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桃园三结义的全内容

如题所述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一天,他边看榜文边长叹,忽听背后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不思为国出力,在这里叹什么气?"并自报姓名说:"我叫张飞,靠卖酒杀猪为生。"

刘备说出自己姓名后说:"我想为国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够,故而长叹!"张飞说:"这没什么可难的,我可以拿出家产,招兵买马,创建大业。"刘备听后非常高兴。二人来到一个小店,边喝酒边谈,正说得投机,门外突然来了一个红脸大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刘备、张飞请他一同饮酒。交谈中得知,此人名关羽,因仗义除霸有家不能归,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们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谈得十分投机。

隔日,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扩展资料

虽然人们把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历史的真相却是三人并没有结义。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

1、《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从未提及此事。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在乡里聚合徒众时,关羽、张飞就已投其门下。刘备后为平原相,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还说了一句话:“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从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关、张三人关系密切,休戚与共,患难相携。关羽、张飞二人对刘备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保驾护航,不避艰险。

但此句只说三人“恩若兄弟”,未见得是结拜兄弟的关系。关羽那句话进一步确定,三人未结拜,因为他称刘备为“刘将军”。

《三国志·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年轻时和关羽一起事奉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张飞把关羽当兄长一样看待,未提刘备。而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并不见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问群臣刘备会不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

刘晔形容他们的私人关系为“恩犹父子”,连“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样;其二,没有史料证明三人曾经结拜兄弟。

2、年龄排序有误,如果结义,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写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随后,他在同一天先后认识了张飞、关羽两位豪杰,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次日,三人便举行了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当时“年已二十八岁”似是有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卒于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时年六十三”。由于古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应生于161年。那么,中平元年他应该不到二十五岁。

再看关羽。史料记载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学者胡琦经过考证,认为关羽大概生于159年,比刘备大两岁。

清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有关羽的家世。当时有个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文中称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160年)。按照这种说法,关羽也比刘备大一岁。

张飞的年龄相对比较好界定。据《关公年谱》记载,张飞小刘备四岁。

综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刘关张三人中,关羽最长,刘备次之,张飞最小,假如真有桃园结义,应该是“关刘张”,而非“刘关张”。

由于“桃园结义”不但无太多的历史依据,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间之所以有桃园结义的传说,可能是对史书中“恩若兄弟”的想象与附会。

至于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要称刘备为大哥,是因为刘备是君,关张是臣,从行政级别上看,刘始终大于关、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园三结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7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张飞原来是杀猪卖肉的。这年夏天,他杀了一头猪,怕一时卖不完,会变臭变坏,老张虽是个莽人,却不是那种无良奸商,心想把肉放在哪好呢?想来井水较凉,于是就把一扇猪肉吊到门口的井里了。为了怕别人顺手牵羊拿去,又在井口上盖了块千斤大石。

眼看“万失无一”了,倒觉得没啥意思了,于是乎便在石板上写上一行大字:“谁能揭开石板,可拿走好肉一刀!”——白吃老张的猪肉,这可是头一回!随后张飞就拿了另一扇猪肉,游乡叫卖去了。 

这时候,从南边的大路上过来一条汉子,推着一辆独轮小车,车上装着两布袋绿豆,径直走到了井边停下,想喝点凉水,一看有口井,结果被大石头盖上了,这气就不打一处来,心想:这谁家的孩子,这么不懂事,干嘛把石头盖在井上呢?——原来这位老兄不识字的!

想着就上前把石块搬开了,完了就去提那井里的绳,提着提着,提出一扇猪肉来。嘿,这井里怎么会有新鲜猪肉叻,还有一把快刀!这时大汉才看到石块上有字,——合着还是识字的!二话没说,手起刀落,割下一刀好肉,放在车上,推起车,吱吱呀呀直奔大路就走了。 

张飞的老婆正在大门口那做着针线活,把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了,想阻止他吧,又觉丈夫留了话在大石上,不好开口,便招呼道:“好汉,请留下姓名!” 关羽。”大汉指指自己的红脸,又指指齐胸的长须,说:“我就在涿州观音街的粮食市上,有事CALL我,一定不会错的。” 

张飞回来以后,老婆一五一十地对他说了经过。嘿,张飞这气!叫道:“白叫人拿走我一刀肉,还让我丢人现眼,欺人太甚!我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待我去找他算账去!” 

他飞奔进了涿州城,沿着观音街,这头看到那头,果然见有个红脸长须的大汉,面前放着两袋绿豆。就是他了!张飞瞪大环眼,出语带剌:“喂,你这绿豆能吃吗?”——你说哪有这么向人买东西的!哪有绿豆不能吃的呢,不能吃还卖吗?一听就知道是找碴儿来的。

关羽强压住气,说:“我卖的绿豆从来都是上等货色,您自己仔细看看吧!” 
张飞伸手插入布袋,抓住一把绿豆,用力一攥,立刻绿豆成了豆粉。掏出来,摊开手放在关羽的面前,嘲笑说:“把绿豆粉当绿豆卖,骗子!” 

关羽心头火起,指责他不该弄碎自己的绿豆,张飞却不肯认账,还非说关羽卖豆粉,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就吵开了,看热闹的人越围越多,谁也不知道这两人谁的话属实。

这时候,张飞也急了,抓起一把绿豆套着关羽脸上撒来,道:“想要脸,就别吃我的肉;想白吃我的肉,就别要脸了!” 

关羽一听顿时明白了:敢情!这是那刀猪肉的主人。哦,有人能吃了你的猪肉,你不乐意了,就跑来斗事。哼,咱老关也不是什么好鸟,想当年,县官我都敢KILL,还怕了你了?跟着两人就打了起来。这下好,整个观音街,从东打到西,又从西打到东,把个街市打的东倒西歪,七荤八素。

这位说了,怎么没人劝架拉架呢?啊?这话问的——就象动物园里两只老虎打架为什么没人劝架呢?——他……他……他要有人敢呢!这二位身体重,武艺好,力气大,一步一拳,三步一脚,很快就把整条街夯的比石板还要结实,TANK开过来都不会留下印儿。 

这时候过来一个卖草鞋的,大声劝架说:“住手,你两小子,敢在我地头上打架生事,翻天了是吗?有什么过不去的都可坐下来谈嘛。” 

看热闹的人们见他长得白白净净的,身体瘦弱,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不禁嘲笑:“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真想劝架就动手去把他们拉开吧。” 

卖草鞋的果然飞步跳到了当街,一手攥住关羽的胳膊,一手攥住张飞的胳膊,朝两边一分,又朝下一按,两人立刻就成了楔进土里的橛儿,分毫也动弹不得了。好大的神力啊!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一龙分二虎。 

人们都连声叫好。关羽和张飞也都从心眼里佩服。一问,才知道这卖草鞋的原来叫刘备,他们早就听说过了。俗话说:好汉爱好汉。碰巧见到了面,怎么肯轻轻错过?关羽和张飞都表示想和刘备交朋友。

刘备见们都是英雄,也表示十分钦佩,希望能成为弟兄。张飞生性痛快,说:“不打不相识,说干就干,立即在这里结拜好了。”动手捧了些土,堆在当街;又拣了几根细柴棍儿插上,权当香烛,然后硬拉刘备、关羽一齐跪地磕头,就算结拜成弟兄. 

扩展资料: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罗贯中把它放在《三国演义》开篇的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文中描写到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刘备,然后巧然的机会刘备认识了张飞和关羽,三个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结为兄弟。

在文中结尾描述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园三结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8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 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掌故轶闻: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

  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
  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 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 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 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 》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 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 ,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应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首先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2-27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 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掌故轶闻: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

  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
  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 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年)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 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 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 》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 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 ,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应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首先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
第4个回答  2021-04-05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一天,他边看榜文边长叹,忽听背后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不思为国出力,在这里叹什么气?"并自报姓名说:"我叫张飞,靠卖酒杀猪为生。"
刘备说出自己姓名后说:"我想为国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够,故而长叹!"张飞说:"这没什么可难的,我可以拿出家产,招兵买马,创建大业。"刘备听后非常高兴。二人来到一个小店,边喝酒边谈,正说得投机,门外突然来了一个红脸大汉,威风凛凛,相貌堂堂。
刘备、张飞请他一同饮酒。交谈中得知,此人名关羽,因仗义除霸有家不能归,已流落江湖五、六年了。他们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谈得十分投机。
隔日,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扩展资料
虽然人们把视为义结金兰的榜样,但是历史的真相却是三人并没有结义。三人结义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根据民间传说以及小说情节内容所需而编造出来的。
1、《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从未提及此事。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刘备在乡里聚合徒众时,关羽、张飞就已投其门下。刘备后为平原相,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人多的地方),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关羽还说了一句话:“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
从以上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刘、关、张三人关系密切,休戚与共,患难相携。关羽、张飞二人对刘备忠心耿耿,在人多的地方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保驾护航,不避艰险。
但此句只说三人“恩若兄弟”,未见得是结拜兄弟的关系。关羽那句话进一步确定,三人未结拜,因为他称刘备为“刘将军”。
《三国志·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年轻时和关羽一起事奉刘备,“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其中,只提到张飞把关羽当兄长一样看待,未提刘备。而把比自己年长的人当做哥哥来看待,称呼某人为“哥哥”并不见得就是拜把子兄弟。
《三国志·刘晔传》中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人杀害后,魏文帝曹丕问群臣刘备会不会出兵伐吴,为关羽报仇,侍中刘晔回答说:“刘备和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关羽被杀害,如果刘备不能为他报仇,对关羽的恩义就不算全始全终了。”
刘晔形容他们的私人关系为“恩犹父子”,连“兄弟”二字都未用。
以上史料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刘关张三人关系亲密,就像兄弟、父子一样;其二,没有史料证明三人曾经结拜兄弟。
2、年龄排序有误,如果结义,应是关刘张,而不是刘关张。
在《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写到,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刘备“年已二十八岁矣”。随后,他在同一天先后认识了张飞、关羽两位豪杰,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次日,三人便举行了脍炙人口的“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当时“年已二十八岁”似是有误。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刘备卒于章武三年(223年)夏四月,“时年六十三”。由于古人计算年龄都算虚岁,照此逆推,刘备应生于161年。那么,中平元年他应该不到二十五岁。
再看关羽。史料记载关羽生年不详,死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元代学者胡琦经过考证,认为关羽大概生于159年,比刘备大两岁。
清康熙年间,有人在关羽的故乡解州(山西运城市)掘井时,掘到了关羽祖墓的墓碑,上面镌刻有关羽的家世。当时有个叫朱旦的官员据此写了一篇《关侯祖墓碑记》,文中称关羽生于汉延熹三年(160年)。按照这种说法,关羽也比刘备大一岁。
张飞的年龄相对比较好界定。据《关公年谱》记载,张飞小刘备四岁。
综合上面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刘关张三人中,关羽最长,刘备次之,张飞最小,假如真有桃园结义,应该是“关刘张”,而非“刘关张”。
由于“桃园结义”不但无太多的历史依据,且有漏洞,因此不可全信。民间之所以有桃园结义的传说,可能是对史书中“恩若兄弟”的想象与附会。
至于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要称刘备为大哥,是因为刘备是君,关张是臣,从行政级别上看,刘始终大于关、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园三结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刘关张并未“桃园三结义”
编辑于 2019-05-23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7个回答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_不花钱看全本小说_全文免费阅读
值得一看的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相关信息推荐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_七猫免费小说_海量小说免费任选,_永久免费看立即下载
上海七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告
「比心」 5000万人都在用的陪练App
值得一看的交友软件相关信息推荐
app交友软件在线交友,在线游戏陪练,首单享红包,找人一起打游戏上比心App!点击下载
上海一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关于三国演义里面的桃园三结义的全内容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动物乐园 正在咨询一个宠物问题
1条评论
热心网友赞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发布文告,下令招兵买马。榜文到涿县,引出了三位英雄。刘备,是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一天,他边看榜文边长叹,忽听背后有人说:"男子汉大丈夫不思为国出力,在这里叹什么气?"并自报姓名说:"我叫张飞,靠卖酒杀猪为生。"
刘备说出自己姓名后说:"我想为国出力,又感到力量不够,故而长叹!"张飞说:"这没什么可难的,我可以拿出家产,招兵买马,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长沙小学小学语文课在线直播网课
小学1-6年级通用直播小学语文课网课
广告2021-04-02
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的主要内容
巜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歌颂的是"义”字,也就是义气。 那什么叫义。义是仁、义、礼、智、信中排第二,说明很重要。义是指正义或公益的情谊。义气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那巜三国演义》桃园三结义让我讲就是桃园义三结,就是在桃园这个地方,义气相投的三个人结拜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人人皆知。真正的故事是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炫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故事教育我们要象桃园三结义一样,讲义气,守诚信,同生死,共患难。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5赞·1,849浏览2020-12-18
桃园三结义读后感五十字左右
桃园三结义读后感: 桃园三结义告诉我们如果想有一番事业的话,就要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帮助,为了义气不能相互包庇朋友的过错,而是要敢于指出朋友的错误,帮他改正。义是在法律道德准绳范围的义,不能因为义而触范法律,那就不叫义了,只有为朋友做好事才是义。 桃园三结义讲的是:在东汉未年的时候,张角领导农民起义造反。刘备、关羽、张飞在这时相遇,这三个人意气相投,便结拜为兄弟,共同谋划恢复汉室,保卫国家的计划。 刘、关、张三个人能结拜为兄弟是因为他们都讲义气,义就是义气,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的气概。不仅有义,他们还志同道合,他们一心想从军,各自施展才华,想要报效国家。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184赞·1,392浏览2020-07-29
三国演义第二章董卓揽大权斗读后感50个字?
写作思路:首先要熟读文章,然后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阐述出来,最后融入自己的看法,再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正文: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 中平六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动乱,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成为东汉末年献帝时的大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 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为了自己的私利竟然胆大妄为——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天子号令百官,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的所作所为令百官震怒,令天下人寒心。189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爆发董卓讨伐战,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 司徒王允见董卓的义子吕布英勇无比,一时间无法将其拿下,就和自己的义女貂蝉设反间计,挑拨董卓和其大将吕布的关系,结果成功。192年,董卓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听了这些故事,你也对董卓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天老师还给我们讲了第八回和第九回,也就是王允用貂蝉挑拨吕布和董卓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貂蝉的多次挑拨下,在吕布出门散步时遇见王允,又对吕布使了激将法,让吕布恼羞成怒,再也忍不下去了,就集结众人把董卓给杀了。 我觉得董卓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他得到了天子的器重,成了一位大臣,作为国家重臣,就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可是,你呢? 为了自己的私欲变本加厉,不思悔改,就在八方诸侯的声讨声中,落荒而逃,走的时候为了把富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囊中,他都说这些富人有罪,然后把它们逐一杀害,逃跑的时候他命人绑了天子,又把城市给烧了,迁移的时候,还要带上百姓,走到队伍中,只要有老百姓掉队的,就被后边的官军杀害,这些,只是董卓十恶不赦恶行的冰山一角,你说,他是不是罪有应得? 董卓的死给大家都敲响了警钟,希望后人能引以为戒。
19赞·343浏览2020-11-03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读后感五十字
《连环计》读后感当我看完这片由元末明初罗贯中所著的一部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连环计时,感受到貂蝉舍生取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英雄事迹和爱过情怀而仍旧在我脑海里出现。 话说有一天,吕布去王府查审王允是否串通曹操用七星刀行刺董卓。在王府发现了貂蝉,并且一见钟情。王允为了东汉的太平,先让貂蝉借着跟吕布的感情爱上他。 然后假装请董卓去王府赏花饮酒,让董卓看到她的义女美若天仙,并把她送去做汉献帝的妃子。(其实自己想独吞美色),其实这是王允想救汉献帝,就使用连环记一箭双雕:让他们同时爱上貂蝉。最后,吕布果然为了貂蝉亲手杀死董卓,从此亡命天涯。 从这里我知道人不应该为了蝇头小利。而让别人对你失去信任,更不能贪婪美色和金钱。否则会像《连环计》中的董卓和吕布因小失大。
15赞·2,565浏览2020-09-12
董卓搅大权主要内容
“董卓搅大权”中的“搅”当是“揽”字,即:“董卓揽大权”。   189年,朝廷征招董卓为少府,董卓上书找借口推辞,不肯放弃兵权就任。后来,汉灵帝病重,朝廷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令他将部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再次找借口拒绝,并驻兵于河东,以观天下变化。不久,汉灵帝病逝,汉少帝即位,何进招董卓入京诛杀宦官。董卓未到,何进已死,董卓在北芒迎接被宦官劫出的少帝,一同还于洛阳。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的部众所杀,何进、何苗的部曲无人统领,一起归属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死了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至此京都的兵权全部掌握在董卓手中。大权在握的董卓废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汉献帝,群臣不敢与之相争。董卓自封为太尉,掌管前将军的事务,加节传、斧钺、虎贲,改封为封郿侯。不久,董卓升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封董卓的母亲为池阳君。   190年,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同时焚烧洛阳宫殿,发掘陵墓,搜罗财宝。次年,董卓到达长安,升为太师,自称尚父,逾制乘坐青盖金华车;弟弟董旻升为左将军,封鄠侯;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的许多亲戚都在朝廷任职。
5赞·161浏览2016-01-31
「比心」 5000万人都在用的陪练App
值得一看的交友软件相关信息推荐
h5.bxapp.cn广告
新版三国咪噜游戏盒——你想玩的全都有!
根据文中提到的三国演义为您推荐
app.milu.com广告
正在加载
评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