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名纸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国名纸很多,现在介绍其中主要的一些,这些纸都是唐宋以后的。

一是宣纸。它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

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

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

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

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

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

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二是薛涛笺,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

薛涛善作诗填词,感到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为是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叫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斓,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来历代都有仿制。

三是水纹纸,它是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

水纹纸的制法有两种,方法之一是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出于帘面,抄纸时这个地方的浆薄,所以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方法之二是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

四是澄心堂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

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堂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为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五是谢公笺。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色,与薛涛笺齐名。

六是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是古代高丽国所产的纸。《负暄野录》中说,“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

高丽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了仿制的高丽纸。

七是金粟笺纸。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

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色美丽,寿命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