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对后世的影响?拜托各位大神

魏晋文学尤其是竹林七贤和建安七子的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1、建安文学向正始文学的转变; 2、阮籍的诗; 3、嵇康和应璩的诗。 一、建安文学向正始文学的转变 正始是魏帝曹芳的年号,在此以后很长时间中,司马氏专权,皇帝荒淫无道,由于司马氏排除异己,大肆杀戮,文人的遭遇大都比较悲惨,一些有名的作家和诗人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和建安文学高扬政治理想不同,在正始文学中更多的是个人命运的忧叹以及避祸全生的思想。并且由于这一时期玄学的兴起,正始文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了这种新的人生哲学和宇宙观,在他们的诗中,玄理便和文学结合了起来,诗风变得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学习这一阶段的文学,对于玄学要有所了解。 二、阮籍的诗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不是一个时期写的,是他政治感慨的记录。在这些诗中,阮籍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寄托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诗歌中,集中反映了他的苦闷和旷达。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禹的儿子。阮籍出身卑微,司马氏专权之后,利用礼教来实施阴谋,并且标榜高门世族,封杀宗室,排除异己。在这种情况下,阮籍在诗歌中揭露并抨击了种种阴谋变节、追名逐利的卑鄙行径,把那些政客佞臣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出来,阮籍把他们称为“当路子”、“工言子”、“佞邪子”等,如第五十三首诗。而对于曹魏政权,阮籍一方面为它大唱挽歌,一方面又对他们的荒淫腐败进行无情的揭露,如第十一首诗。 生当昏乱之世,阮籍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抑郁,他的酣饮放达和蔑视礼法,都是内心苦闷的反映。因而,“忧生”是咏怀诗的又一重要主题。他反复写这种孤寂忧伤、歧路徘徊、欲诉无门的苦衷,“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生命辰安在,忧戚涕沾襟”等诗句,几乎随处可见。他的惊恐不安和难以自保的心理也时有流露。为了摆脱这种痛苦,阮籍不得不到老庄思想中去寻求解脱,并因此产生了消极隐遁的思想,诗中对归隐和游仙的描写,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这一类诗中,飞鸟意象是非常突出的,飞鸟更多的是诗人的自况和理想的境界,如第七十九首写凤凰:“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是,在阮籍的咏怀诗中,更多的还是他的苦闷与忧伤! 总之,《咏怀诗》中既有积极的批判锋芒,又有消极的颓废遁世思想,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正直之士所受的压迫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由于诗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情,而且多用比兴和象征的手法,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滋味渊永,但理解起来又隐约曲折,就像一组朦胧的抒情诗。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还是可以窥知诗的意旨的。 《咏怀诗》继承了《诗经》“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尤其受“楚辞”影响最大。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对求仙和远游的描写,都和“楚辞”有很明显的继承关系。它开创了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但也有晦涩难懂的缺陷。它采用随感录式的写法,触景生情,睹物兴怀,不事雕琢,形式自由,为后世受压迫文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抒情言志的方式,陶渊明、陈子昂和李白受其影响很深,尤其是陈子昂的《感遇诗》和李白的《古风》最著名。 三、嵇康和应璩的诗 嵇康在“竹林七贤”中的地位相当于领袖,而且他在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这主要是由他的人格魅力造成的。在中国文学史上,嵇康是最有魅力的人物之一。这种魅力,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他是个多才多艺的全能之士,他精通文学,还擅长书画和音乐,在玄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其二,他是一位美男子,《世说新语》多次写到他的容貌和气质,说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而他的魅力更来自他的人格。山涛说他如“孤松之独立”,既是说形,又是说其为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他不屈与独立的人格。他不慕名利富贵,澹泊自守,历来受世人称颂。 嵇康的诗,现存有五十余首,这些诗歌有四言诗,有五言诗,也有七言诗和杂言诗,但最能代表他诗歌艺术水平的还是他的四言诗。魏晋诗坛,擅长四言诗者,曹操之后,只有嵇康一人而已。《赠秀才入军》十八首是最著名的。他的诗歌风格,刘勰评价为“清峻”,钟嵘评价为“峻切”。也就是说他的诗歌旨意显露,较少含蓄蕴藉,此外,他的诗歌还有高古和劲健的特点。他诗歌的缺点是在诗中多发表玄论,为后世玄言诗的产生种下了远因。 应璩是“建安七子”应瑒的弟弟,他的诗以《百一诗》最为著名,内容大多是规劝曹爽之辞,风格平和,语言质朴,叙事和说理很好,形象性则有所不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