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各自具有的优势分布有哪些

如题所述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关系、潜力及合作模式选择(农产品贸易视角)》内容简介: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并未取得像其工业品那样迅猛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而这主要是由种类繁多的农产品贸易及非贸易壁垒所导致的。农产品贸易壁垒是致使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缓慢、减少贫困计划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扩大农产品贸易,刺激农产品出口需求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也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就必须团结起来,实现南南合作。另外,农产品中有很多产品是工业原料,在我国农业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力图利用贸易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约束。
中国与东盟近年来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就正式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正式启动,两大区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利益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上。农业和农产品问题,一直是东亚经济体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过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点。
中国与东盟同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因而双边贸易关系可能以竞争性为主。但是,对于农业和农产品来说,其生产和贸易结构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中国的国土主要处于温带,而东盟国家基本上处于热带,这一农业气候差异导致双方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从而出现了农产品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验证了上述的假说,并且列出了中国与东盟现阶段处于竞争、互补贸易关系农产品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相似性小于市场相似性,出口产品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另外,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各自的总体水平,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形式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两者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互通有无、互补余缺为主的贸易。
在互补贸易关系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产品潜力应该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并且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出现了“过度贸易”,而中国与菲律宾和新加坡农产品贸易仍然表现为“贸易不足”。
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条件下,互补的贸易关系应该能够促使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朝着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却没有呈现预期中的发展趋势,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动。两个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贸易量的波动可以由进口需求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三个因素加以解释。中国和东盟农产品总进口的增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者双边贸易的波动;另外,从出口结构调整来看,虽然中国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以适应进口需求变化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对东盟进口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反应度要明显低于东盟国家对中国进口变化的反应程度;从农产品竞争力变化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丧失,而东盟国家在此类产品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为了实证分析三类效应(因素)对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波动主要是受东盟国家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而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增长波动也主要受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但是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是影响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主要是受总进口需求的影响。而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削减关税,最终实现双边的自由贸易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也即通过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从而对各自总农产品进口需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本文认为: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波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根本和关键的途径。从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认为:目前中国政府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和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且把农业确定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促进效应直接与合作各方的贸易互补程度成反比,而和贸易保护程度成正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而且两者之间现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不是很明显,从这一点考虑把农业高保护程度的日本和韩国排除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亚自由贸易区所应该有的对农产品的贸易促进效应。排除了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而建立起来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存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积极主张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同时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即“10+3”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现在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模式。
最后,基于中国与东盟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合作的领域:粮食生产与贸易、热带农业产业合作以及农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市场的方法,加大粮食的进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东盟国家是比较可靠的粮食进口来源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2-01
(1)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
东南亚国家地处
热带
,热带资源、
海洋资源
、矿藏资源、农业资源丰富,而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其
工业
较为发达,所以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东南国家应该向中国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而中国应该向东南亚出口资本、
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存在互补性。

中国对
印尼
进口的产品以矿物燃料、动植物油、矿渣物、橡胶及制成品等为主,而中国向印尼出口钢铁、机械、电子等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由于印尼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
廉价劳动力
丰富,地属热带,盛产硅胶;而中国出口产品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其出口
产业
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而印尼的工业欠发达,因此,
两国
存在贸易的条件,构成了贸易的互补。
(2)中国与东盟贸易的竞争性
由于中国与东盟
成员国
地理位置接近,其生产传统,技术水平,自然条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导致中国与东盟成员国的出口存在着竞争性。显示比较优势(RCA)指标,是衡量一国在
国际贸易
中的比较优势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指一国某种商品的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份额与
世界上
该产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份额的比值。

中国初级产品优势不断下降,直至08年已经处于劣势方面了。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处于波动,08年时失去优势,处于劣势方面。初级产品继1997年比较优势减弱以后变为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低技术
产品仍然是最具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中等技术产品和
高技术
产品在2008年终于上升为在东盟
市场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总体上看
我国
和东盟的
制造业
的大部分产业都具有非常相似的
要素密集度
,越是偏向于
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
相似度
越高,换句话说竞争性越大。

中国在与
东盟国家
的贸易竞争中其产品比较优势的变化,主要从初级产品向技术型产品转移。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国内劳动工资水平高
中国的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东盟市场中逐渐失去优势。另外,1987年,中国在东盟市场的初级产品最具比较优势,但在1997年和2008年,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处于劣势。以谷物为例子,中国由于劳动工资不断提高,谷物的生产成本提高,使得中国生产谷物的比较优势降低。而
泰国
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劳动力廉价且丰富,成为了谷物的主要出口国。
2产业政策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东盟市场的技术型产品的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国家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另外,国家刺激“朝阳”企业,积极扶持高级技术产业,提高国内
经济
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增强其在东盟市场的竞争力。

在我看来,中国与东盟贸易关系
亦敌亦友
,它们既有相互的互补,相互的竞争。随着每个国家生产力的变化,资源的减少,而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正面像是带来资源的高效利用,部分产业的生产技术在催化的快速发展等等。负面的影响,贸易带来的失业,部分资源的过度使用等问题。这个时候国家政策起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的发展也相当重要,因为带来的是资源的高效利用等正面效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