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哪里有学中国的传统武术,知道的朋友告诉小弟一下..谢谢!!

如题所述

温州的武术

作者瞿炜,发表在2007.8温州了望

温州武术的兴盛,大约是从南宋开始,此前的历史,均无文献的记载。这并不奇怪,因为温州远离中原,唐以前的温州历史,大都寥寥,蛮荒之地,文明既未开化,武术大约也是残忍,除了战场上的杀戮,再无精神上的修为。虽说武术起源于战争中的血肉相搏,最注重技击的效果,但当它化为个人的修为,必讲究精神与意志的超越,为“道”与“义”的最终归宿,正如战争必以谋略胜。中国曾经尚武,自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以降,直到宋代理学盛行之前,尚武的中国一直以强势的形象屹立在亚洲高原。回顾历史,我们不能不看到,宋代理学的成型,为中华伦理文明带来了成熟的辉煌,但同时也意味着尚武精神的丧失。于是,中国虽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奢侈、最有教养的国家,在战场上却不堪一击,即便拥有最具谋略的将领,最具水平的技击技术,并最先发明了火药,依旧不能改变失败的命运。这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现象。只是这现象并不是我在这里必须讨论的问题,我之所以回顾这段历史,其目的仅仅在于,中国的武术却正是从宋代开始,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时期,并得到了发扬。许多技击技术,都起源于那时。当整个王朝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礼仪制度后,武术开始成为个人精神意志的修为,并继承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游侠精神”,同时杂糅了佛教与道教等宗教精神,形成了“武道”的精神追求。它不再仅仅是战场上的搏杀,也不仅仅是武功的胜负搏斗,竞技之外的东西更为重要,那就是,它成为人们探讨关于人生旅途的一门深奥的学问,包含着哲学,锻炼的是勇气、胆识、正气、宽容与智慧。

内家拳

由于南宋偏安王朝的首都临安靠近温州,因此也带来了温州的繁华,从当时的一些阿拉伯人的游记中,可以看到温州的丝绸、漆器等。同样,温州的武术也开始进入辉煌的时期。最早见诸文献的人物,就是武当张三丰的再传弟子陈州同。黄宗羲在他的《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赋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以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宋徽宗是北宋倒数第二个皇帝,1101-1125年在位)。墓志还叙述了张松溪——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1617-1669)等人的传承关系。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就是王征南的弟子,著有《内家拳法》。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得内家拳真传并见于记载的温州人是陈州同,到张松溪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是内家拳传承上的一个传奇人物,明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他后来游历江湖,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70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张松溪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飞出窗外。从此武当拳法,无人不服。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

清初顺治朝的刑部尚书王士祯(字渔洋,1634-1711),亦曾在读《聊斋》李超始末之时,也写到“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

内家拳由于授徒谨慎,加上道教等宗教规矩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因此流行不很广泛,但近现代以来,因为太极拳、八卦掌的广泛传播,也渐渐为人们所熟知。不过由陈州同、张松溪所传的内家拳法,依旧藏在深闺之中。

民国十八年(1929年)杭州曾举行浙江国术游艺大会,盛况空前,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百余名武林高手参加比武,瑞安谢宗祥表演的六步拳,获大会一致好评,经鉴定,确认为失传的明代古老拳种。而据我所知,此路拳法,应是传自张松溪无疑。

一直以来,内家拳在温州传播最广泛的,是太极拳。我不能确知太极拳于何时传入温州,但太极拳在温州发展蓬勃,尤其是杨式太极拳。当然,这是近现代以来的事了。我能够确认的是,在温州传播杨式太极拳比较有影响的,应该是范亚夫先生。范亚夫先生早年受教于杨澄甫门下,是杨式太极拳的嫡传弟子,出于精武馆,据说在上海滩上亦是有名的高手,由于比武的原因,与人结下冤仇,隐居温州。1949年后,开始在温州传授太极拳,弟子众多。晚年他结合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与少林拳,自创“四象拳”,刚柔相济,风格独特。

温州南拳

在温州本土武术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乃是温州南拳。

关于温州南拳的传承,大约与“南少林”有很大的关系。地处浙南的温州与福建莆田靠近,平阳一代又民风剽悍,自宋亡后,许多仁人志士仍坚持反抗,浙南与福建地区最为激烈。而尤其在明末清初,历史重演,血雨腥风,南少林的武僧流亡到温州的,便在当地收徒授艺,加上温州历史上的武术传承,形成了温州独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温州南拳的拳类套路有战拳、鹤拳、虎拳、步拳、岳拳、连环拳及中兰拳、五龟拳、刚柔法门拳等;器械有梅花棍、齐眉棍、丈二棒、板凳花、双锏、大刀、剑等200多种。

值得一提的是,清光绪年间,瑞安董田乡出了一位名震武林的南拳高手——陈朗清。他习得古老的南拳技法,包括挡拆、破解、进退、力压千斤及72长打、37短拆的刚柔法,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崇尚武德,艺传于浙、闽、黔诸省,成为当时浙南一代南拳宗师。这就是被称为全国特有拳种的刚柔法门拳。同时获得这个称号的温州古老南拳的,还有中栏拳法。

河南少林寺武术传入温州后,在永嘉县瓯渠乡演变成一支以吴承球(人称球相)为代表的南拳,即七虎拳。吴承球(1843—1910)自幼习武,精骑射,平生擅长梅花柴(棍)、七虎拳与八卦掌,尤为突出是棍棒法,有鸟风九路及梅花柴、四门柴等。他还擅长内家提放功夫,身轻如燕,能捕鼠雀,即谓“猫儿擂”之绝招,但不轻易伤人。他还善于琴棋书画,兼擅医道,俨然儒者风度。著作有《拳术图说》、《伤骨小儿科》、《外科》等。其子吴善卿精骑射技击,在1897年考取武举人。吴氏武功世代相传、乡邻们都能使拳、棒。难怪温州有“瓯渠公鸡也有三路柴”之说(“柴”是指棍棒,意喻瓯渠连雄鸡也有武功)。

温州南拳中最有影响的拳种有:瑞安董田陈朗清、陈一虎的刚柔法门拳;平阳宜山应得标、温州陈寿喜的中栏架拳法;瑞安鲍田戴如志、温州金庆池的虎形鹤拳;永嘉瓯渠吴阿彩和其子吴承球的七虎拳等。1952年9月,浙江省首届民族形式体育大会召开,温州南拳参加表演,其中有金瑞云的五龟拳、项金生的板凳花、郑家书的鹭鹭拳、朱仁元的五技拳以及陈大秀的角挑拳。1956年瑞安金霖龙参加浙江省武术比赛获一等奖,得奖项目是太乙梅花拳和流星锤。

温州的南拳以瓯江为界,瓯江以北的永嘉瓯渠、枫林的拳势含有北少林与江淮的因子,瓯江飞云江以南的苍南、平阳、瑞安等地的拳架则含有南少林的韵味。在1986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展览会上,温州南拳被列为全国129个拳种之一。

温州武状元

武科举始创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据《历代人物与温州》记载,期间温州共出武进士近400名,其中北宋1名、南宋309名、明代3名、清代70多名。“武状元”是对武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后,皇帝对贡士中选定的一甲第一名赐予的称谓。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陈鳌,宋温州府平阳人(今苍南县金乡方下村人),字宏老,生卒年不详。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八年(1138年)戊午科武举第一名。入仕后,被任命为东南第八将。授修武郎,招抗关西将军,忠烈侯。

陈鹗,宋温州府平阳人(今苍南县金乡方下村人),字仲老,陈鳌弟,生卒年不详。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二年(1142年)壬戌科武举第一名。入仕后,任东南第十将,官终于修武郎。

在宋朝武状元中,只有两人在宋史中有传,其中之一就是温州的朱熠,入《宋史·列传》,朱熠曾位至宰辅,是宋代武科状元中任职最高的官员。朱熠(1192-1269)字明远,号肃庵,温州府平阳县径口杉桥(今平阳水头)人。朱熠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朱伯魁,尚武好文。朱熠自小随父习武,臂力惊人,能挽二百斤的大弓,又爱好读书,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朱熠成年就离开了故乡,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乙末科武举第一名。宝佑六年(1258年),朱熠升迁为左谏议大夫,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开庆元年(1259年),升任参知政事。景定元年(1260年),朱熠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但自度宗登基以后,贾似道独揽大权,朱熠被排斥出京师,最后落职送处州(今丽水)居住,咸淳四年(1268年),宋度宗下诏令其自便,不再受到管束。咸淳五年(1269年),因侍御使章鉴于朝堂之上重提旧账,致使朝廷将他驱赶还乡,不久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八岁。谥文惠。今其家乡还有朱熠墓,在平阳县水头镇北岙口。

章梦飞(1217-1279),字云翔。温州府平阳县八丈乡(今苍南县沪山镇百丈村)人,后迁居苍南灵溪镇横渎浦村。南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丁末科武举第一名。

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章梦飞年方30岁,考中右科廷对第一,中举武状元。宋理宗阅他试卷,赞赏道:“此人吐词雄伟,凛凛忠义;拂露笔墨间,联亲提之,必愧于得人矣。”宝佑二年(1254年)任御苑统卫兼左司马事。同年十一月蒙古军大举进犯,潼关陷落,章梦飞督领大军抗敌。宝佑三年(1255年)七月,章梦飞一举收复潼关。宝佑六年(1258年),蒙古军攻入四川,又渡河南下鄂州。贾似道迫于朝野舆论,领兵出援,但暗地里又遣使求和,纳币称臣,以江分界。忽必烈因急于北归争夺汗位,答应求和,可理宗却相信了贾似道“捷报”。章梦飞十分气愤,却又无法进言,只得急流勇退,上书求归故里。章梦飞归田后,迁居横江渡浦(今苍南渡浦乡横江村),为渡浦章氏始迁祖。祥兴二年(1279年),章梦飞在忧愤中而病故。

王名世,明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抗倭义士王德之孙,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为明朝武举第二位“武三元”(第一位是明嘉靖二十六年的尹凤)。历任锦衣卫千户,左堂东宫侍卫等。王名世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为人刚正耿直,不畏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温州武术现状

温州武术的现状,忧喜并存。忧的是,温州武术一直在民间流传,靠的依旧是“言传身教”的传统,虽然当代社会不再坚持门户独立,但遗风还是有一些,再加上因社会变革的影响,许多老拳师没能将先辈的绝学传下。传统中,师傅收徒一般都有戒律,并不是随便的,内家拳中,武当派收徒就有五戒。有些拳派更多,主要是,骨质弱的不收,德行坏的不收等等,师傅对徒弟一般都有考察。真正的传教,一般都是师傅挑选徒弟,或寻找徒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宁可将绝学烂在肚子里。因此温州南拳逐渐衰落。

同时,温州民间的武术团体又颇为兴旺,除了拳师设坛教拳外,近年来武馆也开始兴起,在教授传统武术外,还有跆拳道、拳击等运动的兴起。温州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武术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甚至奥运会上,在武术、散打、拳击、柔道等项目的比赛中屡屡获得金牌银牌。

随着一代名师因年事已高相继离世,也引起南拳同仁的关切,成立了武术协会南拳分会。武术运动开展蓬勃,多次参加传统武术大会的南拳比赛,各地尤其是平阳与乐清等地乡村,经常举行武术节活动,表演武术,展示南拳风采。

武术是中国的瑰宝,温州又是尚武之地,习武可以强健体魄,可以开启智慧、可以培养意志力。武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中国需要尚武的精神,需要以尚武的精神面对当今全球化社会的竞争,文武并进。而尚武的精神应该通过武术的传播而得到发扬。我希望温州的武术能够真正进入到精神的层面,为天下武林,为天下众生创立美好的明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8-09
河南为传统武术之乡! 虽然难看、但是比较霸气! 一般没人会学。
第2个回答  2009-08-05
找当地的武术馆或武协
第3个回答  2009-08-05
真是太多了,到处都是!!很多武校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