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去世前为何送给朱元璋一筐鱼,以致让朱元璋17年后才明白?

如题所述

刘伯温自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他才能非凡,无所不知,在朱元璋建立天下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也是明朝的开国功勋,刘伯温的一生显得非常神秘,他这个人喜欢搞秘密主义,就连给朱元璋献策,也常常是用隐晦的手段来暗示。

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对待自己身边功臣的态度也发生改变,他开始猜忌这些功臣,刘伯温也遭到他的猜忌,毕竟他的能力非常强,朱元璋也搞不懂他,对他也必然会有猜忌。

刘伯温不得已,只能是离开朝堂回到自己的老家,回去之后没有几年就死去,他的死也是一个谜题,不过在他死前,还做出一件怪事,那就是他在死前将自己对朝局的看法写了一份奏章,准备在自己死后送给朱元璋,他还特意掉了一缸鱼,嘱咐自己的家人,在自己死后把这些鱼连同奏章一起送到宫里。

在他死后,家人也按照他的吩咐来做,把这两样东西都送给朱元璋,他的奏章写得倒是非常明白,不过这筐鱼到底是什么意思,朱元璋始终没有搞清楚。

朱元璋明白,刘伯温不会随便给自己送鱼,他必然是有着一些深意,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这点朱元璋在17年之后才明白,当时太子朱标去世,自己也为皇位该传给谁而伤脑筋,此时他想起刘伯温的鱼,那些鱼一开始是用筐装着,由于筐子的网过于狭小,这些鱼挤在一起,到了南京没有几天就都死掉。

朱元璋想到这些鱼,再想起刘伯温在奏章里说的,突然就清楚,于是他就转变自己的思路,让朱允炆继承皇位,并且改变治国的方法。

天下就好像是这筐鱼一样,把网束得过紧,只会让里面的鱼过早死亡,当时朱元璋上台之后,不断对外采取战争,对内部的民众约束也过于严重,这就使得国内民众生活在高压政策中,活得并不轻松。

他的儿子朱棣和自己是一样的,都是非常强势,也是非常心细的人,他们上台来治理国家,必然都是一个路子,可当时的明朝不应该以这样的方式走下去,他们需要一个治国相对宽松一些的统治者,这才能帮助国家发展得更好,因此他选择让朱允炆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刘伯温的这个暗示,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劝说朱元璋改变治国的思路,我们看

朱元璋在位初期,为了要让国家回到正轨,也是选择采用强权压迫的策略

,他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君主,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怎么说就怎么去做。

在他的治理下,明朝能够快速回到正轨上,不过国内的民众也出现一些抵触的情绪,毕竟他们刚刚从元朝的乱政中走过来,不希望新政府和之前的元朝一样管理混乱,我认为朱元璋最初采取的政策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当初元朝统治无能,对国家的管控非常失败,使得国家缺乏有效的管理,变得混乱不堪,朱元璋吸取元朝的教训,明白要想让国家迅速回到正轨上,必须要采取严格的管理,因此洪武年间,国家对社会的管控非常严,朱元璋采用法家的策略,让国家渐渐走上正轨,一改当初元政府散乱的国策。

可什么政策延续下去都是不可能的,这些政策随着国家的发展,已经不适用明朝当时的情况了,及时调整国策是非常必要的,对明朝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

比如在西汉年间,经历了漫长的混战时期,随后国家就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给民众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也让国家渐渐恢复了元气,当时的明朝也需要这样的改变,刘伯温此举,正是提醒朱元璋,要及时转变治国的策略,他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确实是符合当时明政府的需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7

刘伯温博学多闻,外强中干,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名副其实的大才子,在他去世前,送给朱元璋一筐鱼,实在是一个谜题,将死之人送给自己的君主一筐鱼?难道朱元璋喜欢吃鱼,即使朱元璋喜欢吃鱼,又怎么会缺少这一筐鱼呢?作为明王朝的君王,坐拥天下,如果缺少一筐鱼,岂不是会被天下人笑话!那么我们就来讲讲这筐鱼的绝妙之处。大明王朝开始建国时,朱元璋带领心腹推翻了前朝统治,朱这个人坐上皇位后,此后多年之间,他们的下场要么是病老殆尽,要么罢官处死。刘伯温在病之际,也是喝过朱元璋让新任丞相胡惟庸带着他“特制”的中药送给刘伯温,结果没几天刘就去世了。在这之前,刘伯温送了朱元璋一筐鱼和一本书《时务十八策》。

用一本书倒说得过去,但这一筐鱼让朱元璋困惑不解。他多疑的性格也让他怀疑到这筐鱼的是否有什么别的用意,毕竟是拥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美誉的刘伯温送的啊!不得不让人怀疑!鱼挤而死,暗示皇子!刘伯温死于1375年,此后17年朱元璋才大彻大悟了这筐鱼的秘密。17年后发生了什么呢?17年后是1392年,这一年,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太子朱标,不幸让风寒去世。朱元璋在万分痛苦的时刻,想起了刘伯温送的一筐鱼,才恍然大悟,决定把皇位传给了合适之人--朱允炆,朱元璋的孙子,朱标的儿子。

建国之初需要的是性格猛烈之人,现在需要的是能够处理国事之人,能够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虽然说成祖朱棣性格极其像朱元璋,但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不太喜欢朱棣。朱元璋的其他几个儿子也都不适合作为他的接班人,他最喜欢儿子朱标却不幸去世,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就成了朱元璋心中的最佳人选这个人。朱元璋暮年想起那一筐送到就已经被挤死的鱼,看到他的眼下,原本选定的皇子朱标因风寒病死。其他儿子必然争夺皇位,酿成大错,鱼死网破,朱为了避免这一场面的出现,在他办完朱标的葬礼后,下令他的儿子们回到其封地,没有他的命令不准回京城,朱的计划虽然不太妙,但是这样子一来,他也能够确保朱允文的安全和他们兄弟之间的纷争。明白这件事情后,这一筐鱼也算是尽到了它们的责任可以安心驾鹤西去了,一筐鱼被挤死,因为没有好好被分开。

这就好比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如果任由其争夺皇位,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必然你死我亡的场面,这当然不是朱元璋愿意看到的,更不是朱王朝愿意向这方向发展的。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在对他的其他儿子告诫之后,但对朱棣产生了杀心,因为朱棣对朱允炆的威胁最大,朱棣和朱元璋性格相同,刚烈激猛,万一他的孙子被朱棣杀了,朱元璋也不会放过朱棣的。发生这样的事,蒙在鼓里的只有朱允文,不解的他,也询问朱元璋这事是为什么呢?朱元璋话也没说,给了他一根带刺的木棍,并用剑为他把上面的刺全部削去,并对朱允文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去刺。刘伯温送鱼,就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样,鱼送到了,最后朱元璋也明白了其中用意,项庄也既舞了剑尽了兴,也保护了刘邦,虽然在别人看来多此一举,但是在主角看来,这就是一起明争暗斗,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古代贤人能士,谋略当道,诸葛亮隆中卧,预知天下大事,最后得以让蜀国三分天下,而刘伯温也在将死之际,送鱼告诫朱元璋,最后得以让朱元璋暮年明白事理,调争执,护子孙,才换来明王朝的换代的安宁,朱允炆也不负众望,开启了明王朝的“建文新政”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减刑法,用文官,明也得以兴盛。

第2个回答  2020-09-22
刘伯温在去世前送了朱元璋一筐活鱼,但朱元璋当时并不在意,而17年后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出去才想起了这筐活鱼,这些鱼在送来没几天就全部死了,不是憋死或者饿死,而是互相斗争,咬得遍体鳞伤死的。这时候朱元璋才明白了刘伯温的良苦用心,把自己的儿子全部封了出去,也就避免了他们互相内斗而死。
第3个回答  2020-09-22
洪武8年(1375年)刘伯温喝了一碗胡惟庸送来的“良药”后,不多久便一命呜呼了。但是临死前,刘伯温抱着疼痛难耐的肚子,下床去钓鱼,把钓到的鱼装在一个筐里,让胡惟庸一定要带给朱元璋。刘伯温送鱼给朱元璋,其实是想让朱元璋明白,他已经是条死鱼,请求朱元璋饶过他的家人。十七年后,朱元璋终于明白了刘伯温的深意。
第4个回答  2020-09-22
17年后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去世后,才明白这会引发皇子们之间为了争夺太子的位置会拼个“鱼死网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