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什么意思?地名的由来

如题所述

说起哈尔滨,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省会,有着冰城一说。哈尔冰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一国两朝发祥地即金、清两代王朝发祥地,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美誉。那么大家知道为何要叫做哈尔冰呢?这哈尔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慢就随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哈尔滨的历史兴衰

历史上的哈尔滨,几度繁荣,又几度衰落。

公元493年前后,哈尔滨一带正是勿吉七部之一安车骨部的居住范围,迎来了第一次振兴。

不过,在唐破高丽(公元667年)后,安车骨部奔散微弱,今无闻焉(《旧唐书》),甚至连城镇乡村的名号都没有留存下来。

金、元交替时期(13 世纪中叶),哈尔滨经历了第二次兴衰。作为金国的龙兴之地,哈尔滨地区在金朝时期空前繁荣。

但随着金被蒙古灭亡后,绝大多数村寨城堡毁于战火,人口锐减,耕地趋于荒芜。尽管城名和村名大量见载于史书,但实际并未流传于元明两朝。

譬如金上京故城(俗称白城),在明朝时却被称之为尚京,还将金上京挪到了开原; 而清初又误认渤海上京(今宁安县)为金上京。

明、清交替时期(17 世纪中叶),哈尔滨经历了第三次兴衰。

历史记载,明初在阿什河流域建立了岳希卫和鲁路吉站。可伴随着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征服之地的所有居民都被强行编入八旗,本已地旷人稀的哈尔滨地区再度荒芜。

直到清代中前期(17世纪后半叶),阿什河流域才得到重新开发,出现了大量新的村屯和一些城镇,哈尔滨地区终于得以再次振兴。

哈尔滨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史料上看,最初占据哈尔滨地区渔场的生力军,主要是今天满族人的先祖。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哈尔滨一词大概率源自满语。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吉林将军恒禄奏称:

松花江下游、伯都纳所属地方,旗民、驿站人、口外蒙古等设网打鱼,率多争竞,请分定边界,计网征税,以杜讼端。

朝廷派喀喇沁贝子瑚图灵阿等驰驿前往,秉公查勘,分定地界,瑚图灵阿回奏说:

查松花江下游内岸属伯都讷、拉林,外岸属蒙古,应令各于本岸捕鱼,不得互越。其按网征税事宜,除拉林十网赏给闲散满洲,蒙古十二网亦经分给该处,均不征税外,伯都纳十八网,每网按年征税银二十两。

也就是说,今天的哈尔滨地区,正是满洲十网中的一网,非口外蒙古十二网中的一网。

实际上,关于哈尔滨的地名含义,有满语说、蒙古语说、锡伯语说甚至是俄语说、突厥语说等多种观点,可谓百花齐放。

我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些汇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1)满语晒网场或当地某一大地主人名

1898 年,俄国采矿工程师阿奈鲁特在《1896年吉林下航记录》一书中,经访谈考证后首提此说。

2)蒙古语平地

1913 年出版的魏声和《吉林地志》一书中写道:

滨江县,土名哈尔滨.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蒙语因称为哈喇滨。汉语讹传,又译喇为尔.设治顷以此地临江,且就土人之惯称,故名。

3)满语打鱼泡或晒鱼网

1922 年,东省特别区东陲商报馆刊行了殷肇瀛《哈尔滨指南》一书记载: 哈尔滨三字,系满语译成汉文,即打鱼泡之意义,或译为晒鱼网三字。

4)俄语大坟墓

1928 年出版的《商工指南》(俄文版)记载:按哈尔滨这几个中国字的大致的而且很难表达的发音的意思是安乐的坟墓。

1933年出版的《大哈尔滨案内》(日文)又引申说:哈尔滨之字音与俄国语句大坟墓相仿,是为俄国人命名时业已蓄意永占此地、死后亦埋于此地之意味,世人未审其用意之深,沿用至今。

5)满语渔人之滨

1990年,陈士平先生在《新晚报》专题文章中指出:满语的哈就是鱼,渔人就呼哈拉,滨意为傍水,因此,上了年纪的人都称哈尔滨为哈拉滨,故史称渔人之滨是符合其历史、地理环境和当年满族人浓郁的渔猎生活气息的。

6)锡伯语渔村

1991年,曹熙先生在《新晚报》专题文章中指出::哈尔滨旧称哈拉滨,从锡伯语的语音结构上分析,哈拉是指锡伯族的姓氏,滨则指沿江居住的锡伯族部落,所以哈尔滨意即临江的姓氏,鉴于锡伯族人建起常年渔场,可转意为渔村。

7)东突厥语转女真语天鹅

1991年,王禹浪先生在《新晚报》专题文章中指出,哈尔滨一词最早源于东突厥语,意即天鹅,后被女真人所接受,成为了女真语词汇。

8)满语扁状的岛屿

1996 年,纪凤辉先生出版《哈尔滨寻根》一书,其在遍查众多史料的基础上,提出此说。

次年,杨锡春先生出版《东北地名语源考》一书,将历史上黑龙江地区出现的哈尔芬哈勒费延哈尔滨三地名,均释为满语扁状岛屿。

另外,还有女真语斡勒水说、阿里合懑说,满语狭长的屯子说、肩胛骨说,蒙古语牧场说、肚囊说等等,可谓公说公有理,各说各的理,热闹非常。

关于哈尔滨的主流解释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普遍认为,满语扁状的岛屿说和满语渔网说的论证更为合理,论据更为充分,更得到了主流的认可。

1)满语扁状的岛屿

纪凤辉先生在《哈尔滨寻根》中指出:

哈尔滨地名自产生以来,朝代几经更替,民族几经变迁,江河几经改道,虽然她的语音代代相传,但她的语义却沉积在历史长河的底层变成了一块地名化石。

为了进一步阐述观点,纪凤辉先生将合里宾忒系列地名安札时间线进行了归类整理。

金代:合里宾忒( 见《金史地理志》)

元代:哈儿宾( 见《经世大典元文类》)

明代:哈尔芬( 见《明实录太宗实录》)

清代:哈勒费延岛( 见《钦定盛京通志》)

而他在一系列调研和探究后得出结论:

扁状的岛屿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tun,音译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哈尔滨地名近百年、合里宾忒地名近千年之谜,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解释,即扁状的岛屿之意。

它语音语义均与其相应的历史环境、民族环境、地理环境和语言环境完全吻合,至于合里宾忒千户、哈儿宾狗站、哈尔芬卫、哈勒费延城、哈尔滨屯的正确语解,也应当分别是扁岛上的千户、扁岛上的狗站、扁岛上的卫、扁岛上的城、扁岛旁的村子之意。

2)满语渔网

孟烈、李述笑《名城与城名哈尔滨释名纵谈》书中指出:

能有资格为一百多年前的事情作证,也就只能是一百多年前的人了,证人有两位,一个叫萨荫图,一个叫于驷兴。

萨荫图是蒙古镶黄旗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四月出任滨江关道之第二任道台。此人阅历不凡,曾两度朝见皇帝。

于驷兴,原为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之幕僚,民国时期曾任黑龙江省教育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并于1924年至1928年代理黑龙江省省长。

萨荫图在哈尔滨任职时,滨江关道曾印制一副《哈尔滨一带全图》,道台大人亲自撰文:

谨按哈尔滨命名之义,一古昔晒网之乡也.自边禁大开,交通便利,始商贾云集焉.惟考其形胜,迄无善本,爰创斯图,以供众览。沧海桑田,于此可见。

这里的谨按二字,其全部含义为经过慎重的考察研究之后所下的论断。

于驷兴接任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备道后,曾接受一次日本记者的采访,该记者写了一篇名为《哈尔滨之地名》的文章,文章中写道:

我(日本记者)对哈尔滨地名之义及产生缘由,曾做过一些考究,但至今仍存疑惑.最近与西北路兵备道道台于驷兴做过半日闲聊于道台所言非常浅显易懂,受益良多。他说哈尔滨依满语而言是打渔网,即渔网之意。

概言之,哈尔滨是满语古昔晒网之乡、打渔网渔网之意。

总结

有学者将两种观点的论据,以时间轴的形式整理了出来。

主张满语晒网场观点的,最早源来自俄国采矿工程师阿奈鲁特(1898年),1907 年萨荫图提出古昔晒网之乡说,1910年于驷兴提出打渔网渔网说等等。

主张满语扁状的岛屿说,则将哈尔滨三字从语言学上上溯到《金史地理志》记载的合里宾忒,下延至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的哈尔滨( 1866 年)。

可以这样理解:

在150 年以前的文献典籍记载中,哈尔滨均为扁状的岛屿之意,即属于地名学分类上的地形地名;

而清末民初以来的各种解释,都与渔网相去不远,属于地名学分类上的示意地名。也就是说,这两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道理,至于哪个更正确,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讨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