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出现时间早于油画,为何现在油画成为了世界主流绘画,而国画却不能?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8-05
我觉得这个和近百年来的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力有关,虽然国画在我们中国是一项历史悠久,非常受人喜爱的传统艺术,国画的起源也要远远早于油画,但油画现在成为了世界主流的绘画,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国家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从满清开始就落后于世界,从鸦片战争开始更是一蹶不振,国家残破国力不行,国画怎么可能受到世界的关注和成为世界的主流绘画呢?任何文化影响力都受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制约,不是凭空而来的,看看中华文明及国画在历史上在东亚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表现就能够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情了。
第2个回答  2019-08-05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西方油画尤其是法国意大利,资本主义很早就诞生了市民阶级,这是艺术生产消费的主要阶级。意大利从16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法国17世纪的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一直发展至今,可以说西方油画没有断裂层,基本是延续渐进的发展的。资本主义血液里面就躺着油画艺术基因,所以油画有着肥沃的生长土壤

而中国画虽有绚烂的历史,但是清末近代,社会动荡,阶级流动,新中国成立后,温饱都是问题,在没有解决肚子问题的时候,没人去关注眼睛的问题。加上经济至上,在哪种社会意识形态里都是通用的,经济上有优势的,艺术上也有侵略性。所以,综上,在国画开始出现断层的时候,西方油画观念的渗入,就导致国画不但没有风靡世界,甚至没有风靡中国。
第3个回答  2019-08-05
先来讲个故事吧!(以下为故事,切勿认真)话说有几个老外艺术家找到齐白石要和他比试一番画技,齐白石眯着眼睛躺在椅子上摇啊摇,眼皮都没抬一下:说吧,画啥?老外说:就画放牛吧!齐白石笑了:画呗!于是几个老外支起画架,七七八八的颜料画笔一大堆,还找来了放牛娃和一头大水牛,照着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

齐白石放牛图
老外艺术家集中精力认认真真画了几天,还没画完,实在太累人了,便放下画笔伸个懒腰,突然发现,齐白石还躺在那摇椅上打瞌睡,连笔都没动!老外们有点吃惊,不过还是继续坚持将放牛图给画完了,有写实的,有抽象的,有印象的……这时候齐白石醒了,他揉揉随意朦胧的双眼,拿起一只毛笔,刷刷刷几分钟就完事了:我画完了,现在来比一比吧!

齐白石和平
几个老外惊呆了——我们画了几天,你画几分钟?他们拿着各自的画给齐白石看,写实的老外说:你看,我这放牛娃和水牛可是画得精微至极没任何不同……抽象和印象的老外说:瞧,我们这也比你们那什么似与不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颜色更丰富、更加有想象力……讲了大半天后,他们拿过齐白石画的一看,差点晕过去了……

吴昌硕延年益寿
只见齐白石的画上根本就没有牛,就一板凳上丢了一根绳子!他们齐声问道:不是画放牛图吗,你的牛呢?齐白石反问:不是画放牛图吗?老外:对呀,那牛呢?齐白石:牛不是放了吗?老外:那放牛的人呢?齐白石:牛都放了人不也去玩去啦?老外们傻眼了,你这不蒙人么,但仔细一想,齐白石说得有道理呀!再一研究:齐白石的画果然高!最终,他们服了:老齐算你赢!为啥?因为齐白石的牛是活的,在画外,在你的脑中,已经不是画得精微不精微、似与不似的问题了,用画活了的东西来比画中的死物,自然输赢已定。

张大千四世同堂
这当然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放牛图(图一)中不见牛踪影却是确有其事,这虽然有些贬低油画抬高国画的意思,但可能也是很大一部分国人的想法。事实上油画和国画的情况,放眼到世界范围,国画就完全不如油画那样受人欢迎了,油画能风靡全世界,但国画却一直走不出去,甚至还出现一种声音说国画远远不如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林墉大吉利
对于这种说法,自然有很多例证来反驳,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等这样的西画大师都曾经表示过中国画才是真正的艺术。但不得不承认,国画的确不如油画那样能被不同种族和地区的人接受,这又是为何呢?
其中之一的原因,可能就在于中国人对于事物的理解、以及思维模式,都与其他人种有较大的区别。就拿给画命名这件事来说,中国人就显得有些“蒙人”,或者说“狡猾”,不像西方人那样“笨”。

梁文尧难得糊涂
比如说画荷花,西方人画完还是叫荷花,但齐白石画的可能就几只荷花插花瓶中,取个名字就叫《和平》,西方人就不理解了,荷花插花瓶中还是荷花,和“和平”有啥关系呢?但中国人毫不会感觉有啥不对,反而觉得这名字取得特好。再说,比如吴昌硕画几只菊花,他取名叫《延年益寿》,西方人同样是懵的感觉;张大千画四个柿子,取名叫《四世同堂》,西方人更是云里雾里不明白:你们中国画,不管画什么都可以叫个毫不相干的名字,简直不可理喻。
更怪的是,比如说像林墉明明画了个小姑娘,只不过还有几颗荔枝和小鸡,就叫什么“大吉利”,这能和吉利不吉利扯上什么关系呢?西方人可能就直接叫做“人物”“肖像”,这才符合画的主题嘛。但中国人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完全不懂绘画的人也觉得这些画叫“和平”“延年益寿”“四世同堂”“大吉利”才对了。
看到吗?中国画,仅仅在画作名称方面,就只能中国人自己理解,而西方人却莫名其妙,如果你要和他解释,那可能得费上很大的精力可能还不一定能让他接受。而油画就不同了,油画到中国,画人就是人像,画风景就是风景,中国人也照样理解照样觉得正常,其他世界各地的人也一样,没有任何障碍,而中国画就不行了,走出去,别人仅仅在名字上就感觉难以理喻。
而真正在研究后理解了中国画的人,就会发现它早已超越了纯粹的绘画艺术之层面,因为中国画已经脱离了现实中具体事物的本身,它在表达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内涵。想要外国人接受和理解中国画,其实只需要他们看懂“难得糊涂”四个字就够了,比如说画家梁文尧的这幅《难得糊涂》。
西方人不懂“糊涂”,因为“糊涂”不科学;而中国人最会装“糊涂”,“糊涂”是一种最艺术化的生活哲学,这也许就是国画不能像油画一样风靡世界的原因吧。
第4个回答  2019-08-05
喜欢国画的人大多数都是中国人,而油画却是世界过各国人都比较喜欢的画作,所以会成为主流。

西方油画被称之为世界画坛的“常青树”,其一:有钱的教皇贵族热衷喜欢艺术,在经济上大量的支持艺术的创作宣传推广,我们都知道艺术创作不只是凭借艺术家自身的才华就够了,上等的创作工具(颜料、画纸)可以让作品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比骑自行车的永远赶不上开小车的。

其二:艺术家的艺术造诣独领风骚,其艺术精髓一直被传承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诞生了很多天才艺术家,比如被称之为“欧洲文艺复兴三杰”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笔下都不缺乏世界名画,而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家都会从天才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取艺术精髓,比如“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安格尔就热衷于学习拉斐尔的作品,然后布格罗又学习安格尔,这样艺术精髓就不会断层,而艺术风格又在创新。

其三:在艺术无国界的时代,西方油画在创作上比起其它画种要相对简单的多,在审美上,西方油画强烈的视觉效果很容易吸引一些艺术爱好者,你看现在世界各地的不知有多少人喜欢油画呢?导致油画的商业价值“水涨船高”,这样周而复始,西方油画就“红红火火”了。
第5个回答  2019-08-05
各种画种的存在都有其历史发展原因,但它们之所以到现在仍能在艺术领域内占据一席之地,并不都是历史地位造成,更因为它们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油画(以下简称“西画”)的发展经历了初级的概念化、平涂等许多如今我们看似幼稚的阶段,随油画的画具画材逐步改进,油画所发展出来的并不仅是一套绘画技法,更有一整套绘画科学理论体系(素描理论、色彩学、绘画透视学、艺用解剖学等等),这使得油画在十一、十二世纪至今都在持续发展,以色彩造型的艺术表达手段演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艺术表达风格(艺术流派),其中所触及的也不单是绘画技法的变革,更深层的根源是艺术角度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的改变(比如从古典到古典浪漫到印象再到抽象……等等等等)。
西画(油画、水彩、水粉等采用色彩造型的画种)因其表达方式的丰富,使其在艺术风格上更容易产生多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仿佛一棵能开不同种类的花朵、结不同种类的果实的树。
水墨画(以下简称“国画”)也同样经历了长期的变迁,从早期的单一描绘山水渐拓展到描绘人物、动物,因为画具画材的变革不是很大,也就没有像油画那样发展出严谨的明暗、结构、色彩等造型方式。也因为画具画材的限制,国画的表达方式一直未脱离线造型,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色块造型、散点透视、晕染等多种绘画技巧。同样因为画具画材原因,国画发展中形成了与西画那种基于写实方向的绘画科学理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绘画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许多基于墨、线、墨色等自成一派的绘画技法(和绘画形式,如写意画、工笔画等)。
从技法来看,国画的发展确实显得比较拘束,受画材局限,产生了线条的各种描法,塑造黑白灰层次(一种基础的素描感)的各种皴法,以及不同的敷色(上色)技法。
(可参考相关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总是看着不那么写实?)

当我们冷静看待油画和国画时,肯定会注意到,
油画和国画最大的区别不在于画具画材,而在于艺术表达手段。
(至于市场什么的,不在这个问题讨论范围内,此处不予置评)

长期以来,油画的表达方式是写实(即使其中有抽象的部分),国画的表达方式是写意(即使国画也有写实的技巧),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两者对世界的认知方法、艺术思维方式以及观察方法完全不同,因此才会导致两者在表达手段上有很大区别。

单纯从技法来看,西画的技法本质还是建立在严谨的绘画科学理论基础上,即便写实、具象、印象、抽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