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不合格食盐可能导致什么症状

如题所述

以下是一些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有毒食品大全
1.高致癌毒大米(陈化粮、民工粮)以及用这类大米加工制做出的彭化食品等 :食用这类大米,轻则出现恶心等现象,长期食用还可能致癌;
2.毛发水勾兑出的毒酱油:铅、砷、黄曲霉毒素、4-甲基米唑、氯丙醇等对人体有害;
3.敌敌畏泡金华火腿;
4.各类水发食品的侵泡液中掺入甲醛;
5.含有甲醛的有毒蜜枣;
6.残留农药超标的蔬菜水果(百菌清、倍硫磷、苯丁锡、草甘膦、除虫脲、代森锰锌、滴滴涕、敌百虫、毒死蜱、对硫磷、多菌灵、二嗪磷、氟氰戊菊酯、甲拌磷、甲萘威、甲霜灵、抗蚜威、克菌丹、乐果、氟氯氢菊酯、氯菊酯、氰戊菊酯、炔螨特、噻螨酮、三唑锡、杀螟硫磷等);巨毒高残留农药的张北“无公害”蔬菜;
7.用“瘦肉精”饲养出的瘦肉型猪肉中的化学成分在医学临床上可以治疗哮喘;
8.用矿物油加工制作的毒瓜子,食品中矿物油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的消化系统,轻则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9.用加丽素红喂养的鸡所产的红心鸡蛋,引起严重贫血、白血病、骨髓病变等;
10.用猪大粪浸泡制作臭豆腐;
11.用人尿浸泡的鲜海虾;
12.黑心月饼;掺加化肥的月饼;
13.变质豆奶;
14.添加增加剂的馒头、花卷;
15.用硫磺熏白的银耳、红辣椒、花椒;
16.用激素催熟的草莓、猕猴桃;
17.用石蜡做凝固剂的重庆火锅底料;
18.用色素染制的绿茶;
19.用违禁的“工业盐”腌制的四川泡菜;
20.用硫磺熏制的土豆;
21.肥厚、叶宽、个长、色深的毒韭菜,这是用“3911”农药浸灌出的,其残留物导致食用者头痛、头昏、恶心、无力、多汗、呕吐、腹泻,重症可出现呼吸困难、昏迷、血液胆碱活性下降等;
22.掺加“掉白块”的龙口粉丝;
23.上海三元“全佳”牌乳酸菌饮料霉菌多得无法用数字计量;
24.硫磺熏药水泡“卫生筷;
25.用墨水染过色的“黑”木耳;
26.价格低得出奇的假鸡精;
29.低质量的饮水机;
30.不合格的一次性医疗器具;
31.多得难以记数的假药;
32.糖精水和色素勾兑的“葡萄酒”;
33.果脯、蜜饯中细菌之多,超过国家标准的100倍;
34.用骡马肉冒充平遥牛肉;
35.用掉白块、色素加工出的红薯粉条;
36.用掉白块、碱性嫩黄口、工业明胶等化学致癌物质加工制作出的腐竹;
37.用硫磺和工业言保鲜的鲜竹笋;
38.太仓肉松的原料使用了死猪肉、母猪肉、并且大量使用豆粉,用双氧水漂白母猪肉呸。病死猪被制成肉松还要加上添加剂、着色剂等,使肉松色泽更加好看;
39.黑心豆芽;
40.温州有毒的“乡巴佬”食品;
41.天津宁河县潘庄镇兴达食品厂生产黑馅饺子;
42.江苏泰兴市出现“有毒香肠”;
43.工业用酒精勾兑出的白酒;
44.在下水道淘出的“潲水油”;
45.安徽出现的毒奶粉;
46.用硫磺进行熏制漂白的毒桂圆;
47.厕所旁边灌出来的果汁、滥用防腐剂(山梨酸、山梨酸钾;
48.苯甲酸、植物杀菌素、亚硝酸盐)的(方便食品、饮料、酱油、蚝油味晶);
49.含石炭酸的米粉;
50.用病死变质禽畜加工成卤腊方便熟食;
51.含有大量氯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的禽肉食品、鲜牛奶;
52.千人涮过的红油老汤;
53.湖南的毒猪油;
54.添加化工原料“非食用冰醋酸”的山西老陈醋;
55.全国全部面粉都添加漂白剂,大部分面粉中漂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超量,长期食用后身体会出现疲劳、头昏、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不适感。
------------------------------------
添加剂仅一成有质量标准

标准滞后使食品加工安全隐患频现:果脯中糖精使用超范围、面粉中漂白剂超标……

国内目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超过1700种,但有质量标准的仅有250种”!据悉,质量标准滞后使食品加工安全隐患频现:果脯中糖精超范围使用、面粉中超标使用漂白剂……在昨日市科协进行的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沙龙上有关专家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抗菌产品的有效性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

广东仲凯农业技术学院食品科学系主任白卫东副教授指出,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的血液,应用非常广泛,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食品安全。“然而现在的问题是目前食品添加剂的质量标准严重滞后,给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白卫东说,国外添加剂有着全面的质量标准,早就禁止使用糖精、甜蜜这些添加剂了,而我们却一直在用。据悉,目前国标gb2760已公布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至2004年已达1797种,而有质量标准的仅约250种。质量标准的滞后使添加剂的使用缺乏规范,使食品加工中的安全隐患频现——果脯、蜜饯、凉果中糖精的超范围使用;肉制品中超量使用亚硝酸盐;面粉中超标使用漂白剂等等。

为此,专家呼吁加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和整合,尽快更新食品添加剂质量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27
在生产流程中,植物油可能因为原料或者流程的不稳定而导致一些指标不合格。如果成品检测频率不足以覆盖这样的“波动”,就有可能让不合格产品逃过检测而上市。在运输与储存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油的氧化而导致烟点降低与颜色变化。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无法判断问题出在哪一步。此外,颜色和烟点确实不是食品安全项目。它们的不合格是不符合产品质量的承诺,其实质是降低了油的等级,但不至于危害健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