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例子

如题所述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
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他学习非常勤奋、
刻苦,

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
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
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
守纪律。
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
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
他所读的书报,
范围
也比较广泛,
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
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
读物。
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
加以比较,
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
案。

有一天,东关模范高等学堂的魏校长把同学们召集起来,问大家:

读书为了什
么?


有的同学说:

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有的同学说:

为了能发财致富。


还有个同学说:

为了帮助父母记帐。

原来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魏校长问周恩来:

你呢,为什么读书?


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
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周恩来在小学三年,
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他的作文曾经被选送到省里,
作为
小学生的模范作文印行,
这篇题目为
《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感言》
的文章,

来还收入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
《学校国文成绩》
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
《中学国
文成绩精集》这两本书里。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写得非常精采,其中对于老师、
同学充满着热情的希望,希望师生一道以担负

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

。这对一个
13
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中学毕业以后,
赴日本留学前,
曾经回到沈阳母校,
看望诸位师友。
他给
一个要好的同学写了临别赠言:

志在四方



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

。相约当
中华民族独立、
繁荣的时刻再相见言欢。
这位同学一直把这个题字珍藏了
40
年,
1957
年,又送给周恩来总理,两位老同学终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国重逢,畅谈了
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
唯是如此,
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
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第2个回答  2015-04-11
周恩来小时候小学时候老师问他为什么而读书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成为伟大的外交家政治家,让外国人看到更好的中国
第3个回答  2015-06-13
U盘播放歌曲顺序是按照写入磁盘的先后顺序的,所以问题就是如何依次将歌曲写入U盘。建议将U盘快速格式化下,然后使用复制粘贴。嫌麻烦的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4-11
周恩来和詹天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