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的分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3-27
二、五柳先主传评析
原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如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贫贱,不汲汲於富贵。」昧其言,兹为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一个可爱、洒脱的人格形相:也为出了自己的风神与生活理想。那麼,这篇既然是作者的「自况 」,为什麼又要说是「五柳先生 」呢?「五柳 」,究竟托喻什麼呢?第一、不直书姓名,以第三人称的立场来写,表示其客观性。况且文中多自赞的言语,故以不知名的人来代表文中主角,可以脱离自卖自夸的嫌疑,如此一来正与文章裹「不慕荣利 」、「忘怀得失」相匹配。第二、魏晋时代重门第,作者对这种动辄夸耀自己门阀的风气极端嫌恶,所以不写出姓字和家世。这也可以说是对於时代风气一种无言的抗议。第三、「五柳」的「柳」是有其象徵含义。自古以来,「柳」在中国文学上就占有一席地位,每为诗人雅士、骚人墨客所钟爱。因为柳的树形优美,树姿自然,枝条柔软下垂,树叶责翠碧绿,这一切正是象徵著作者的恬适、潇洒,不受羁绊。
从文章的题目来看,作者在创作前,已成为现象的本身,所以能让其中的意象,不经过知性的破坏而照他的本样出现了。「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记传体的短文,而记传体的特色就是要写出传中人物的精神。原本,行文的方式也可以是从姓名、籍贯、年龄写到他一生的遭遇,最后再来一段褒贬。但如果真是这样又未免流於平板呆滞了。於是苜段,第一句就点出了五柳先生是「不知何许人」,作者一开始就希望读者毋须探究他的背景、来历.,只要知道「宅边有五柳树」则可。从情感的理念来说,这是真隐士,真感情的表现阿!由此才能衍生下文,并且说五柳先生是一个「不慕荣利」的人了。
紧接著第二段中就写出五柳先生的风貌与神情:「闭静少言,不慕荣利。」写他的个性:「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写他的读书态度:「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写他的嗜好:「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写他的物质生活:「常著文章自娱,显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写他的理想抱负。
仔细研析本段,文中既说「好读书」为什麼又「不求甚解」?若「不求甚解 」,又何来「每有会意」?可见这「不求甚解」绝对不是「不求深解」的意思。追溯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东汉以后,儒者治学,大都是注重文字的训诂与文物的考据:学者往往钻研在文字里,以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微言大义。陶渊明对那种治学态度是不满的,所以捏塑了一个不拘小节的读书真人—五柳先生—「不求甚解」。
而这位先生之好学,决不亚於孔老夫子,孔失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五柳先生也是一样,不断地读书,续到对书中文义有所领悟时,便高兴得忘了进食。(事实上,恐怕也没东西吃就是)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 」一文中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欣然有喜。」由此也可见「五柳先生传」正是他本人的写照了。
文章又写五柳先生「性嗜酒」,「酒」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是分不开的。往往,就在缕缕酒香中嗅出了曹孟德的「对酒当歌」与李白的「今朝有酒今朝醉 」,原来用来解忧的是杜康,原来要让人生充满欢乐的是不可以对月不饮酒啊!五柳先生爱喝酒就如同其他人,但他喝酒,直喝到心坎儿裹去了,他想卸掉时代的大包袱,他想走入自然虚无的感觉中。陶渊明「九日闲居」一诗就写「酒能祛百虑」,「游斜川」一诗也写「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不过,纵然是想借酒遁世,五柳先生的可爱并不因为如此,(喝酒,谁都可以喝呀!)最重要的,也最可爱的是他可以「造饮辄尽」,可以「不吝情去留」,这就是作者陶渊明高明的地方:文章有「重旨」有「复意」,此处除了极力表现五柳先生从容率性的意趣,洒脱认真的神貌之外,也强调出前文的「不慕荣利」,就算是在官场上,也是不吝情去留的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