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建筑群有怎样的特征?

如题所述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始建于宋代,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原先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此外,夫子庙还是我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是秦淮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展现窗口。

夫子庙建筑群具有清代建筑风格和曲阜孔庙的特点,主要由孔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广阔,20000多平方米,庙的四周围以黄墙,配以门坊、角亭。

整组建筑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排列,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璧至卫山南北成一中轴线。建筑群由大照壁、泮池、牌坊、奎星阁、聚星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等构成。

宫殿正门采用大形体建于高台上;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布置孔门四科言偃等八先哲塑像、两庑碑廊和中心庙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

夫子庙是在东晋时期学宫旧址扩建而成。古时孔庙属于朝廷祀典内容之一。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学、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古时候的孔庙有一定的布局形式。一般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

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1575年,全长110米,高达10米,赭红色,庄严巍峨。照壁垣顶置小圆筒青瓦,鸱吻衔壁脊,四角小翘,是典型标准的明清时期大照壁。

明清两代往往在庙宇和大型衙署的正门外建照壁、牌坊等,作为整个建筑组群的序幕,以作为遮蔽和装饰之用,给人一种庄严雄伟之感。

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岸北为石栏,石栏全是用整石雕琢而成,是1514年所建。石栏方形望柱栉比,如玉纹装饰,栏壁中间雕镂成如玉形空花窗。

泮池成月牙形,所以也称“月牙池”,其长宽皆约60米。它右连文德桥,左邻文源桥,桥影落水,宛如两道跨涧的飞虹。秦淮河水横穿泮池间。

奎星阁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之一,位于泮池东面,又名“文星阁”,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很负声望。

奎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道光时期曾重修,后被毁,同治年间再度重建。

奎星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像,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

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恭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络绎不绝。

棂星门由3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坊之间墙上嵌有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石坊横楣刻有“棂星门”3个篆字,造型朴实无华。

棂星门前临水端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宽18米,坊顶置天楼,斗拱翘檐,青瓦压脊,坊柱丹紫,坊额青底金字“天下文枢”。牌坊巍峨壮美,始建于1586年,后被毁。

位于棂星门西边的是聚星亭,聚星亭是一座八面二层的古亭,重檐六角。棂星门东边是思乐亭,后移走。

棂星门其后即孔庙的正门大成门。大成门是大成殿的守护大门。大成门坐落在长方形石灰岩置砌的台基上,前后各置有台阶上下。门前后各有褐色四檐柱,两面黄山墙,雕琢着明式卷花图案的朱红梁枋交错有致。

明清时期,大成门为5间,两侧为耳房,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中为3门,门内陈列戟,东设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

大成门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式,圆筒瓦压脊,斗拱飞檐,四角嫩戗晕飞,屋顶满布各种雕饰,显得气势雄浑,华丽多姿。

大成门内左右分列着4通石碑,分别是刻于484年的《孔子问礼图碑》;刻于1330年和1332年的《集庆孔子庙碑》、《封至圣夫人碑》以及《封四氏碑》。

原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为7间,高16米,阔28米,深21米。重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牌位。

主殿前有宽敞的露台,四周绕以石栏板。殿前两侧有廊庑相连,是供奉孔门七十二贤人和历代大儒及存放祭器的地方。

大成殿上覆黄琉璃筒瓦,斗拱飞檐,红墙朱栏,殿内天花藻井,刻画群鹤,雕琢精致。

学宫位于大成殿后,学宫始建于东晋时期。孔庙院墙和学宫之间,东西北三面有宽敞的甬道相通,其中东甬道是学宫的正门,门额有朱底黑字学宫匾,门外设有高大的牌坊,上书“江南第一学”。

牌坊正反面各记有江南明清时期历届文科和武科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姓名,左右环置木栅栏。

学宫由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庭院建筑组成。明德堂坐北朝南,是学宫的主体建筑,有“东南第一学”的称号。科举时,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

明德堂由学府和主堂组成,学府内两侧33米长的厢房及回廊,采用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整个建筑构造古朴庄重。

主堂占地约630平方米,屋顶是不带挑边角的卷棚顶,槛门格窗典雅大方,后面檐下有回廊,廊顶成轩制。

尊经阁在明德堂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上下两层各5间,清代嘉庆时期曾在此设尊经书院,楼上藏书,楼下讲学。尊经阁东面为崇圣祠和青云楼,崇圣祠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贡院位于学宫东侧,始建于1168年。它是当时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范围很小。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这个地方不够使用。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贡院始具规模。

清代道光年间曾重新修建。同治时期又重扩建,范围更大。

贡院东起今姚家巷,南至贡院东等和贡院街,西至贡院西街与夫子庙隔街相望,北至建康路。整个贡院成正方形,内有号舍20000多间,一人一间,每次考试可容纳20000多人。贡院正门在永和园及秦淮剧场之间。

大门外街之东、西各有木牌坊一座,即东、西辕门。大门外东西有石狮子一对及两座石牌坊,轴线上有门3道,分别称“贡院”、“开天文运”及“龙门”。

龙门后依次有明远楼、至公堂及戒慎堂。堂后有门,门后有飞虹桥。最后为衡鉴堂,是主考官阅考卷、评定名次的地方。整个贡院四周围以高墙,墙外为街道,街道另一边为店铺民居。

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代道光年间重建,是平面正方形,三层木结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

它是考试期间考官和执事官员警戒、发号施令的地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4-04-29
踏进夫子庙建筑群,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精致典雅的古建筑画卷。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千年古刹,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留着它独特的建筑风貌。
夫子庙建筑群以其宏伟的规模令人惊叹。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等主要建筑巍峨矗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中轴线上。每一座建筑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雕梁画栋,气度不凡。
夫子庙建筑群的布局严谨,遵循着传统的中国宫殿建筑风格。中轴线贯穿整个建筑群,各建筑物左右对称,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平衡之美。这种布局不仅彰显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尊师重教的理念。
再者,夫子庙建筑群的装饰华美,处处可见精湛的工艺。琉璃瓦、木雕、石刻等装饰元素巧妙地运用,赋予建筑群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成殿内的孔圣画像,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夫子庙建筑群还融入了江南水乡的特色。秦淮河贯穿其中,形成了水陆并进,河城相融的格局。河畔的驳岸、石拱桥、水榭亭台,与古建筑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雅致的水乡风情。
值得一提的是,夫子庙建筑群作为儒家文化的圣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石碑、每一幅画像,都诉说着一段历史故事,传递着儒家思想。漫步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夫子庙建筑群以其恢弘的规模、严谨的布局、华美的装饰、水乡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建筑的典范。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迹,更是一处文化宝库,值得我们用心品味和传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