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有哪些程序?

如题所述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考试。

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相当于我们的入学考试吧!合格了才可以进入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这么说有点乱,下面上图:

一、院试

也称童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称为录科。只要考取了生员,就算脱离平民阶层,称为“士”了。

二、乡试

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名额由朝廷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人。

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三、会试

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

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四、殿试

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

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

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古代科举考试是学而优则仕,是真正的利禄之途。

秀才虽然还没有做官的资格。但开始进入士大夫阶层,是“功名”的起点,与普通老百姓不同了,可以不交税,见到县官可以不下跪;而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教谕、当知县的机会;贡士已经是预备役官员,相当于准进士,因为殿试是不刷人的;进士就是正经的官老爷了,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考试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


以上就是科举考试四个等级的详细介绍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