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顺便举举例子~~~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1、“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3、“人治”主义

“人治”主义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义)、诚(信)、弟(悌)、智(知)、忠、礼、勇、恕、廉、温、恭、宽、良、耻、让、敏、惠等项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扩展资料:

儒学思想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1、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2、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2
(2018·孝感)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其所创建学派的核心思想。孔子学派的学说,从战国开始,成为天下之显学而发挥重要作用。从西汉到明清,基本处于独尊地位。而且,久而久之,这一学派的一些思想观点不断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中。孔子创建的学派是:儒家学派。
第2个回答  2009-09-05
对于这个问题,已有的这条回答算是分析得相当透彻了。不过这样的文章也不少见,我虽然看过的不多,却也知个大概:这个分析工作有很多人在做,也做得很好;可着重于提出解决方案的却不多,大多数人都只停留在分析、呼吁的层面上,我觉得这对问题的解决见效甚微。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治理社会,整顿民风主力在于统治者,要看他们的如何去导,如何去齐,光是一些文化专家和有识的呼吁是不够的。或许把它们改成“奏章”呈上去给席主看看会有些成效,当然也希望在儒家(总得现在的儒家有些散)内部、会出现一批改良派(可以根据儒家典籍把古儒学改造成符合当今时代的现代儒学)复兴儒学的主力在儒者,以结合儒学来治理国家则主要在统治者。
同时也希望各“儒学专家”不要只停留在分析问题的层面上,也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