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元宵节的习俗有吃元宵、看花灯、迎紫姑、猜灯谜、走百病、踩高跷、舞龙灯等。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那么元宵节有哪些习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宵节吧!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

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两种做法和口感有所不同,但皆取团圆美满之寓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元宵节闹花灯之风盛行,一直延传于后世至今。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到时官府和民间均悬挂各种形状、制作精美的彩灯,尤其是沿街民居和商铺所挂花灯更是争奇斗胜、流光溢彩,引来众多游人驻足观看。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结语:元宵节、宅家过,带你无恙、团圆有时!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5

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春回大地的夜晚,人们庆祝这个节日,庆祝新年的延续。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

元宵节最主要的习俗自然是吃汤圆了,汤圆的完整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当时称汤圆为“浮圆子”。明朝永乐年之后叫做“元宵”。“圆”寓意着圆满、满足,吃汤圆便有了祈盼团圆之意。

汤圆的叫法也存在南北差异。北方人称“元宵”,南方人称“汤圆”。除了叫法不同,在制作方式、口味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北方的“元宵”是用竹筛摇滚而成的圆形;南方的“汤圆”是用手搓揉成的圆形。

元宵大多以甜的口味为主,馅料切成小块后,放在装满糯米粉的竹筛内滚成圆球,煮出来的汤头比较浓浊。汤圆的做法像包饺子,必须把内馅塞入,馅料有素有荤,汤头比较清爽。

汤圆和元宵的馅料千变万化,在中国各地的吃法也不尽相同,著名的有苏州五色汤圆,广东四式汤圆和上海的酒酿汤圆、蟹粉汤圆,中国台湾的豆沙汤圆、咸汤圆等。除了煮,汤圆还可以炸、煎。煎出来的汤圆两面金黄,外壳脆脆的,没有煮出来的汤圆那么腻。

2、看花灯

元宵节看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节日习俗,它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古时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盛况空前。元宵节看花灯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古时的灯笼与神有关,所以,灯笼也被赋予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征意义。直到今天,元宵节看花灯仍然是习俗之一。

3、迎紫姑

在古时,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间重要的习俗。紫姑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传说紫姑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妇虐待,于正月十五那天激愤而死,天帝悯之,命为厕神。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迎之祭之。

据载,古时迎紫姑的仪式十分隆重。彼时,人们用稻草、布条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摆供祭奠。妇女们更是站在紫姑像前,像对待自己的亲姐妹一般说体己话,或安慰于她,或向她倾诉委屈。

4、猜灯谜



灯节除了花灯外,最盛行的活动就是猜灯谜。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让人一面赏灯,一面猜谜。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如一个字,一句诗,一个物或一个名称,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灯谜是我国独创的民间艺术,从春秋时代就有以掩饰的句子做成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汉武帝时东方朔就善隐语,曾与武帝宠臣郭舍人说隐语于武帝前,深得武帝信任)。

南宋后才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春灯谜,也有人引用猜谜有所谓射覆的方法,称之为射灯谜。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都举行灯谜活动。

5、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 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6、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元宵节踩高跷寓意着高瞻远瞩和步步高升。因为“高跷”的谐音是“高瞧”,意思就是在新的一年开春后,人们必须高瞻远瞩,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所以,在高路上走的时间越久,说明这个人能够长时间的高瞻远瞩,踩高跷时,人们的身高也随之升高,因此也具有步步高升的意思,这项活动的群众基础很广泛。

7、舞龙灯



“舞龙灯”又叫“耍龙灯”,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具有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并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它是远古先民经过想象融入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之中的神圣物种,代表了祥瑞和力量。因此,舞龙有着祈求新年风调雨顺、趋吉避凶的美好寓意。

形式完整的舞龙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至唐宋时期,舞龙已经非常普遍。“舞龙”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舞龙时,一人手持“龙珠”,其他人则控制龙身,一般一节龙身由一个人控制。不管龙身有多少节,每个人的动作必须要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地舞出龙的形意,舞出龙的飘逸的身形。龙的前进方向由控制龙头的人决定,舞龙跟随着龙珠摆动回旋,意趣盎然。

小时候,这是我最喜欢的节目了。舞龙队的表演很受欢迎,队伍往往被围了一个水泄不通。以小孩子的身高,什么都看不到。父亲便把我抱起来,用手托着架到他脖子上。然后,我的视野瞬间开阔,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我想,也许我喜欢看舞龙表演,不仅仅是因为令人眼花缭乱的舞龙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能被父亲高高举起,处在最高位置,极大地满足了一个小孩子的虚荣心。


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的物质需求、精神、伦理学和美学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方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不同的节日有很多独特的食物。千百年来,元宵节的习俗在流传中逐渐发展演变,但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6-27

古人把夜晚称为“宵”,正月是农历中的元月,正月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就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元宵节的习俗呢?下面我就分享5个习俗吧,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灯会

元宵节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就是灯会了。俗云:“三十晚的火,十五夜的灯”。元宵节灯会盛行于清末、民国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灯会以桂林、梧州、桂平、玉林、钦州等地最为兴盛,尤以桂林的“龙灯出游”最为壮观。近年来,南宁地区元宵灯会很盛行。在客家话中,“灯”“丁”同音,挂灯意即挂丁,于是,元宵花灯又具有了这样的民俗意蕴——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

二、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三、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四、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体性文体活动。

通常,踩高跷爱好者要提前开始踩街,提前亮相,让人民群众提前观摩参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踩高跷人员开始上街表演,要连续活动好几天才告结束。

当然,在一些庙会上,踩高跷与舞龙舞狮等等民间技艺活动,相互协调,相互表演,为人民奉献精彩的艺术表演,形成浓重的节日氛围。

踩高跷活动,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特色艺术,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五、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7-04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非常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元宵节的主要习俗:

看灯笼: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赏灯。人们在这一天会到公园、庙宇等地欣赏各种精美的灯笼,包括各种形状的纸灯笼和彩灯。

猜灯谜:在元宵节的活动中,猜灯谜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传统游戏。人们在灯笼下贴上各种灯谜,通过猜谜语来增加乐趣,猜对的人有机会获得小奖品。

吃元宵:元宵节也叫做“上元节”,因为这一天是正月十五,所以吃元宵成为了节日的重要习俗。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作而成的圆球状的甜品,内有各种馅料,如芝麻、豆沙、果蓉等,吃起来软糯香甜,寓意团圆和美好。

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的城市,元宵节还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龙和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人们相信它们可以驱邪避险,带来好运和吉祥。

祈福活动:元宵节也被认为是一个祈福的好时机。人们会在这一天去庙宇祈福,祈求来年平安、健康和幸福。

除了以上的习俗,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比如拉花灯、舞火龙等。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家庭团圆、祈福、欢庆的节日,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第4个回答  2023-02-22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其习俗丰富多彩,比如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等。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元宵节习俗:
1.吃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最基本的习俗之一。元宵通常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或椭圆状的食品,里面包裹着甜或咸的馅料。
2.赏花灯:元宵节也是欣赏花灯的好时机。人们可以在公园、广场、街头等地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
3.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花灯下挂上一些谜语,大家猜对了就可以得到奖品。
4.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龙、狮在街头表演。
5.放烟火:在一些地方,元宵节还会燃放烟火庆祝。
6.挂桃符:有些地方的人们还会在家门口挂上桃符,祈求家庭平安、健康和福寿。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非常热闹、欢快的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习俗来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