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科技发展的地区差异?

在一些城市科技水平依旧很落后,面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呢?

关于我国地区社会发展差距的控制目标总的说,地区社会发展的差距是政府干预比较擅长的、也是能够产生较好效果的、真正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领域。

为兼顾地区发 展的效率和公平、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可以允许差距延续时间长一 些、差距程度大一些,而在地区社会发展上,则应当相反,要求控制差距的目标严一些、实现目标的时间短一些。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把 居民收入和其他社会指标按其地区差距的大小程度与经济指标的地区差距大小的程度比较分成若干类来分别提出其控制目标。

    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控制目标。由于地区转移支付的作用,我国地区居民收八的差距指标要小于地区人均GDP差距指标,但这一差距仍然过大。

    是人口、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人文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一类指标的地区差距已远小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在继续普遍提高各地这类指标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果,使这一差距控制的良好势头永远保持下。

    是科技和生态环境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接近或略低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由于这类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今后应随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力度的加大而加大,把他1f]作为重要的控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手段来看待,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是主要基础设施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则远大干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表明我国空间经济一体化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硬件条件还不成熟。今后应作为地区社会指标中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为日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

1.合理调整投资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 。

2.促进空间市场一体化,全面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市场经济。

3.在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安排上,适当向中西部倾斜。

4.重视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寻找我国农业的出路 。

5.努力缩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

6.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干预的立法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0
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一些区域比另一些区域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更强的经济实力,致使空间上呈现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并存的格局。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
第一,是资源禀赋的差异,资源禀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又包括地理位置、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等,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
第二,是制度的差异,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
第三,是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区域差异理论多是从这些方面来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和总结这些差异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提出如何缩小差异的建议。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1.自然禀赋差异因素
2.社会环境差异因素
3.经济差异因素
4.决策差异因素
5.极化因素
四、区域差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差异的积极作用
1.发挥了地区比较优势。
2.发达地区先发展起来,不仅积累了大量经济财富,而且创造了地区工业化的丰富经验,从而对落后地区产生一种示范、激励和传导效应。
3.经济发展的地区落差,促进了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使全面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二)区域差异扩大的不利影响
1.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引发和加剧社会矛盾。
3.不利国民素质的提高。
第2个回答  2019-06-16
一、开展实用性的科学技术教育

我国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所以我们在对农民进行科技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方式,应该根据农民的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利用可以通过电影或影视的方式,将科技知识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更利于对贫困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对于知识枯燥及理解上的偏差等问题.在对农民传播科技知识的经验中,我国有一些省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河南省,在河南首先将影视教育引用在农民教育中;其次,定期对骨干领导人进行培训,领导人要对新型的科技进行熟悉引导;再次,将开展科技培训班,将科技知识普及面增加.最后河南将培育的骨干进行实践.根据季节及当地的资源优势将领导骨干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对农民就行现场教学.

二、实施“引进来”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载体.所以想要掌握科技,离不开人才的培育.可以发现,在贫困地区经济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区,技术领导人不是来自乡村本土,而是政府花钱,或者外聘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一般都有丰富的科技兴农的经验,同时能够对新型科技具备较高的知识掌握能力及操作能力.但是一般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远,条件差,气候恶劣,所以想要引进科技人才就要通过丰厚的待遇来吸引.同时,我国也要注重东西部的结合,将东部的经验引入到西部,并且鼓励东部与西部之间经济与产业之间的合作.在发展中坚持共同富裕,互惠互利的原则.

三、建立健全农村的科技推广组织

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要有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实地调查及访问,同时对科技知识推广的专门的组织机构.这个机构要将新型的科技兴农的技术搜集起来并且将科技成果在其他应运取得良好效果的例子给予村民借鉴及分析.我们要反对形式主义的组织机构,要将责任到机构,到领导骨干.注重实践出真知,通过引导与示范,使得农民将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受,将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科技知识,并且敢于创新,敢于尝试.同时政府可以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将选几户农家作为重点示范及培育对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刺激农民的攀比心,有利于推进经济建设.总之,贫困地区的经济想要脱贫致富,首先要依靠科技,科技兴农,同时要有良好的政策做支撑,并且有责任心的领导骨干做引导,贫困地区的经济将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3个回答  2019-06-14
科技投入,是指投入到科技活动中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也称为科技资源;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重要。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综合环境状况,形成了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于不同地区,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1]。虽然我国科技投入的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考察科技投入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找到形成这种梯级经济区域的一些原因仍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1 我国科技投入现状
  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投入也有了很大的程度的增长。
  从表1中可以直观的看到,科技经费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上增长幅度很快。国家在财政拨款从2000年的575.6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4114.4亿元。10年增长了5.4倍。科技经费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也已经从2000年的0.9%增加到了了2010年的1.75%。但是从相对投入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的5%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比较低。
  改革开放后,东部由于地缘优势,率先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加之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增加与快速发展,科技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的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扩散效应下与东部相邻的中部地区首先得益,而西部由于交通通信及发展历史等各种原因,科技水平发展速度最慢,社会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形成了全国角度下,以东部为中心的科技“增长极”。与之对应,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出现东中西三个梯级经济区域。科技的投入水平与这种梯级经济区域的形成关系如何?
第4个回答  2019-06-16
为兼顾地区发 展的效率和公平、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可以允许差距延续时间长一 些、差距程度大一些,而在地区社会发展上,则应当相反,要求控制差距的目标严一些、实现目标的时间短一些。根据这一思想,我们把 居民收入和其他社会指标按其地区差距的大小程度与经济指标的地区差距大小的程度比较分成若干类来分别提出其控制目标。

是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控制目标。由于地区转移支付的作用,我国地区居民收八的差距指标要小于地区人均GDP差距指标,但这一差距仍然过大。
是人口、教育、卫生和文化等人文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一类指标的地区差距已远小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在继续普遍提高各地这类指标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成果,使这一差距控制的良好势头永远保持下。
是科技和生态环境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接近或略低于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由于这类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关系更为密切,因此,今后应随经济发展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力度的加大而加大,把他1f]作为重要的控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手段来看待,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是主要基础设施指标的地区差距控制目标。这类指标则远大干同期人均GDP的地区差距水平,表明我国空间经济一体化和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硬件条件还不成熟。今后应作为地区社会指标中的重中之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为日后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我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具体措施 :

1.合理调整投资和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 。

2.促进空间市场一体化,全面提高区域经济效益,为缩小地区差距创造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市场经济。

3.在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安排上,适当向中西部倾斜。

4.重视我国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寻找我国农业的出路 。

5.努力缩小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