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养分平衡法?

如题所述

答:养分平衡法又称目标产量法,目标产量就是计划产量。该法是根据果树长势、产量和质量的构成要素,以果实的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为估算目标产量施肥量的依据,以达到养分的收支平衡。因此,该方法应用最为广泛,计算方便。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

养分平衡法涉及果实的目标产量、施肥量、果园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等五大参数。其中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N0P0K0)的果树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1)地力差减法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果实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计算土壤供肥量和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N0P0K0)的产量。

(2)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法

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3)有关参数的确定

养分平衡法的优点是概念清楚,应用方便,便于推广。但是一定要结合当地果树生产的实际情况、果园土壤肥力特征、果树需肥规律及果实商品价格特点,确定必要的参数,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此外,若施用大量有机肥料时,应在计算出的施肥量中适当扣除一部分养分量,否则容易造成过量施肥而带来不良后果。

①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以当地前3年平均产量为基础,露地果园栽培一般再加20%左右,保护地果园栽培再加30%左右的增产量为果实的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千克/公顷)=(1+增产量)×前3年平均产量

②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它是指果树生产每一单位(如每100千克)经济产量(果实)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量,参照表2-1。

③土壤供肥量: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

一是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如“3414”处理1的产量):不施肥(空白)区果树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二是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为了使土壤测定值(相对量)更具有实用价值,应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以系数进行调整,以表达土壤“真实”的供肥量。将土壤测试值引入土壤供肥量计算式,简便易行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就可代替繁琐的生物试验测定,以解决令人莫测的土壤供肥量。著名土壤测试科学家曲劳将“肥料利用率”引入土壤有效养分方面来,假如土壤有效养分也有个“利用率”问题,那么土壤测试值乘以“利用率”即得土壤真实的绝对的供肥量。为避免“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率”与“肥料利用率”在概念上相混淆,我们暂以“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来代替。因此土壤供肥量计算公式即变成:

式中的2.25是毫克/千克换算成千克/公顷的系数。

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由上式可知

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不施养分区果树吸收的养分量(千克/公顷)×100%/土壤测试值(毫克/千克)×2.25

本方法提出后,美国、前苏联、印度等国的肥料工作者纷纷研究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并以此确定各国推荐施肥公式,在果树生产实践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A.美国Truog—Stanford式:

Nf=Nc-EsNs/Ef

式中:Nf——总需氮量;

Nc——计划产量的吸氮量;

Ns——土壤有效氮测定值;

Ef——肥料氮的当季利用率;

Es——土壤有效氮利用系数。

B.印度Ramamoorthy式:

推荐需肥量=(单位指标产量所需养分量×指标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土壤养分测试值)/肥料利用率

C.前苏联养分平衡式:

D=A-2.25BK1/K2

式中:D——总需养分量;

A——计划产量所吸收的养分量;

2.25——把毫克/千克换算成千克/公顷的换算系数;

K2——肥料利用率;

K1——土壤有效养分的利用率即校正系数。

由公式可知,本法中的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中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皆与养分平衡法相同,唯有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要进行研究。

确定土壤有效养分系数的方法如下:

A.设置田间试验:试验方案需设置NP、NK、PK、NPK等4个基本处理,要有足够的试验点以保证其应用价值。供试树种、品种、树龄等应统一,果实成熟后计产,再计算出需养分总量及无氮、无磷、无钾区的土壤供N、P2O5、K2O量。为准确起见,现在许多科技人员自测果树需肥系数,这就要进行大量的土壤测试工作。

B.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在设置田间试验的同时,采集不施任何肥料的土壤样品(3414方案中的N0P0K0即空白处理)。测定土壤中碱解氮(碱解扩散法)、土壤有效磷(Olsen法)、有效钾(火焰光度法)。

C.确定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按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每一个果园土壤有效养分的利用系数。应注意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不一定都是小于1的数,也可能是大于1的数,这将取决于养分浸提量的大小。

D.进行回归统计:以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Y为纵坐标,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X为横坐标,作出散点图,根据散点图分布特征进行选模,以配置回归方程

E.编制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换算表:对于基层科技工作者和果园管理者来讲,更需要直观明了的分档数据,以便随时随地计算土壤供肥量。目前有关果树生产区的土壤有效养分系数换算表较少,可参考大田作物土壤养分系数、土壤测试值与肥料利用率之间的关系。

在引入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做大量田间试验和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工作。在积累大量有效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生物统计,得出显著或极显著的规律性后方可用于测土配方施肥实践。通过实践获取反馈信息校正养分系数,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才能与生产实际相符,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准确性。

④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率(系数)是指当果树生长季(年生长周期)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量占施入肥料总养分量的百分数,它也是确定果树最佳施肥量的重要参数。由于受果树树种与品种、砧木、树龄、肥料品质与投入量、施肥技术、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确定肥料利用率的难度很大。可查阅国内外资料,参考有关数据及通过田间试验和化学分析来求得。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树体内该元素的吸收量-无肥区树体内该元素的吸收量)×100%/所施肥料中该元素的总量

在目前果园管理水平下,果树对化肥的利用率为:氮肥30%~60%,磷肥10%~25%,钾肥40%~70%。有机肥料利用率为:腐熟较好的人粪尿、禽粪等的氮、磷、钾为20%~40%;猪厩肥的氮、磷、钾为15%~30%;土杂肥或泥肥的氮、磷、钾不足10%;豆科绿肥为20%~30%。研究表明,磷肥利用率最低,但其后效很长,氮、钾肥几乎相当。

在确定肥料利用率后,可按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分别计算出有机肥和化肥的计划施肥量,但是计划施肥量的计算只是一个粗略的估算值。在一般果园施肥中应根据当地肥料的供应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与其他管理技术相配合进行科学运用,使推荐施肥量更符合实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1

答:养分平衡法又称目标产量法,目标产量就是计划产量。该法是根据花卉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构成要素,以花卉作物的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为估算目标产量施肥量的依据,以达到养分的收支平衡,此方法应用最为广泛,计算方便。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

养分平衡法涉及花卉的目标产量与质量、花卉需肥量、花园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其中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N0P0K0)的花卉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或质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计算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1)地力差减法地力差减法是根据花卉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N0P0K0)的产量。(2)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法土壤有效养分利用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详情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