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37章:道常无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道德经》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道经,下半部分为德经。本章是道经的最后一章。

以前苏东坡在《赤壁赋》里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顿悟“的境界。

我读完这上半部却不是“不知其所止”,而是心灵澄澈透明,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处于什么位置,怎样去过活,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羽化登仙“倒是有那么点味道。

比如,以前我动辄好生气,见着看不惯的事情,好多嘴多舌,引得领导们不高兴。现在“希言自然”,沉默寡言,遇事一副超脱的大仙模样,咦,真是“水深流缓,语迟人贵”。博得大家的一派欣喜。

他们常常一副狐疑的眼神看着我:这小子怎么了?以前爱叽喳,现在换了个人?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西边出太阳倒是未必,跳出是非圈子,以一种达人的眼光,神仙的姿态看待世俗凡尘,自可如老苏游赤壁那样,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超然,却是千真万确的。

我觉得,我几乎修道成功了。但是且慢,还有这最后一章痛加感悟,方可大功初成。

我读我解:

《道德经》前37章,主要是描述”道“的概念、形态、意义、功用、价值和规律,在前36章中,老子用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东西,从各个角度来加以阐述,使我们对于”道“有个基本清晰的认识。

老子随后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到本章,终于卒章显义:道常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他始终在渲染最完美的治世法则和人类理想的社会是”无为“,也就是顺着”道“的法则自然而为,万事万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只要顺道而为,就会自然走上正轨,就会出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的理想境界。

“道”有如此大的功效,它把万事万物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又神龙不见首尾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不是与宗教里万能的神相同呢?猛一看起来,是有点相同。但却有本质上的不同。

神,是人们凭自己的主观意志杜撰出来的,既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那么,它就被赋予了一种人格的力量,有意志,有欲望,民间逢年过节时,常常在供桌上摆上猪头、鸡、鱼和时令鲜果,并烧些纸钱给他花,就是一种对神的人格的赋予,寄托着人们的想象。

而道在老子看来,则不具备这种人格,它是客观存在的。你摆不摆供品,给不给它烧纸钱,喜欢或憎恨它,都没关系,它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万物,主宰万物,并顺应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一句话,它就是这样。

打个比方来说,男女结婚,是天经地义,而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都是“道”安排好的。没听见女人与女人、男人与男人结婚并生孩子的。前些年,有一种科学尝试是单体繁育,并成功单亲繁育了一只羊,遭到全世界的痛斥。设想,如果男女不结婚就单亲生孩子,那么,这个人类世界将变得多么恐怖,是一种完全的违道行为,当然遭到严厉禁止。人们对于“道常无为”认知的蔑视,常常干出一些蠢事,屡遭大自然的惩罚。让高山让路,河水倒流,围湖造田,屠戮生命,海吃胡喝,导致现在地球的千苍百孔,疲惫不堪。如今世界又受困于来历不明的疫情,种种迹象表明,人们是应该遏制野心勃勃的“有为”而逐渐回归“无为”的时候了。

既然“道”在自然界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那么,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怎样去遵道而搞好自身的运作呢?

老子认为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运行。大道无为,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运行,可使整个宇宙和谐有序;

正因为它有这个本质属性,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构成的基本个体的人,自我无为,始终遵守自然之道和人生法则,可使自己清心寡欲,修身养性,健康长寿;治国者无为,始终遵守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可使国家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在这一系列的关系中,宇宙、社会、人生是“实”和“有”;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人生法则是“虚”和“无”,实与虚,有和无,是永远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交错互动,共同推动万事万物纷繁涌动地变幻。要获“实”与“有”,必先守“虚”与“无”。

在这里,自然法则起主导作用,它又是永恒不变的。因此,“无为”的目的在于寻求“朴”,这个“朴”,就是合乎自然法则的社会法则和人生法则。治国以法,治身以朴,如此才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理想境界。

上面的这些话有些绕,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自觉不自觉进行运用。俗话说,有心插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不是这个道理?你刻意去求的,未必能求得到,顺其自然的,反而会给你大大的惊喜。

有一个高中生,连续参加两年高考,心情过于紧张,屡考屡败。第三次参加时,眼一闭,心一横,爱咋地咋地,考上考不上无所谓了。这样一想,浑身轻松,说来也怪,答题时非常顺利,结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终于上了心仪的大学。

个人是这样,用来治理国家,依然是如此。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去世后,汉惠帝即位。

不久,开国丞相萧何也去世了。临终前推荐曹参接任相位。萧何以前与曹参有矛盾,别人怎么也想不到萧何推荐了他。待到曹参走马上任之后,许多人认为曹参该捋起袖子大干一场,展示自己的宏伟蓝图了。

但奇怪的是,老曹整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打卡上班喝茶,下班关门走人。没见有什么重大举措。所有的事务都没有任何改变,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而且还有个特点,选拔官员,专挑那些呆板和说话钝拙、忠厚的年纪大的;油嘴滑舌,滔滔不绝、严酷苛刻,追名逐利的,一律斥退。老曹是天天革命的小酒天天醉,在外人看来,根本就嘛事也不干。有人便想来劝谏,话还未说,曹参就把他们灌得大醉。

曹参的儿子是汉惠帝的近臣,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老曹的儿子趁休假回家时,按照惠帝的话来规劝,谁知曹参一听勃然大怒,打了儿子二百竹板,边打边:“兔崽子,天下大事岂是你辈应当谈论的吗?”儿子抱头鼠窜而去。

第二天朝拜时,汉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笞责你儿子呢?是我让他劝谏你的哈。”

曹参一听,赶紧摘下帽子谢罪道:“陛下自己掂量掂量和高皇帝(刘邦)哪一个圣武英明?”

惠帝:“我怎么敢于高皇帝比啊!”

曹参:“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惠帝翻翻眼:“嗯,你好像赶不上萧何。”

曹参:“这不就对了?您比不上高皇帝,我比不上萧何,他们平定天下,法令等国家制度和政策都很完备,陛下您垂衣拱手,我这类人恪尽职守,遵循前代法令制度不丢失,不也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吗?”

惠帝一时有些懵圈,沉思良久,想想也是这么个道理,嗯嗯哈哈说:“好,你歇着去吧。”

曹参在丞相位三年,坚决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的既定方针治理国家,带来了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这就是“萧规曹随”的成语故事。

其实,西汉初年包括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奉行清静无为治国的理念,带来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

不论历史还是现实,只要人们的野心超出“道”所允许的范围,野心勃勃“有为”,无不带来社会生活的动荡和灾难。一句话,就是瞎折腾,烙烧饼。

当然,老子所提倡的“无为”不是说什么事都不干,这里的“无为”,就是要遵重自然法则,顺道而行,不能反向为之。在道允许的范围内,可以积极有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