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修建历史是怎样的呢?

如题所述

公元前7世纪左右,战国时代的楚国,率先将西北、北、东北方向的烽火台和城堡用防御城墙串连起来,总长约500千米,称为“方城”。公元前5、

6世纪,齐国又修筑了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墙。到了公元前4世纪,秦、燕、韩、赵、魏等国,也各自在领土上修筑了长达几百千米的城墙,作为相互防御的工事。大约在同一时间,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东胡,匈奴等,经常南下侵犯燕、赵、秦的领土,抢夺牲畜和粮食,甚至将人民抓去作奴隶,因此这三国涂了在与邻国的边境上筑城墙,另外又在北方建城墙,这便是以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基础。秦始皇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后,根据《史记·蒙恬传》的记载:“始皇二十六年,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长城的西段是沿秦昭王的旧城修缮而成,北面、东面则是连接赵、燕的旧城,西起高阙,东到造阳,再东行,抵达辽东。修筑时间从秦始皇三十年伐匈奴开始,以八年时间筑成。当时的长城长一万余华里,等于5000多千米,因此这一时代的长城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呼。

秦始皇时代的长城虽已达万里规模,可是汉朝的长城更加宏伟,长度达

10000多千米,是历史上将长城修筑到最长的时代。防御匈奴是汉长城的首要目标。西汉初年,匈奴首领曼单子之子冒顿,不但侵占邻近部落还南下蚕食中原国土,汉高祖刘邦曾亲自率兵

32万,驱逐匈奴,连打胜仗。但由于西汉王朝才刚建立,政权还不稳固,所以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然而在和亲的几十年中,匈奴人还是不断地骚扰边境,汉文帝、汉景帝曾多次反击,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不但命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同时还修缮并新建长城。所建长城西起大宛贰师城、赤谷城、经龟兹、鸟耆、车师、居延,沿着燕然山,胪朐河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北岸,其工程之浩大,远远超出秦始皇时代。这个时期长城的结构也有了改变,长城的建址选在险要的地形上,并在墙上相隔一定的距离修筑城堡、关隘和烽火台,因此汉长城不仅只是一道墙,而且还是坚固的防卫阵线。《汉书·匈奴传》记载:“是时,汉边境烽火候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在此之后,“匈奴远遁,汉南无王庭”了。后来唐朝的版图超过长城以北,宋朝的版图在长城之南,过去的长城已失去作用。元朝则因版图广大,而且统治者本身就是游牧民族,所以也没有必要修长城。到了明初,蒙古人仍不断南下侵略,同时东北又有女真族兴起,因此北方的防御又显得格外重要。朱元璋在即将统一全国的时候,就采纳了安徽休宁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以空前浩大的手笔,用砖包砌长城的夯土墙体,并在王朝建立后的两百多年中,几乎没有停止过修筑长城。明朝的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总长度至少7300千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