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么区分大烟和普通烟草界限的?

清朝的科学科技远没有现代这么发达,那么清朝是怎么区分大烟和普通烟草界限的?清朝时期的人认为大烟和普通烟草有区别吗?

你的思路真可怕,对于大烟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烟是罂粟果外皮渗出的百色浆状体,经凝固后形成的黑色膏状体,一般会称为鸦片,如果你拿着鸦片膏和普通烟草比对,恐怕连小屁孩也能分出来不同之处,根本用不到什么科技,你怕是孤陋寡闻了;

大烟(鸦片膏)

烟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4
横亘在燕山渤海之间的山海关,未能改变“bai明亡于烟”的谶言,同样也未能阻挡烟草的北上。明朝的精锐辽东铁骑固然嗜烟若命,后金的八旗子弟同样也充斥着瘾君子,甚至在崇祯己卯禁烟的前四年,后金便颁布了禁烟令。己卯禁烟的同一年,后金户部再一次颁布禁烟令,明令“不许栽种,不许吃卖”,并制定了颇为严峻的刑罚。不过这几道禁烟令与崇祯的禁烟令一样最终无疾而终――百姓吸食烟草的热情实在太高了。

入关之后,清朝历任皇帝均恪守着禁烟的祖训,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而最终成型的《大清律例》中对烟草的规定几近于苛刻:

“凡紫禁城内及凡仓库、坛庙等处,文武官员吃烟者革职,旗下人枷号两个月,鞭一百。民人责四十板,流三千里。该管官员见而不行捕首被旁人捕首者,该管官员俱罚俸半年。又紫禁城内大臣侍卫员吃烟者,派出看门护军查拿被获,除照例议罚外,照其官职加取一个月俸银给予拿获之护军。跟随人被获,除照例责打外,亦向伊等之主取一月俸银给予。如护军校不行拿获,革去护军校,不准折赎,鞭一百,枷号两个月。护军不行拿获,鞭一百,枷五个月。闲散执事之人照例鞭一百。”

字里行间透出的意思可以概括为“沾烟即罚”,不过清朝以严刑禁烟的初衷倒不是因为健康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自明末烟草盛行以来,烟草业一直是中国及至整个中华文化圈最为暴利的行业之一。王逋《蚓庵琐语》有“关外人至以匹马易烟一斤”之语,方式济《龙沙纪略》中的记载更为详细:“边卒携一缣值三四金者易二马,烟草三四斤易一牛??”巨大的利润刺激着粮农转向烟农,而中国人多地少,于是一方面出现了“烟粮争地”,一方面烟草消费又极度依赖于进口,造成了白银外流。

这样的现状引起了康熙的忧虑,于是“以为非土产,耗财货,下令大禁云”。康熙对烟草本身的健康危害问题只字不提,其立足点完全在于“非土产耗财货”,而这种观点并非康熙所独有,乾隆年间禁烟态度最为激烈的内阁学士方苞在其《请定经制札子》对烟草危害的陈述,依然紧紧围绕着经济结构:“臣闻善富天下者,取材于天地,而愚民所习而不察者,夺农家上腴之田,耗衣食急需之费,未有如烟者也??”

不过相较于清廷,太平天国时期的律法对烟草管控更为严厉。《太平刑律》中有条文如下:“凡吹洋烟者,斩首不留。凡吃黄烟者,初犯责打一百,枷一个礼拜;再犯责打一千,枷三个礼拜;三犯斩首不留。”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时,清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比起康熙乃至于皇太极的禁令,《太平刑律》中出现洋烟与黄烟两个事物。黄烟指的是旱烟与水烟,那洋烟呢?为什么吹洋烟的罪行要比吃黄烟更为严重?

没错,这里的洋烟,正是鸦片。“明亡于烟”,此烟为烟草;“清亡于烟”,此烟为鸦片。鸦片与烟草本非一物,但其吸食方式却大同小异,均使用烟枪、烟签和烟灯等器具,因而被列为烟类;唯因鸦片随着“洋人”的通商而渐渐流入,乃有“洋烟”之名。相较于鸦片,清朝历任君主对烟草的健康危害似乎有着“过人之明”,因为他们最终发现鸦片这个烟草的“升级版”,是一个更恶毒、更强大的敌人。

不过在此之前,康熙头脑里打的依然是关于鸦片的经济算盘。康熙没有察觉到烟草的危害,同样也没有察觉到鸦片的危害,面对与日俱增的鸦片贸易,清廷甚至专门制定了税法,规定每箱进口鸦片征收银三两,每包征收银二两四分五万厘。

这一年是康熙十年(1671年),清朝与鸦片的战争还远远没有拉开序幕。掌握着世界上最富庶国家的康熙不会想到,这与黄烟相似的洋烟,会在一百余年后成为清帝国崩溃的见证,正如同一百余年前崇祯下令禁止的烟草那样,成为明帝国崩溃的见证一样;他更不会想到,这一纸税法埋下的祸根,要牵扯出后世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1-14
大烟是罂粟果外皮渗出的百色浆状体,经凝固后形成的黑色膏状体,一般会称为鸦片,吸食后会损伤身体而且上瘾。烟草是一种黄色烟丝
第3个回答  2020-11-14
你好主要是上瘾性的分析,进行不同的划分作为定位的界限
第4个回答  2020-11-14
清朝是怎么区分大烟和普通烟草的界限。这个问题当时已经就有专门的部门负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