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初次战争发生在什么地方,为何九百年不敢和我国为敌?

如题所述

提起日本,中国人都会带有一定的偏见。毕竟,日本曾经发起的那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痛,让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与日本因为地域的间隔,相互之间就没有太多的交流。日本作为一个岛屿之国,也没有与中国直接接壤。

那么,这两个国家又怎么会发生战争呢?

自古以来,日本就是一个非常好战的国家,他们从来不满足于自己的那点国土,总想着去侵略别人,以获得更多、更广阔的国土面积,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于是,与日本接壤的朝鲜半岛,就成了日本的最佳目标,而中国与日本的第一场战争,就是在朝鲜半岛打响的。

公元四世纪时期,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百济因受到高句丽与新罗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家的安全,它就想借助日本的力量,来对抗这两个国家。但是,日本从来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它更想要借助这次机会,取得朝鲜半岛的统治权。

到了四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出兵攻打新罗,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百济从此沦为日本的朝贡国。日本也正式在朝鲜半岛有了立足之地,为之后日本进一步攻打朝鲜半岛做了准备。后来,日本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实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又多次攻打朝鲜半岛。

公元622年,朝鲜半岛的国家纷纷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使得朝鲜半岛的局势相对得到了稳定。不过,到了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的纷争不断升级。

公元655年,高句丽与百济一起攻打新罗,新罗迫于无奈,向唐朝求援。公元660年的时候,唐高宗派大将率领水陆联合军队,前往新罗进行援助。唐朝军队不仅打败了百济,还俘获了百济国王。与此同时,百济大臣两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请求支援,还要求归还人质丰璋王子。

日本在大化改新之后,就开始由农奴制转向了封建制。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注意力,消除百姓的不满,并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日本又借机出兵朝鲜半岛。公元661年,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想要亲征战朝鲜半岛。

但是,齐明女皇却因舟车劳顿,而病逝了,这也导致出征计划得到了延缓。不过,日本征服朝鲜半岛的决心,却始终没有改变,先后派遣军队,运送辎重,积极备战朝鲜半岛。这期间,他们还送百济王子回国。

662年的正月,日本积极支持百济,准备开战。663年的三月,日本向百济派出了两万多士兵,进行增援。唐朝则任命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率军迎战。但不幸的是,百济内部发生了了内讧,唐朝军队趁机取得了战场上的优势,使得朝鲜半岛的战争局势渐渐明朗。

663年八月,唐朝军队包围了百济的都城,自此,一场激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了序幕。八月,十七日,唐军刘仁愿、杜爽在白村江口率军与日军交战,结果,日军大败,死伤无数。日本的战败,不仅加速了朝鲜半岛两国的灭亡,还让朝鲜半岛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白村江之战,使得战败的日本不得不退守日本本土。并且,在之后的九百多年里,都没有大规模攻打朝鲜半岛,这是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第一次兵刃相见,也以日本的惨败告终了。不过,相比于日本战胜后,对其他国家的的残暴行为,中国对日本可就好太多了。

战败后的日本,十分惧怕唐朝军队进攻日本。所以,从664年起,他们就花费巨资,建立了四道防线。甚至,为了防止唐朝攻打日本本土,日本还将自己的国都迁到了近江大津宫。由此可见,战败之后的日本,已是惊弓之鸟,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军队的强大。

不过,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并没有趁机恃强凌弱,去攻打日本本土。然而,日本因为此次的战败,致使国内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本土百姓对于沉重的战争负担,非常的不满,日本的守旧势力还在趁机向革新派施加压力。

但是,日本的天智天皇却没有放弃,他积极内治,为日本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面对当时强大的唐朝,日本只能接受惨痛的教训,促使日本改变与当时的各国的相处方式,于是,他们开始向唐朝学习,以促进日本自身的发展。

接着在701年时,由于大宝律令的制定,日本将国号从日国改为日本,此时,新国家之建设也告一段落,数百年间,日本几乎就成了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

可以说,这次海战,不仅让唐朝确立了它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还让日本改变了自己的对外政策。日本不仅恢复了与唐朝的邦交,还不断地派遣使臣向唐朝学习。可见,不管在什么时候,一个国家只有足够强大,才能彻底的避免侵略。

历史证明,日本的这次交流学习,使日本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日本每一次的改变,都是战败之后,厚着脸皮去向人家学习,最终,实现自己强大的目的。而白村江之战,正是日本的战败,才使得日本向唐朝学习,从而,使其成为了东亚强国。

近代的日本,同样是败给了欧美国家,之后,他们不断地学习改变,最后,顺利崛起。其实,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长处,不管是小国还是大国,都有他们发展与进步的方法,如果一个国家可以虚心向他们学习,那么这个国家肯定会变得更加的强大,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