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民俗文化生活的历史?

如题所述

民俗文化的保护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验。 亚洲的日本和韩国把值得保护的民俗文化称为“文化财”,或民间文化财,即文化财富。他们对文化财做了科学的界定,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可以作为文化财,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民俗文化才可以被列入文化财保护的范围。另外被保护的文化财还被分为国家指定文化财,市、道指定文化财及市、道知事指定文化财,分别加以保护、管理和继承。 民俗学研究是以民间传承为对象的。在掌握民族生活变化的同时,确认和探索民族同一性。因此,属于生活、艺术、信仰、口碑传承的无形文化财,成了民俗学研究对象的中心。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实际上是保护民众生活的历史,是通过保护和传承使后辈知道我们的前人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同时,民俗文化的保护也为民俗学研究提供活的标本,帮助学者们更好地把握民俗文化的精神实质。 其次,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这种文化生存的环境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显得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破坏和损伤。使民俗文化受到破坏与损伤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为原因,二是自然原因。人为的原因是指由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造成的破坏。比如因为无知或追求金钱利益,随意改变民俗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如将本属于手工生产的民俗工艺品,做产业化开发,工厂化生产,而使原来的民俗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消失。人为原因如:文革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中国大量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文物是在这一时期消失;改革开放带来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民俗文化一方面被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遭到破坏,如因城市规划中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内容,许多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被强行拆除,古城风貌遭到破坏。 民俗文化中的无形文化财和有形文化财不同,它不是一种固定了的形态,因此很难寻找到它的原型。比如一些古老的信仰仪式,流传至今已经很难寻找它原来的踪迹。加上人们认识的不足,保护不当也容易遭到损失。 至于民俗工艺产品,在现代社会里生存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从工艺技术来看,由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制作工艺的不断渗入,原有的工艺显得比较粗糙,使民众对于传统工艺的关心日渐低下。加上传统工艺品的流通渠道没有保证,产品滞销,使得这种技能的传承更为艰难。如果一种民间文化财和民众的生活相脱离,那是很容易消失的。 自然因素对民俗文化所造成的损失,主要集中在那些有形文化财上。如民居建筑,传统服饰,生产、生活用具等,这些物质文化由于湿度、温度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历一定的时间后会自然损坏。因而为了保存,除必要的修复外,还可以采用影像手段进行纪录和科学化的保护。 要改变造成文化财破坏诸种因素,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建立良好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除政府部门的努力外,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延续和发展主要靠民众自发的参与。今天的保护也应以民众为核心,政府主管部门要悉心听取传承者的意见,确定保护的对象。同时应该将要保护的项目确定传承人,使政府与传承者共同担负起保护的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