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历史上黄子澄是不是内奸啊?

如题所述

黄子澄人物简介

黄子澄(1350-1402年),明分宜(江西分宜)人,洪武进士,授修撰,侍读东宫,累迁太学东卿。建文帝即位,命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建议削夺诸藩王权。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难,指子澄、齐泰为奸。建文四年,燕师渡江破京师,被执,抗辩不屈,磔死,族诛。


史料记载:

《明史》——列传第二十九

黄子澄,名氵是,以字行,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

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肃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未决,出相语曰:“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乃止。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未几,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始帝信任子澄与泰,聚事削籓。两人本书生,兵事非其所长。当耿炳文之败也,子澄谓胜败常事,不足虑。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而景隆益无能为,连败于郑村坝、白沟河,丧失军辎士马数十万。已,又败于济南城下。帝急召景隆还,赦不诛。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及燕兵渐南,与齐泰同谪外,密令募兵。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善上言:“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帝复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欲与善航海乞兵,善不可。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正德中,进士黄表其后云。


希望可以帮助到楼主,请采纳吧,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2
如果不是被灭族,黄子澄内奸妥妥的,每一步都救了燕王,上天派来助燕王成事的,朱棣口号奉天不是没道理的,真的似有天助!
第2个回答  2013-12-02
不是 算是个忠臣,只是做事呆板操之过急,而且最后被诛九族很惨。
第3个回答  2018-05-21
不是坏人,只是做事的方法不对,做事也总是犹犹豫豫,其实,如果不是黄子澄,削藩王会变得很容易,杀朱棣也会变得很容易,都是因为黄子澄想得太多,延误时机造成的。和赵括差不多,纸上谈兵,不能打胜仗的材料。最后死的也很惨,株连十族,他的家族成员,亲戚、朋友都受到株连,其中,家族成员被杀五十多人,亲戚被杀也有几十人,朋友被株连400余人。他一个人的过错,却让这么多人替他承担,更可恨的是有400余人的朋友受到它的株连。
其实靖难之役最惨的还不是他,他被株连四百多人,有一个人,仅仅家族成员、亲戚就被株连八百多人,这还没有包含他的朋友,他的朋友有一千人受到株连,被流放。
还有其他参与靖难之役的建文帝一派党羽,他们也是株连九族,他们的壮丁或者被杀、或者被流放,老婆和女儿被弄到妓院……很惨。
说得太多了,黄子澄,人不坏,只是能力不行。就像,你让你大学的老师去当参谋长。。。他只是说说而已,真去做,他能把事儿给你做砸了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