文化和学习欲望,大多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作家们有意识地树立的学习榜样。虽然,梁生宝、萧长春、焦淑红等形象有较为明显的拔高的痕迹,并没有如实地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状况,但这正是当时作家对现实的认识,也是他们追求革命理想和创作理想的结果,更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第二类形象是“中间人物”,即走资本主义道路自发势力的代表

    如《三里湾》中的“糊涂涂”“能不够”,《铁木前传》中的黎老东,《山乡巨变》中的陈先晋、“亭面糊”,《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世富,《艳阳天》中的“弯弯绕”“马大炮”等,他们大多是从“旧社会”的苦日子里煎熬过来的,与乡村历史和文化有着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他们年长而智慧,对乡村生活有深刻认识,但又保守而怕穷,对“发家致富”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向往,对走集体化道路这类新生事物则有一种出于本能的排斥。但是,连作家们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些作家们竭力帮助甚至努力批判的人物,无意中却成为描写得最为成功的形象。

    第三类形象是“异己分子”,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代表

    如《三里湾》中的范登高、《创业史》中的郭振山、《艳阳天》中的马之悦等,他们大多精明而能干,自负而自私,有头脑、有知识、有经验,又曾有光荣的革命经历,在农民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但由于缺乏坚定的意志,热衷于个人的发家致富,成为革命道路上的变节者。

    第四类形象是“地主富农”,是农村中暗藏的阶级敌人的代表

    如《山乡巨变》中的龚子元夫妇、《创业史》中的姚士杰、《艳阳天》中的“马小辫”等,他们大多凶狠而狡猾,曾有罪恶的历史,对穷苦大众有着深刻的仇恨。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正是因为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农村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并成功地塑造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所以成为当时农村社会的一面镜子。




说明:本回答参考了《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樊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特此致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2

农村题材小说的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信息及性格特点。他们是纯朴的,而且是敢于奋斗,不甘寂寞的一代农民。

具体表现为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可怕的健忘症、欺软怕硬等。长期的封建思想统治和自身性格毛病以及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是阿Q悲剧性的成因。

阿Q的革命是典型的农民自发革命,表现出他的愚昧,鲁迅通过他的被杀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阿Q的形象具有很大社会普遍性,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和强烈的针砭与警示作用。



扩展资料:

1、针对工商资本的农业投资热,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调查说:我国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利润低,但可以通过规模性投资和差异化经营实现高利润。

2、现在这些投资农业的企业大多关注的不是传统农业,而是以高效、规模和品牌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它们在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领域大有可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07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出自《庄子·外物》。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中文名
小说
外文名
Fiction、story、novel
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篇幅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 微型小说 轻小说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天之恋,爱神之箭|双播小说
4677播放
逍遥霸主|热血成长双播小说
10.0分
4769播放
快速
导航
小说的特点小说的发展小说的类别小说三要素小说的技巧古典小说
小说的起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小说观念相差甚远。直至东汉桓谭《新论》:「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小说家」列为十家之后,其下的定义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才稍与小说的意义相近。而中国小说最大的特色,便自宋代开始具有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种不同的小说系统。文言小说起源于先秦的街谈巷语,是一种小知小道的纪录。在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唐长期的发展,无论是题材或人物的描写,文言小说都有明显的进步,形成笔记与传奇两种小说类型。而白话小说则起源于唐宋时期说话人的话本,故事的取材来自民间,主要表现了百姓的生活及思想意识。但不管文言小说或白话小说都源远流长,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特点
价值性
小说的价值本质是以时间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几个人物为主线的,非常详细地、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价值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的产生、发展与消亡过程。非常细致地、综合地展示各种价值关系的相互作用。
容量性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的容量较大,它可以细致地展现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可以表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同时还可以描述人物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优势是可以提供整体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情节性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性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以及场景等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环境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发展性
小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文人的笔记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雏形;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话本小说,为小说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当时是没有可超越者,四大名著皆发于此。
纯粹性
纯文学中的小说体裁讲究纯粹性。“谎言去尽之谓纯。”(出自墨人钢《就是》创刊题词)便是所谓的“纯”。也就是说,小说在构思及写作的过程中能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阶级权贵谎言、愚民谎言等谎言,使呈现出来的小说成品具备纯粹的艺术性。小说的纯粹性是阅读者最重要的审美期待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光是小说,整个文学的纯粹性逾来逾成为整个世界对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核心。
小说的发展
溯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第3个回答  2020-07-05
农村题材小说的最值得注意的四类农民信息及性格特点。他们是纯朴的,而且是敢于奋斗,不甘寂寞的一代农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