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为什么改国号?

如题所述

称帝建制
乙未事变的真相暴露以后,引起了朝鲜人民的无比愤慨,反日情绪陡然升级。特别是金弘集亲日内阁宣布实行太阳历,并建年号为“建阳”,同时还宣布了“断发令”,要求朝鲜人民断发易服,这一连串的改革措施表面上是推行近代化,实际上却被朝鲜人民普遍认为是日本指使下的同化政策,因此极大地刺激了朝鲜人的民族感情,甲午更张以来积累的社会矛盾如火山般喷发出来,人们高举“为国母报仇”和“头可断,发不可剪”的口号,掀起了第一次义兵运动(乙未义兵),引发社会空前的骚乱。日本人在朝鲜逐渐站不住脚,而金弘集内阁亦是摇摇欲坠。亲俄派李范晋、李完用等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决定利用混乱的局势浑水摸鱼,将不满日本很久的高宗
朝鲜高宗玉玺
转移到俄国公使馆。他们收买宫女和宦官对高宗加以劝诱,高宗遂于建阳元年(1896年)2月11日清晨和王太子乘坐宫女轿子偷偷逃出被日本人控制的景福宫,来到贞洞俄国驻朝公使馆,史称“俄馆播迁”。高宗下令将亲日内阁成员全部免职,并将其中5人定为“逆贼”。逆贼五大臣中总理大臣金弘集、农商工部大臣郑秉夏在押送途中被巡检打死,内部大臣俞吉濬、军部大臣赵羲渊、法部大臣张博逃亡日本。朝鲜建立了以金炳始为总理大臣的亲俄政权。至此,亲日政权垮台,日本在朝鲜的地位迅速下降,俄国及朝鲜亲俄派的势力膨胀。此后日本与俄国先后签署了小村-韦伯协定、山县-罗巴洛夫协定、西-罗仙协定,协调两国在朝鲜的势力范围和各种利益,日俄在朝势力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为后来高宗称帝创造了条件。
高宗“播迁”到俄国公使馆以后,实际上被俄国人控制,仍然是一个傀儡君主。后来俄国人迫于朝鲜国内外压力允许高宗还宫。高宗没有去景福宫,而是于建阳二年(1897年)2月20日回到了贞洞庆运宫(今德寿宫),这是因为贞洞为各国使馆所在地,而高宗害怕再度发生类似“乙未事变”的事件,遂迁到庆运宫以寻求各国保护。高宗还宫后,亲俄派势力有所萎缩,而先前掣肘高宗的势力如兴宣大院君、闵妃、日本人亦消亡或削弱,所以此时的高宗终于摆脱了傀儡的地位,获得了实权。高宗不满于“大君主”的称号,决定采用“皇帝”之尊号,与中日两国分庭抗礼。建阳二年(1897年)8月16日,高宗下诏改元“光武”。光武元年(1897年)10月12日,高宗李熙穿上12章衮冕,在庆运宫之圜丘坛祭天,并即皇帝位,册封王后闵氏为皇后(后定谥号为“明成皇后”),王太子李坧为皇太子。[11] 次日颁诏书,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沿袭中国明朝的典章制度。[12-13] 高宗遂成为朝鲜半岛历史第一个正式称帝的君主(高丽初年虽然采用帝制,但并未正式加皇帝尊号)。
随着大韩帝国的建立,韩国的各种政治力量重新改组。高宗废除了甲午更张时期引入的责任内阁制,恢复了议政府制度,着手恢复君主专制体制。高宗皇帝虽然重用沈舜泽、金炳始、尹容善、赵秉世这些元老大臣,但却对他们敬而远之,只奉尊位,不予实权。高宗倚靠的是当时以资本主义列强为背景的各种政治派别,包括赵秉式、闵种默为首的亲俄派,李址镕、俞箕焕为首的亲日派,闵商镐、闵泳焕为首的亲美派,另外还有李容翊、李根泽等人所组成的君王近侧派,君王近侧派里面也有区别,比如李容翊亲俄,李根泽亲日等等,只是他们
高宗即位40年称庆纪念碑殿
相对其他派别而言与高宗关系更亲密而已。[14] 高宗利用这些派别对内相互牵制,以强化自己的专制皇权;对外让他们与不同国家打交道,以平衡各国(尤其是日俄)在韩势力,避免独大一方以威胁大韩帝国的独立地位。而高宗自己则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此时由于韩国的近代化不断深入,涌现了“独立协会”这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团体,他们举行“万民共同会”这样的大规模群众集会,要求对内实现政治民主和经济富强,对外不依靠外国,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独立协会自然引起了高宗及守旧大臣的反感,光武二年(1898年)12月,高宗出动军队镇压了独立协会的集会,数十人死亡,同时宣布取缔独立协会,独立协会领导人李承晚等被捕下狱。韩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次民主政治的道路就这样被高宗关闭了。随后,大韩帝国又于光武三年(1899年)8月17日出台了所谓“大韩国国制”,名义上是宪法,实际上却明确规定了韩国实行“专制政治”、“无限君权”。高宗的权力至此达到顶峰。高宗也并非不改革,他称帝后实行了“光武改革”,在经济和军事上大规模推进近代化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这一切都是维护旧的封建专制制度为根本前提的,也就是所谓的“旧本新参”路线(以旧制为根本,参酌新事物)。高宗想以这种政经分离的方式实现大韩帝国的独立与富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行的。
高宗称帝以后到日俄战争爆发的数年时间,朝鲜半岛又一次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此时韩国社会虽然没有出现1895、96年之间的大混乱,但仍动荡不安。东学党起义的部分残余以“英学党”的名义在全罗道一代不断举行农民暴动,光武二年(1898年)济州岛又爆发了“南学党”领导的房星七之乱,活跃于南部的“活贫党”也不断进行“劫富济贫”的活动,令韩国政府十分头疼。[15] 光武二年(1898年)9月又发生“茶毒事件”,亲俄派官员金鸿陆指使厨师孔洪植等人在高宗的咖啡中下毒,但没有成功,金鸿陆被处死;而亡命日本的朴泳孝、俞吉濬等亲日派也蠢蠢欲动,多次图谋潜回国内,发动政变废黜高宗,因此在日亡命的政治犯也是当时高宗面临的一个难题。[16] 除了韩国内部的暗潮涌动,外部日俄等国虽然暂时没有对韩国直接进行内政干涉,但却加紧了经济侵略,比如在马山浦租借权上的竞争、对韩借款竞争、铁路敷设权的竞争及俄国强占龙岩浦事件等等,在日俄角逐的情况下,高宗通过到处周旋来维持国运。[17] 然而,这种不靠自立自强而依靠外力来维持国家独立的政策虽然短期有效,注定撑不了多久。朴殷植对高宗的政策批评道:“不以厚我民力为自强之图,徒以庆运宫在各国使馆之侧为太平之基,竭吾国财谄事外人,朝秦暮楚,择强而交,实依赖以苟安,其能久乎?”[18] 终于,随着日俄矛盾的激化,两国终于爆发战争,而新生的大韩帝国也被迫卷入了日俄的争夺中,并走上殖民地的道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2-23
元末明初,1388年,高丽禑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出高丽地区后,发动兵变,1392年在开城废黜高丽国王,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朝鲜,高丽灭亡。

李氏朝鲜(이씨조선,公元1392年~1910年),韩国称为朝鲜王朝(조선왕조),是以朝鲜族为主体,统一朝鲜半岛的封建社会君主制国家。 在东亚,因朝鲜国君主姓李,故中国,日本,朝鲜的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朝鲜国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在中国也有“赵宋”、“李唐”、“朱明”等这样在君主姓氏加上国号的称呼)。1392年高丽将军李成桂政变上台,改国号朝鲜。1401年其子李芳远被册封为朝鲜国大王。1896年朝鲜大王李熙登基称帝,改国号“大韩帝国”。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第2个回答  2017-02-23
这历史渊源比较多。朝鲜名称沿袭半岛最后一个王朝-朝鲜王朝,而韩国的沿袭则要复杂一些。据史书记载,约在公元1-2世纪,半岛上一些部落发展成为马韩、辰韩和弁韩3个部落集团,被称为三韩时代。其中以辰韩经济最发达,从事建房、织绸、使用铁器、养蚕和役使牛马等活动。1618年明朝和后金(清)作战,作为明朝的盟友,朝鲜出兵援助,不料得罪了后金(清),1637年清兵占领朝鲜,国王投降,成为满清的属国。1873年 高宗成年亲政,大院君停止摄政,闵妃外戚集团掌权,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等江华条约,1882年由于闵妃外戚克扣军饷,因而发生壬午兵变。兵变中起义士兵杀死日本公使馆官员,攻入王宫。闵妃化装宫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闵妃请求下,满清派吴长庆率三千兵入朝鲜镇压兵变,囚禁大院君,闵妃外戚集团重新掌权。从此日本和满清均在朝鲜驻军。
朝鲜贵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开化派”和以闵妃为首的“守旧派”,1884年12月4日开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划,依靠日本军队发动政变,杀死守旧派官员,宣布和清政府断绝关系。是为“甲申政变”,袁世凯统率的清军应守旧派要求,于6日开进王宫,击败日军,杀死开化派首领,部分开化派首领逃往日本,守旧派重新掌权。1894年朝鲜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6月6日清军在牙山登陆,日本军队立即于7月6日在仁川登陆,并发动壬午事 变,占领汉城,强迫朝鲜签定不平等的《济物浦条约》(济物浦即今天的仁川)。并且组 织亲日派政府,镇压了农民起义。1895年4月日本和清军展开甲午战争,清军失败,签定《中日马关条约》,结束中朝宗藩关系,承认朝鲜独 立。至此,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在日本的统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杀有反日倾向的闵妃。 1897年在俄罗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独 立,第26代国王李熙于1897年改国名为“大韩帝国”,简称韩国。改建阳二年为光武元年,并追封被日本暗杀的闵妃为皇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